在“去蔽”中逐渐显露的澄明之境
2019-11-30焦彩利
焦彩利
摘 要: 《丑小鸭》是安徒生的一篇经典童话,在解读这篇童话时,人们习惯于肯定坚守和梦想的作用。其实,童话文本内部蕴含着一个人对自我生命存在的认知去蔽的过程,通过童话学习,鼓励孩子们多元化地审视他人和自我的生命存在,超越经验世界狭隘、僵化的评价思维模式,发现生命本真的“澄明之境”。
关键词: 丑小鸭 去蔽 经验世界 澄明之境
《丑小鸭》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也是经常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一篇经典作品。关于这篇童话的解读,一般停留在不放弃梦想追求,丑小鸭终将会变成白天鹅的层面。近些年来,出现了更贴合文本的用不同标准审视对丑小鸭的压抑,并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探索,无疑是对这篇童话解读的一大进步,更有助于对童话内涵的深入挖掘。
安徒生在创作这篇童话的时候,是带有自传色彩的。他在1869年7月21日给丹麦文学评论家乔治·布朗兑斯的信中写道:“在《丑小鸭》中有我的生活写照。”童话中有段话说:“只要你曾经在一只天鹅蛋里待过,就算你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段话说得很骄傲,很显然是安徒生倔强的自信。我国著名翻译家叶君健先生在评价这篇作品时说:“这篇童话一般都认为是安徒生的一篇自传,描写他童年和青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他通过重重苦难后所得到的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1]一般解读肯定了除了“天赋才能之外”“恒久的梦想”和“始终不屈的奋斗”在丑小鸭生命成长和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篇作品表现的“是一个拥有梦想、不懈追求的顽强生命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过程”[2]。我并不否认这样结合作者解读文本的深刻之处,但是,读这篇童话,绕不过去的一个事实是“丑小鸭的父母本来就是白天鹅”,甚至有人认为,这篇童话“不过就是验证了遗传基因是不可逆的毫无意义的故事”,如果我们这样解读,那么得到的只能是悲哀消极的结果,违背了童话“启迪童心,指向未来”的善良使命。那么,怎么看待安徒生的这篇童话呢?深入阅读这篇作品,我感受到,在童话文本的深处,其实还蕴藏着一个人对自我认知、自我追求到发现自我本真的“去蔽”过程。
“去蔽说”是海德格尔在追溯形而上学的历史,在前期以此为出发点,追问存在的意义,提出的一种独特的真理观。不仅追求真理如此,人对自己周围世界的认知其实都存在一个“去蔽”的过程,包括对自己生命本真的认识。“认识你自己”这句古希腊时期就被刻在雅典德尔斐神庙上的神谕,才会不断被历代的哲学家拉回人间,审视人这个物类。
人类生活的世界其实有两个:一个是自我世界,另一个是围绕在自我周围的他者世界。这两个世界的力量对比是不一样的,他者世界具有一种强力,常常对自我世界进行压制、挤对甚至渗透。在这种强力面前,自我世界是弱小的、无力的,表现出的往往是盲从、不知所措,甚至会失去自我,以他者的眼光审视自我。如果不去掉外在世界的这种“蔽”,就很难发现自我本真的“澄明之境”。《丑小鸭》这篇童话其实体现的就是这样一个艰难的“去蔽”过程。
一、认知的枷锁——经验世界固化标准的挤压和渗透
丑小鸭的“他者”身份,是从他出生就注定的。本是天鹅蛋,却出生在养鸭场,这种出生环境决定了周围的他者世界,是用鸭的标准审视他的,所以会觉得他“又大又丑”“太大,太特别”,是个“异类”。对待身边的“异类”,人们通常的处理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试图寻找同质,认同他的身份;第二种是试图用自己的标准改造他,让他成为自己的同类;第三种是排挤或者打击。鸭妈妈出于母性的慈爱,渴望自己的孩子被认同,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比如用游水测试他,发现“他的腿划得多灵活,他浮得多么稳!他是我亲生的孩子!