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编分析

2019-11-30陈婉瑜陈柳竹喻珊张晓宇

文教资料 2019年26期
关键词:部编版鲁迅高中语文

陈婉瑜 陈柳竹 喻珊 张晓宇

摘    要: 语文教材是当前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作家,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语文教材中现当代文学篇目的选择至关重要。时下高中语文教材版本多样,对鲁迅作品的选择各有倾向。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是近年来教材选编中较新的版本,从课本内容看该教材重人文精神培养,对鲁迅作品的选编有独到之处。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材选编    部编版    鲁迅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著过程中重人文视野的发现,课文的选择、课后习题的安排和单元主题的制定无不彰显着这一特征。鲁迅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部编版教材在编排过程中分文体选择出三篇文章,分别是小说《祝福》,杂文《拿来主义》和散文《记念刘和珍君》。

一、鲁迅作品浅析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共涉及鲁迅作品三篇,这三篇作品分属不同题材,无论是立意或艺术特色各有不同。

(一)《祝福》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1.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文中從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死前相遇三次外貌描写中可以展现出旧社会对妇女的摧残压迫。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的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描写祥林嫂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地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三次变化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祥林嫂被不断地摧残折磨,她的一生也被葬送在这吃人的制度里。

2.思想革命的理性认识

《祝福》的思想意蕴,首先应将其与中国思想革命结合起来考察,主要体现鲁迅对中国社会的理性认识。小说中祥林嫂赖以生活的家庭是鲁四老爷的家。鲁四老爷是一个大骂“新党”“讲理学的老监生”。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他“皱了皱眉”,分明“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他是按照封建礼教的思想观念防范祥林嫂的,最终导致了祥林嫂的精神崩溃。显然,鲁四老爷本人不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盘踞他心灵深处的封建礼教思想才是杀死祥林嫂的真正“元凶”[1]。

(二)《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极具个人特色的一篇杂文,被收录于《且介亭杂文集》中,嬉笑怒骂间传递出的却是鲁迅极具有深度的思考。

1.清晰的论证思路

《拿来主义》一文从题目便交代了作者想要论述的观点:拿来主义。文章开篇从近些时间的几桩趣闻入手,送古董入巴黎,送古画入欧洲,送梅兰芳入苏联,种种现象作者以一个词语概括“送去”。紧接着,就“送去”主义作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为子孙后代考虑的角度不该单纯地奉行“送去主义”。话锋一转,作者由“送去”进入“送来”,开门见山地指出“送来主义”在中国依旧是行不通的。在“送来”与“送去”的对照下,作者终于抛出了他真正提倡的观点,国人应奉行“拿来主义”。

“送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对照在前,“拿来主义”的提倡在后,本文的论述思路一目了然、清楚明晰。

2.形象的比喻论证

《拿来主义》的成功之处,除了清晰的论证思路,更在于生动形象的比喻。

拿来主义本就是抽象的概念,作者将对其的阐述具象为一种比喻。拥有大宅子的青年正是此时处于动荡局势中的国人,而大宅子正是所谓的文化遗产。鱼翅正是文化遗产中有益的精华部分,对于精华当然不必胆怯只需吸收便可。鸦片又好比文化中落后与先进并存的部分,作为拿来主义的奉行者,不必因它的害处而恐慌,相反应去短扬长。至于烟枪这类文化里的古旧东西,完全可以加以利用,用作教育后代的反面教材。如此几重比喻,对于拿来主义的内涵,我们应当有的态度手段都被以一种新颖生动的方法阐释完全。

(三)《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现代散文专题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悼念性散文,出自鲁迅的《华盖集续编》。

1.精湛的写作技巧

文中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常常微笑着,态度和温和”“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从这些事迹不难看出她的品质:本性善良,热心政治运动,不畏牺牲。这与残暴的军阀政府和恶意无耻的闲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只用了只言片语,就将刘和珍和段政府及走狗文人的形象概括得言近旨远。文章的思路是谋篇布局的安排,从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将记叙、议论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和批判精神,突出了作者的写作动机。

2.表现力极强的“警句”

《记念刘和珍君》中有相当多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如经典警示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对偶句:“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作为一介弱国子民,当初弃医从文,是想要为国民做一些改变的,想用文字的力量唤醒国民意识、民族意识,然而探索了许久,始终没有找到中国人精神的出路,只能呐喊、彷徨,批判国民的劣根性,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社会反映的现实。

