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严歌苓笔下《扶桑》中主人公形象的大智若愚

2019-11-29张婉荣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扶桑中国智慧

【摘要】严歌苓以册唐人街正史、野史为背景,以百余年前中国女子扶桑漂洋过海、在异域他乡卖笑以艰难求生为线索,在长篇小说《扶桑》中塑造了扶桑这一人物形象。她作为第五代中国移民的代表,在欺凌、死亡和暴乱的背景下不仅仅象征着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宽容博爱的精神品质,更是近代以来饱受战火摧残的古中国的缩影。前人研究中多认为扶桑是位天性愚钝、逆来顺受的女性,这与她的母性气质密不可分。但如果将她视为第五代中国移民的代表,作为受苦受难的近代中国的缩影来分析,则能凸显出其深广的智慧与非凡的胆识。

【关键词】扶桑;智慧;中国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一、扶桑的智慧

严歌苓多次在小说中强调那些不可思议的情节都是真实的,它们都来源于“史稿”。 但由于这个被发掘出来的经历太像传奇,如果作者转述不小心带上了雕琢的痕迹,那它就偏向于一部编造出来的、取悦世人的故事。

《扶桑》开头便以第二人称方式介绍扶桑,“这就是你。这个款款从喃呢的竹床上站起,穿着猩红大缎的就是你了。缎袄上有十斤重的刺绣,绣的最严密的部位坚硬冰冷,如铮铮盔甲。” 瞬间拉近了读者与扶桑的距离,刺目的红色成为了作品中的典型视觉符号,也成为扶桑本体的代表。扶桑出生于湖南采茶人家,14岁嫁于广东,由于丈夫一直远在海外故由一只公鸡代为成亲,6年后扶桑在人贩子“出海寻夫”的哄骗下,被掠至旧金山为妓。在远洋航行的途中,扶桑并不像其他女子一般寻死觅活或不吃茶饭,她异常听话甚至坐着也睡得烂熟。人们通常认为她似乎是有些痴傻的。

出现在嫖客们眼中的扶桑就像遥远而神秘的中国,具有一切东方古典美的特征,吸引着西方人好奇的目光,其中便有一位十二岁男孩克里斯,他是一个不成熟的、无偏见的“他者”。克里斯没有父辈们对中国根深蒂固的成见,他用一颗儿童纯真的心灵去感受扶桑迷人的东方情调、鸦片般的魔力。在克里斯眼中,“她撮起的嘴唇和垂下的睫毛使她脸上出現了母牛似的温厚。她每吹一口气,半透明的绸衣就变动一回光影”。这些充满温存的场景带给了美国男孩克里斯灵魂上的震颤。他逐渐发现扶桑总是顺从地接受一切,看似像一团毫无抵抗能力的雾气,总能在被撕裂、被分割之后重新聚合,恢复成原来的模样。然而,扶桑并不愚蠢,此时的扶桑知道自己的力量薄弱,她知道在异乡的自己仿佛无根的草,生死、命运难以掌控,所以,她似乎正是以这种全然接受、莫不在乎的态度,在发起无声的反抗,她越是漠然不语,她的抗争意识似乎就更强。同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环境下从容仁厚、谦恭倔强等气质也影响了她的行为,让这位少女在纷乱的战火中接受了苦难,却并不自怨自艾,而是在苦难中获得利益,在毁灭中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定位,从而找到了精神上的安宁。

作品中扶桑永远记不住客人姓名的行为往往被视为是其痴傻的表现,她因此而揽不到“金招牌”被多次转卖,多次受到老鸨的毒打,她似乎对这些毫不在意,总对自己的糊涂回以一个平实而真切的微笑,这种微笑没有丝毫谄媚与做作。但我们认为扶桑并不是健忘的,她是不想记得又不愿记得,因为记得客人姓名不仅不能让生活发生真正的转折,还常常会因为对部分客人寄予太多希望而像其他女孩一样,过早死于黑暗之中。相反,她的微笑让接触她的每个人感受到平等、甚至感到“洞房的热烈以及消灭童贞的隆重”。扶桑用真诚的微笑打动了不少嫖客却又无心于利益得失,因为她明白活着就是最大的奢侈。海港之嘴广场两彪人马为争着赎出扶桑进行了血腥残忍的械斗,而扶桑只是安静孤独地在小屋中与死神决战,外界的一切似乎都与己无关,她关心的只有活下去。在经历械斗争夺、与克里斯的爱恨纠葛、大勇为其抬高身价之后,扶桑成为了唐人街历史中风华绝代的名妓。

