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角度分析古诗词中“乱”的含义
2019-11-30宋娟
宋娟
摘 要: 本文从隐喻认知中的情感认知角度分析、解读古诗词中一些贬义词表示褒义的情感这一现象。因为情感认知的普遍性,人们认为山石花木、蝉鸣莺飞等自然现象是“自然为美”。了解隐喻这种认知手段,有助于理解和欣赏古诗词中词语使用的奇妙之处。
关键词: 隐喻 情感认知 古诗词 自然为美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增长,我国政府在发展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国家软实力的发展。软实力就是文化实力,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时曾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传递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自豪与珍惜。在中国五千多年辉煌的文明中涌现了不可胜数的经典作品,古诗词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越来越多的人阅读、欣赏古诗词,但一些人在阅读时产生疑惑:为什么一些贬义词被用来表达褒义的情感呢?例如一向认为只有贬义的“乱”字出现在大量优美的古诗词中,表达了各种美好之意。我们需要从隐喻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一、“乱”的一般释义
我们平常所见或所用的含有“乱”字的词语或成语,大多是贬义,如乱世、乱说、乱臣贼子、乱七八糟、战乱、混乱、紊乱等,都有贬低、厌恶或反感之意。在《词源》中,“乱”字的释义有:①无秩序;②反叛,战乱;③混杂,混淆;④迷惑;⑤任意,随便;⑥淫乱,奸淫,等等。这些释义明显表示贬义;不含有贬义的释义有:①横渡;②治理[2]。
在一些古诗词中,“乱”字与释义“②反叛;战乱”相对应,表示“混乱、叛乱、战乱或离乱”等。如唐·杜甫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唐·李咸用的《庐山》:“高人居乱世,几处满前轩。”宋·朱敦儒的《相见欢》:“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南北朝·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
有些古诗词中的“乱”对应释义“⑤任意;随便”。如唐·马戴的《出塞词》:“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唐·元稹的《说剑》:“高唱荆卿歌,乱击相如缶。”唐·白居易的《石榴树》:“伞盖低垂金翡翠,熏笼乱搭绣衣裳。”
但是奇怪的是,很多古诗词中的“乱”字看不出贬义,而是抒发了壮阔、雄伟、婉转和繁多等美好之意,或者伤感、哀怜、惋惜和无可倾诉等惆怅之意。还有一些诗词中的“乱”字即使表示“凌乱”,并没有给人以贬低或厌烦之感。如宋·苏轼的《新年》:“犹堪慰寂寞,渔火乱黄昏。”黄昏里零乱的点点渔火,充满了诗情画意,甚至人都不再感到寂寞了。又如宋·柳永的《甘草子》:“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秋雨亂纷纷地落到快要干枯的荷叶上,滴滴晶莹剔透,令人顿感秋意的清爽。反复诵读这些诗词,能深深体会到其中奇妙的“乱”之美。这些诗词中“乱”的含义多和释义“①无秩序”有关,但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思理解。这些“乱”有视觉上的,有听觉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既有具体的,又有抽象的。
“乱”的释义①是“无秩序”。根据生活经验或常识,“无秩序”的前提是“多”。如果很多生活用品无秩序地放在房间里,就会显得很乱。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出来的万物形状各异,不会是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所以山石有大小高低、参差不齐,鲜花、植物有五颜六色、浓浅艳雅。在我们看来,大自然的一切存在似乎都是随心所欲的,没有规律和秩序可遵循。正是这种随心所欲,创造出了无数的美景、奇观,让人流连忘返,感慨大自然的匠心独具。文人墨客希望通过生花之笔描绘世间万物之美。可是汉字如此之多,为什么他们在描写美景时用了被看作贬义的“乱”字呢?要欣赏这种“乱”之美,先需要了解隐喻。
二、隐喻的概念
首先要明白隐喻的含义。隐喻是很熟悉的一个概念,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隐喻不是寻常的语言,而是诗意的想象和修辞多样性的一种策略,非同寻常”[3]“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的存在,他们依然可以自如地生活,而我们发现事实恰好相反。不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3]。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和发展,“隐喻不再被看作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或美化手段,也不再被看作一种简单的语言产物,而是被看作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借助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4](2)。
也就是说,隐喻已经被看作人类的一种认知手段。格式是“A是B”:A是目的域,也叫目标域;B是始源域。A和B通常属于不同的范畴,但是之间存在相似性。“相似性有物理的相似性和心理的相似性之分”[4](34)。例如:他是一只老狐狸。“他”是人的范畴,“狐狸”是动物的范畴。按照常识,把“他”说成“老狐狸”,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是“狡猾”。只是隐喻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通过分析隐喻中的目标域和始源域,“学者们一般认为,隐喻就是借助具体的事物谈较为抽象的事物,即以具体事物比拟抽象事物,使抽象事物更易被人所理解”[4](63)。但是“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在语言隐喻中,不单单以具体隐喻抽象,还存在以具体隐喻具体、以抽象隐喻具体和以抽象隐喻抽象这三种不同的隐喻”[4](62)。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们最常用的一种隐喻是用具体隐喻抽象,如“美好的爱情是甜蜜的糖”。“糖”是人们常吃的食物,都熟悉它的味道,爱情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没有实物,用甜蜜的糖隐喻爱情,很直观地表现相爱的人心情的愉悦。同样的道理,很多字或词就通过隐喻,由具体含义衍生出一个或者多个或具体或抽象含义。如“乱”的第一个释义“无秩序”,这是由人们的视觉表现具体的场景;后面衍生出的几个词义有具体的,如释义②;也有抽象的,如释义④。这种通过隐喻衍生词义的现象在语言中很普遍。