如果你把他仔细看一看,他还算长得蛮漂亮的呢”。期望他会慢慢“长得漂亮”“可能会缩小一点”,跟其他鸭类一样。那个腿上有一条红布的母鸭却希望改造他,把他“变个样儿”,符合鸭类的标准。这是权威者的抉择,因为这只母鸭是整个鸭场最有声望的人物。众多小鸡、小鸭采取了底层公众经常采用的方式:欺侮和排斥,所以,“他必须挨打”“到处挨打,被排斥,被讥笑,不仅在鸭群中是这样,连在鸡群中也是这样”“鸭儿们啄他,小鸡们打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用脚来踢他”。最后,连他的兄弟姊妹也对他“生起气来”,妈妈无奈之中也开始驱逐他。因为家中有个“异类”,长时间被别人以“怪异”的眼光注目,亲人们也会受他者目光的影响,逐渐排斥他。
其实,无论是认同、改造还是排斥,都是基于他者经验世界的习惯认知:出生在鸭场,那就一定是一只鸭子,否则就是怪异的另类,是被嘲弄的,没有人会尝试用另一种新的生命尺度发现他、审视他。这其实是一种经验世界的悲哀与不幸,是一种环境决定论,让人的认知变得狭隘、自我甚至是僵化。我们生活的世界,生命本是丰富多彩也是各具风姿的,它的走向受环境的影响,但并不完全由环境决定。如果经验世界的眼光一旦形成,就会习惯用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方式审视不同风采的生命,就会让这个世界变得很单调,也很压抑,会束缚具有“另类”风姿的生命的健康成长。丑小鸭生活在鸭场这个环境中,他者用鸭的标准审视丑小鸭,丑小鸭不可能脱离这个经验世界的影响,他也用鸭的标准审视自己。所以,他也认为自己是个“异类”,内心深处就有了强烈的“自卑情结”,“他觉得非常悲哀,因为自己长得那么丑陋,而且成了全体鸡鸭的一个嘲笑对象”。
二、认知的困境——他者世界优势目光的比对
童年时期形成的“自卑情结”,对整个生命的成长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一個契机发现自己,可能就会成为一生的阴影。当丑小鸭逃出养鸭场,来到沼泽地之后,遇到了一群野鸭和两只刚刚出生不久的顽皮的雁子。他们并没有像鸭场的那些小鸡、小鸭们一样排斥他,打击他,只是把他的“丑”当成衬托自己族群的优越存在。“只要你不跟我们族里的任何鸭子结婚,对我们倒也没有什么大的关系”。“你丑得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丑小鸭逃出出生的那个经验世界之后,衡量他的那个僵化的标准在逐渐松动,只是把他当成了一个“有点丑”的生命,只要不影响自己就行,并没有当成异类。这就给了丑小鸭这个丑的生命可以存在的领地,这是他“出走”后获得的一点生命的权力。但是由于自卑心理的影响,让丑小鸭不敢有生命的奢望,将自己的人生追求降到了尘埃之中。当野鸭们说:“只要不跟我们族里的任何鸭子结婚”时,“可怜的小东西!他根本没有想到什么结婚,他只希望人家准许他躺在芦苇里,喝点沼泽的水就够了”。当两只顽皮的小雁子被猎人捕杀,一只骇人的猎狗从他身边跑开,没有把他抓走时,这本是他生命的幸运,但是丑小鸭在感受生命幸运的同时,更多感觉到的却是一种生命的悲哀:“我丑得连猎狗也不愿咬我了!”这时候的丑小鸭可以说自卑到了极点。
在那个简陋的农家小屋,丑小鸭碰到了一只“能拱起背,发出咪咪叫声和迸出火花”的猫和一只蛋生得很好的母鸡,这是丑小鸭生存遭遇的第三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猫和母鸡因为各自的长处受到了主人的宠爱,就觉得非常骄傲,一说话就是“我们和这个世界”。因为他们以为“他们就是半个世界,而且还是最好的那一半呢”。他们之所以骄傲,就是因为他们的长处被主人认同、宠爱,他们也被这种认同、宠爱遮蔽住了目光,把自己的长处当成衡量事物优劣的标准。所以,当丑小鸭说到“在水里游泳是多么痛快”的事的时候,母鸡是嗤之以鼻的,认为他“简直是在发疯”,因为在母鸡的经验世界中,猫、主人,当然包括她自己,根本就没有过游泳的经历。母鸡的认知方式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用自己的长处对比他人,显出无比优越。当然同时,也把别人贬到了尘埃里。其实,这也是一种狭隘的目光、封闭的思维模式,对其他生命形态的存在是一种压抑和漠视。
三、认知的澄明——不断“出走”和不断寻求中的“突破”
