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杭州保姆纵火案”为例看公共言论表达
2019-11-30阎佳
阎 佳
当一个事件成为舆论的热点时,它就可以被称为公共事件[1]。公共事件可能是个人性的即公民事件,也有可能是群体性的即群体性事件。杭州保姆纵火案在2017 年引发全民热议,成为了舆论中心。
1 事件回顾
北京时间2017 年6 月22 日凌晨5 点左右,在浙江杭州蓝潜江小区2 幢1 单元1802 室发生纵火案[2]。火灾造成的原因是保姆莫焕晶赌博欠下债务,因资不抵债,想自导自演一场扑灭火灾的戏码,借此向女主人借钱,没想到火势无法控制,该事件造成了4 人死亡,包括一位母亲和三个未成年孩子。这件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大众对事件中死去的4 人以及受害者家林生斌表达同情,但是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诸如“一个孩子一千万”“保姆莫焕晶是小三儿”等诸多揣测,以及“仇富”等的情绪化言论。
人们毫无忌惮的在网络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情的宣泄自己的情感,出现了很多情绪化和煽动性的言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理性的言论呢?应该如何治理这些情绪化色彩浓烈的言论表达呢?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2 网络舆论场中的非理性表达
2.1 阴谋论
在发生重大的社会事件时,总有一些人以一种阴谋论的角度去看待事件,认定事件背后一定有一些不可告人的阴谋诡计。在这场事件中保姆和男主人之间的身份,给了很多人编造剧情的空间,不明真相的大众往往靠臆测去相信及传播社会事件网上充斥着“林生斌出轨莫焕晶是真的吗”“小三联合保姆谋杀正妻”等言论。当中不乏有关于“保姆与男主人有情感纠葛”的猜测言论,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微博名为“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他在未有录音和谈判记录的情况下,就宣称受害者家属的目的是向绿城物业索要财物“一个孩子一千万”在他被封号之前,粉丝量竟然达到了199 多万。
2.2 仇富论
社会上的阶级矛盾不断深化,大众对于富人总是以一种仇恨的眼光去看待。在这场公众广泛关注的纵火案当中,公众普遍同情男主人,一夜之间,失去了相濡以沫的妻子和3 个乖巧可爱的儿女,但是却有很多言论把事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莫焕晶当作弱势群体,指责林先生一家是“有钱活该”,这种“仇富”的情绪在网络舆论中蔓延开来,事件的焦点不断模糊,大众的讨论也不断偏离了原有的事件轨道。
2.3 人性善恶论
还有一种言论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偏离事件本身的讨论重点[3],用哗众取宠的标题刺激人们的眼球。在《北京时间》发表的评论为《杭州保姆纵火案:人心可怕到什么程度》,凤凰网也发表了题为《保姆纵火案:那条毒蛇,再次毫不留情地咬死了农夫!》的文章,很多明星也曾发文谴责莫焕晶,纷纷发文称杭州保姆纵火案中就是真实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
3 网络言论的非理性表达原因
3.1 网络把关者的缺失
网络中各种声音混杂,网络媒体的具象化的载体是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络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简易化和社交性等特点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是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却没有像纸媒的编辑一样的“把关者”,传统的“把关人”理论中,像是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从信息采集到发布,都有着严格的管控和监督机制,维护者担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责任。然而网络中的声音却纷繁复杂、真假难辨,这些非理性言论滋生的空间。
网络把关人采取的是一种事后查处是措施,他们对于信息的修改和删除仅仅在信息发布后才能实施,虽然对于林先生一家不切实际的言论已经删除或者封号,但是,此期间对于保姆纵火案的一些非理性的表达不可避免地对于受害人家属造成伤害,可以说是给受害人家属的“二次伤害”。
3.2 网络媒体的有意引导
不可否认,一家媒体想要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生存,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包括收听率、收视率等,媒体的报道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杭州保姆纵火案中,各家媒体更是发布各种非理性的言论,以谋求自己的商业利益,无论是“婚恋情感专家凌子”“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等微博大V 还是凤凰网等媒体都获得的网民们的关注和转载,在这个“流量时代”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获得了自己的商业利益。过度的引导,使大众沉浸在了一种非理性化的氛围之中,这些媒体,都在有意识地引导受众的情绪点,致使受众发布各种情绪性的言论。
3.3 公众情绪的过激
公众情绪自古就有,只要有群体有群众在,这里的群体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一个人,而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只有这些条件的一群人。
公众对于保姆纵火案这样的公共事件的非理性的表达,实际上是一种公众情绪的一种过激表现,反映的是当代社会的一些焦点问题,杭州保姆纵火案中,“小三儿”一词不断被提及,归结到底是现在的两性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社会上对于这样的人充满了排斥,可是这样的问题却屡见不鲜,还有“贫”与“富”的问题,当代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加,当人们对于这样的问题无法解决之时,他们就会诉诸于非理性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情绪。
4 社会公共事件需要理性讨论
4.1 加强网络把关力度
网络环境需要准去规则,而规则的执行者就是把关人。把关人肩负着筛选言论的重大职责,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和言论健康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言论的把关具象的载体是微博、微信、客户端,这些平台应该从言论准入、监督、检查三方面进行管理。对于情绪性和煽动性较强的言论,不得进入,平台可以和个人或是团体签署协议,若是经由平台发布的信息对社会稳定造成伤害,平台也需要承担一半的责任;要时刻控制网络平台上的言论,防止造成较大的舆论动荡,加大网络监督力度,每个平台发布的信息都需要经过多次查验;发现情绪性言论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后,及时删除,采取严格的问责制度,不只是发布言论的人,包括转载和跟帖的平台和个人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4.2 选择优质的网络媒体人才
新闻重真实,媒体讲担当。在报道社会热点事件时,网络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力量,更要对自己的发声负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
网络媒体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想从根本上防止网络媒体因为竞争而导致的言论过激,就要选择优质的网络媒体人才,对人才要定期培训,使他们始终保持对于新闻事业的“初心”。
4.3 正确引导和规范公众的言论
言论自由虽然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网络并不是一个可以随便发布言论的地方,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管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在发布言论前,要对个人身份加以核查,对于有不良言论的人,不允许发布言论;在各个中小学也要加强言论引导,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习惯,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一样,不可以随意发布信息和言论。
5 结束语
本文以杭州保姆纵火事件为研究个案,通过对媒体中不理性言论报道进行分析,详尽地展示了非理性情感在新闻中体现以及这种非理性表达所产生的原因,网络环境把关者的缺失,一些网络媒体的有意引导以及公众情绪的过激等都是引发非理性情感表达的原因。。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开辟了信息传输和言论表达的新途径,但是,也给网络媒体的非理性的表达也给媒介带来了挑战,对于网络环境的引导不容忽视。笔者从加强把关力度、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及正确引导和规范公众的言论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构建更加文明健康的网络媒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