二、单元教学背景及目的

课文被放置在单元环境下,单元的教学目的决定了作品在教学方面的侧重点不同。

(一)《祝福》

从《祝福》所在必修三第二单元可以看出教学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欣赏和体会小说作品的丰富内涵,侧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文本的人文性。本单元的写作指导则是“小小说试做”。《祝福》这篇现代小说在写作技巧上非常具有深入探究的地方,许多经典手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比如祥林嫂是现代文学史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学习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倒叙插叙等手法,利于学生吸收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提高。

(二)《拿来主义》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将《拿来主义》编入必修四第三单元思辨类文章中,从单元主题不难推测出将《拿来主义》归入此单元,是紧紧扣住《拿来主义》议论文的体裁。

《拿来主义》作为一篇论述清晰的杂文,若只是简单地从主题将其归类有些浅显了。同时本单元的写作指导内容是:论说文--如何辩驳。《拿来主义》是一篇极具鲁迅个人风格的杂文,全文论证方法丰富,论说思路清晰,不乏“神来之笔”,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习这种行文风格与思路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充其量只能习得一点文字上的皮毛。因此在写作指导的编排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记念刘和珍君》

《纪念刘和珍君》出自部编版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现代散文部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现代散文的情感与思辨、叙事、抒情与议论的综合运用。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自然地交代了写作用意和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希望通过文字的力量唤醒“庸人”的清醒意识。同时,文章对于刘和珍的怀念叹惋之处又极富感情色彩,令人动容。

同时部编版教材本单元写作指导是:散文试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内容很丰富,其中的经典句子有利于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且在人物形象描写上详尽具体,有利于学生把握对于人物写作的刻画。但是课文篇幅较长,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文本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鲁迅的散文同样是极具个人风格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几乎很难学得其精髓。

三、选编分析及建议

作为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家,鲁迅的作品毫无疑问应当被放入语文教材。但是鲁迅的文章具有多种特点,一方面鲁迅的文章具有深刻性,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隔阂及鲁迅先生晦涩的文字,使当代中学生害怕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的小说《祝福》、雜文《拿来主义》和散文《记念刘和珍君》被选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这种编排具有合理性,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一)注重选编教材的递进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较为成熟,形成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选编教材的时候可以挑选一些有深度的作品,但鉴于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要注重选编教材的递进性。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祝福》讲的是祥林嫂悲惨的遭遇,表达的是鲁迅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抨击。《祝福》的人物形象鲜明,写作手法多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逐渐走进那个时代,了解导致祥林嫂悲剧的真正原因。《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纪念性散文,希望唤醒国人的“庸人”意识,然而当代高中生离那个时代较远,很难切身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因此教授此文时,教师要适当补充背景知识,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地理解此文。

总的来说,在选编教材的时候,我们需要挑选一些具有深刻性的文章,但更要注意文章之间的递进性,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情况,注意教师的合理引导。

(二)注重选编教材的思想性

2001年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材必须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选编教材时要考虑文章的思想性。

鲁迅的文章思想性十分深刻,选择篇目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当代高中生最需要的是何者。《祝福》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从知识分子的视角表现了妇女的无助和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这样的故事情节离现代社会虽有距离,但也不是毫无联系,有利于中学生将故事情节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探讨人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在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财产的情况下,鲁迅通过嬉笑怒骂的形式对当时这种现象进行了抨击。《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鲁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对刘和珍这样的爱国人士的尊重和敬佩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三篇文章,适当地将递进性与思想性结合在了一起,减少了学生与鲁迅作品的隔阂。编选教材时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再进一步提高作品的思想性。

四、结语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选编上有其独特的想法,对鲁迅经典篇目的选择有其独特的见解。但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语文课本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因此入选经典篇目的意义并不在于让学生模仿,而在于体悟其中的意蕴精髓,如此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方可称得上有益。

参考文献:

[1]傅丽霞.对《祝福》思想意蕴的多元解读[J].语文教学通信,2005(06).

项目来源: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名称:高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文篇目构成的分析与研究——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猜你喜欢

部编版鲁迅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鲁迅《自嘲》句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