我们审视周围的世界,很多本该丰富多彩的生命就是在这种僵化经验世界的审视之中,在被别人优势的比较之中,逐渐失去生命的光彩,变得委顿,没入尘埃之中,最后也真的那么“丑”,永远那么“无声无息”。丑小鸭的可贵在于他在自卑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自我、对美好世界的寻求。在鸭场和沼泽地的时候,因为太小,因为阅历太浅的缘故,他的生命中呈现的只有自卑。但是,随着流浪经历的丰富,视野开阔之后,他逐渐发现了世界的阔大和生命的多彩。在和猫、母鸡相处的时候,面对母鸡的侃侃而谈和强加的标准,他觉得“自己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你们不了解我”“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好”,这其实是丑小鸭认知世界的觉醒。有了生命的觉醒之后,丑小鸭虽然还是自卑的,但是有了一种强烈的生命追求,他认为自己丑的生命与其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女佣人踢,还不如被“这些高贵的鸟儿”杀死。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坚定的人生认识和寻求,他逐渐靠近了天鹅,在不经意间发现了自己的美丽。那一刻,他覺得自己“过去所受的不幸和苦恼”都是幸福的,这是他生命的质的飞跃。虽然天鹅生下来就是天鹅,但是,如果丑小鸭一直生活在养鸭场,依然被经验世界用鸭子的眼光衡量,那么他天鹅的翅翼是无法正常张开的,他的美丽也会因为永远的自卑而蛰伏着,无法呈现出生命的精彩,更无法认清自我本真的存在,真正达到生命的“澄明之境”。
丑小鸭的生命经历其实是一个隐喻:人的自我世界,其实总是被周围的他者世界,或者说是经验世界遮蔽的,个体的“我”总是生活在他人的眼光和标准之中,只有不断地去蔽,摆脱他者认知的影响,才可能真正发现自己生命的“澄明之境”。安徒生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现在要开始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你要知道,我要争取下一代!”[3]安徒生的童话不可能单纯地写自己经历的苦难和自己成功后的欣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这篇童话其实是想告诉孩子们,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待他人,也不能用自己的长处、自己的标准理解他人,要尊重每个生命的成长;也告诉孩子们,不管处于何种境地,都不能让别人的目光左右了自己,不能因为别人的看法就错看了自己,要像丑小鸭一样拥有梦想,不因讽刺、讥笑和困境就放弃对美好的追求,要勇于寻求新的世界和天地,最终,我们会发现内在生命的高贵和精彩。
安徒生的童话是写给孩子的,也是写给家长的,他开始写童话的时候曾说:“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写一个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4]丑小鸭故事中蕴含的去蔽过程,何尝不是讲给家长听的呢?它告诉家长,不能用周围或者他者的眼光衡量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总是用别人家孩子的优势比较自己孩子的劣势,要发现自己孩子生命的独特风姿,鼓励孩子勇于追求,寻找人生的美好,每个孩子都会有天鹅的风姿和高贵。在童话世界里,孩子在成长,家长也在成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童话“启迪童心,指向未来”的善良使命。
参考文献:
[1][3][4][丹麦]安徒生.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第一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03):353.
[2]朱晖.丑小鸭、天鹅、众鸡鸭及其他——再谈《丑小鸭》的象征意义[J].语文建设,2013(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