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还要知道在隐喻认知中存在情感认知。情感认知是指我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坏”或“喜恶”的判断。情感认知大量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却被忽视,如“多为好”“上为好”“高为好”“全为好”;“少为坏”“下为坏”“低为坏”“缺为坏”。正因为如此,我们会祝福朋友“事业蒸蒸日上”或者“全面发展”。在古诗词中,贬义的“乱”用来表示美好的情感,是因为人类的情感认知在其中起了作用,这些作者的情感认知就是“自然为美”。所以大自然中的山石、花开、花落、叶落、鸟鸣,等等,无论怎样“多而无序”地存在,都是美好的。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很好地欣赏诗词中的“乱”之美。
三、具体之“乱”
具体之“乱”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视觉之“乱”
“乱”字用来抒发壮阔、雄伟等义时多和石、山、峰等连用。如唐·王维的《清溪/过清溪水作》:“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唐·李商隐的《春宵自遣》:“石乱知泉咽,苔荒任径斜。”写“乱石”最著名的应该是苏轼,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下了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只用“乱石穿空”,石之高险已跃然纸上。
苏轼在其所作诗词中多次使用“乱山”。如《西江月·顷在黄州》的序:“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满江红》:“巫峡梦,至今空有,乱山屏簇。”《南乡子》:“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西江月·曲肱醉卧少休》序:“乱山葱茏,流水锵然,疑非人世也。”《行香子·过七里濑》:“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南歌子》:“日出西山雨,无晴又有晴。乱山深处过清明。”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磅礴大气,恣肆酣畅。他的作品中多处使用“乱”字,传神地表现了石或山的高耸、险峻和崎岖。
“乱”和“山”用在一起的古诗词实在太多。如秦观的两首词中写了“乱山”,分别是《虞美人》和《南歌子》:“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其他词人的作品,如唐·黄公绍的《青玉案》:“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宋·姜夔的《长亭怨慢》:“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宋·张嵲的《南山观梅》:“乱山无人到,梅花供客愁。”宋·杨炎正的《蝶恋花·别范南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仔细分析上面的诗词,就会发现,几个“乱山”都表达了绵延不尽、层峦叠嶂和陡峭难行之意。
“乱”与“峰”连用的诗词也不少。如唐·白居易的《春题湖上》:“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宋·赵蕃的《题渊明采菊图子璿所作》:“云出无心还自归,乱峰明处日西微。”宋·黄庭坚的《醉蓬莱》:“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这些“乱峰”同样描绘出了山川的壮美。
“乱”字表达繁多之意时多和花连用,这样的例子同样多得不胜枚举。花有开有落;盛开的“乱”花充分体现了春天鲜花似锦的盎然生机,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飘落的“乱”花会让人油然而生春光短暂、美好易逝的惆怅之感。
表现鲜花盛开、灿烂美好之“乱”的诗词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让人流连忘返,这是怎样美丽的春光。这样的“乱”哪里有一丝的贬义。刘禹锡写了“蔷薇乱发多临水,鸂鶒双游不避船”的诗句;或许是“蔷薇乱发多临水”把春光写得太美,宋·王安石在《菩萨蛮》中模仿了一句“海棠乱发皆临水”。无论乱发的是蔷薇还是海棠,让人想到的都是开得既繁密又美丽的花,而且一个“发”字隐隐描写出还有更多的花朵不断开放,“乱发”两个字简洁生动地描绘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唐朝山水派诗人储光羲的《钓鱼湾》中有“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之句,苏轼在《中隐堂诗》中模仿此句写了“春深桃杏乱,笑汝益羁孤”。王安石在《渔家傲》中用了“乱”字:“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山南山北到处是盛开的山花,多到让人目不暇接,只感到眼花缭乱,这是怎样夺目的景色。又如宋·李元膺的《洞仙歌》:“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紅,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从“百紫千红”四个字可知“花正乱”的意思是“各种花开得正鲜艳正秾丽”。还有宋·韩缜的《凤箫吟》:“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恋人手牵着手,慢慢走在如茵的草地上,柳絮飞扬,鲜花似锦,爱情的甜蜜尽在字里行间。由这些例子不难看出,花的盛开之“乱”,只让人想到了美,想到了赏心悦目。
有鲜花盛开的绚丽之“乱”,就有花瓣飘落的惆怅凄凉之“乱”。世间万物都有盛有衰,鲜花盛开之后必然是花的枯萎凋零。大量惜春伤春的古诗词都用落花表达惋惜伤感之情,其中用了“乱”字的数不胜数。如唐·李贺的《将进酒·琉璃钟》:“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秦观的《点绛唇·桃源》:“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唐·李商隐的《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宋·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宋·吴文英的《双双燕》:“落花风软,戏促乱红飞舞。”宋·韩琦的《点绛唇》:“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五代·李煜的《清平乐》:“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美好事物的逝去总会令人心生伤感和不舍,当心思细腻的文人墨客看到春去花落,不由怅然若失。所以,花瓣随风而去的纷飞之“乱”,在让人感到难过的同时,也体会到“乱”中的萧瑟之美。
还有很多古诗词描写了“乱”叶。当“乱”和树叶连在一起时,基本描写了晚秋时节叶枯而落的萧瑟凄凉的景致。如唐·刘长卿的《碧涧别墅喜皇甫侍郎相访》:“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宋·秦观的《满庭芳》:“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宋·苏轼的《清平乐·秋词》“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宋·周密的《扫花游·九日怀归》:“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宋·袁去华的《瑞鹤仙》:“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风定犹舞。”宋·张榘的《青玉案》:“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清·厉鹗的《灵隐寺月夜》:“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读这些伤秋的诗词时,会让人心生万物凋敝、寒冬将至之感,品味到其中的肃杀、落寞之美。
同样属于视觉之“乱”的还有“乱云”。这样的诗词有很多,如唐·韦庄的《登咸阳县楼望雨》:“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唐·杜甫的《对雪》:“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宋·晁公溯的《行李》:“路出仓江上,云生乱石间。”明·沈周的《题画》:“微吟不道惊啼鸟,飞入乱云深处啼。”宋·辛弃疾的《鹧鸪天》:“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细读这些诗词,从“乱云”两个字似乎可以看到天空中云极多极浓,还似乎看到厚厚的云层在迅疾地翻滚、涌动,空气中蕴含着浓浓的雨意。即使隔了千百年的时光,但一个“乱”字,仍然让我们感受到天气的阴暗和气氛的压抑。
(二)听觉之“乱”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春天里,花下树间,必定会有莺声传来,而莺声也“乱”。如宋·晏殊的《蝶恋花》:“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晏殊还有一首《诉衷情》,写了“乱莺”:“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宋·徐元杰的《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宋·钱惟演的《谪居汉东撰曲》:“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宋·仲殊的《诉衷情·宝月山作》:“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宋·无名氏的《烛影摇红》:“乳燕穿帘,乱莺啼树清明近。”莺声婉转,即使“乱”,依然清脆动听,给春光增添了几分灵动和生机。
春去夏至,“乱”的还有炎炎夏日里的蝉。如宋·苏轼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宋·柳永的《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宋·周邦彦的《鹤冲天》:“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宋·范成大的《拄笏亭晚望》:“溪雨不飞虹尚饮,乱蝉高柳满斜阳。”宋·王安中的《江神子》:“荷花遮水水漫溪,柳低垂,乱蝉嘶。”“乱蝉”两个字似乎让读者置身于诗词作者描写的炎热夏日,以及炎热之中的生气勃勃。蝉的声声嘶鸣反衬了环境的静谧。
四、抽象之“乱”
很多诗人词人用“乱”刻画心理,形象地表现了满腹思绪却又无处或无人可倾诉或者不知该如何倾诉的郁闷之情。最有代表性的是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由一国之君沦落为阶下囚,有多少愁苦和辛酸,却不敢对人言,只能埋在心里。如唐·戴叔伦的《雨》:“历历愁心乱,迢迢独夜长。春帆江上雨,晓镜鬓边霜。”五代·冯延巳的《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宋·李清照的《蝶恋花》:“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还有一生不得志的柳永在《满江红》中写道:“似笑我,独自向长途,离魂乱。”
但是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的“乱”也是不一样的。在上面几个例子中,那种“乱”是悲苦的,不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女的“苦”却带有甜蜜羞涩。如晏殊的《渔家傲》:“一把藕丝牵不断。红日晚,回头欲去心撩乱。”还有欧阳修的《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供丝争乱。”青春年少的女子兴致勃勃地采莲,不知看见了谁还是想起了谁,忽然面色羞红、芳心暗喜。这两首词中的“乱”字生动地表现了少女情窦初开的微妙心理,她们的“乱”与李煜的“乱”有天壤之别。
五、结语
“乱”是很常用的一个字,在现代文中通常用来表示贬义。但在古诗词中,这个字的含义却和常见的用法有很大的区别。当从隐喻中的情感认知角度分析它时,就可以弄清楚为什么会用贬义词表现美好的情感。通过上面分析可以发现:隐喻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尤其是对古典文学的理解与欣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
[2]夏征农.词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223.
[3]喬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
[4]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