近代中国的血泪历史也是如此,在被列强分割争夺的百年历史中,中国始终在用尽全力修补自己,挣扎着进行从器物到思想再到制度的近代化改革,来不及关心其他国家政治形势的变革和国际潮流的发展,为救亡图存而努力挣扎。

二、扶桑的精神

扶桑的微笑里有着看透生活本质却又无法改变的无奈。被救济院从生死边缘拉回之后,她发现让情人克里斯渐渐产生距离感的是身上的白麻布做的病服,她很快意识到失去了那身红绸衣她就不再是具有神秘魅力的扶桑,她已经和那片红色融为一体。大勇来抓她的夜里,她对偷窃的诬陷微微一笑,让大勇带走了自己,这似乎难以理解但却又最为合理。这不是一位有些失智的女子的选择,而是扶桑的一种高傲,她被迫来到异国他乡,身份与地位的改变并不是容易的,也不是没有任何代价的。红衣是卑微甚至肮脏的,但拥有它扶桑可以感知到世间的一切冷暖,真情或虚伪,这是一种有温度的、有触感的生命体验,而不用改变自己,在救济院里过寄人篱下的生活。扶桑用微笑蔑视了救济院的环境,包容下自己卑微的生活。很显然,作为处于边缘状态的女性,扶桑并没有被生活的重击所压倒,她在默默地忍受,并利用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努力活得更好,而正是因为如此,这位女性也成为洗涤诸多人灵魂的关键所在。

同时代移民中的中国男性劳工亦是如此,他们都不接受行乞的生活方式,也不因为被嘲弄欺凌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宁愿安静地忍受着非人的生存环境、低廉的工资,靠一小罐米饭和一撮盐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活下去。更不会惧怕外界的歧视、驱赶、殴打,因为即使是面对死亡也怀有从容而心甘情愿的态度。

平凡的中国百姓在西方文明下承受着排斥与重压,近代中国亦在近代化进程中抵御着西方列强带来的生存危机。扶桑的身上传达了一种观照东方弱势文化生存力量的全新角度,强者可以践踏弱势文化,却不能剥夺它存在的权力,弱者文化有其自身的巨大魅力。近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传承着独立、清冷又坚强的文化气质,并没有在战火与硝烟中迷失自我。近代中国在经济与科技等领域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但中国文化始终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对自身的确认、肯定指引着战后中国精神的回归与重建。中国传统的身份特征就像移民们放在旧金山唐人街的巨大卤缸和扶桑的那一身红绸衣。人们始终在以尊严和生命为代价为之守护,才使大洋彼岸的中国坚守住了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精神,最终在自救中走向新生。

扶桑的智慧不止于此,她的内在灵魂里不仅有着超凡的远见,还拥有伟大的牺牲精神。当克里斯冲破狭隘的民族偏见、拉着扶桑的手走在美国街头,向整个社会宣战的一日之后,扶桑却静悄悄离开了。她穿着一身重彩、顶着丹凤朝阳的盖头去刑场与大勇完婚,阴差阳错地完成了他们儿时的婚约。她此举既保护了克里斯,让克里斯在剩下的人生中可以重新选择,在一个正常婚姻的保护下享受生活,又保护了自己,从此远离所有的爱恨纠葛;找到了婚约里的丈夫,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她错过的人生,死去的大勇也从此保护了她的自由。扶桑的结局是一团迷雾,有人说她用积蓄买船回家,也有人说随着美国民主平等的进步,扶桑定居于美国,但终究扶桑已经依赖自己的智慧和胆识走过了这一段悲惨而艰难的岁月。

作品中的大勇是一个混迹于美国社会,身材彪悍、恶事做尽却在内心深处对回歸传统田园生活始终抱有期待的中国男子。他相信妻子的怀抱就是他的归宿,相信“妻子还在那边,推磨、绣花的等他”。然而造化弄人,他拥有的最后一个妓女扶桑,就是本应在乡间等他回家的妻子。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不同文明的领地却身不由己,为了生存一个背着一身血债,一个卑微且备受凌辱,只能看着自己的痴想和期待一个个破灭。大勇最后因维护扶桑的尊严而与美国商人争执被送上法场,也又一次让扶桑收获名利,为她留下开启自由生活的资本。二人的悲剧也象征着近代中国社会中,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在西方文明被碰撞得支离破碎。为大勇送行的隆重婚礼既是为了满足大勇最后的心愿,又传达出经历过战火的中国百姓对传统生活方式向往之心的埋葬。

老子在《周训》中所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扶桑的大智若愚也是近代中国忍辱负重的智慧缩影,是用智慧与坚强熔铸的民族精神的独特表现。随着世界历史的推进发展,近代中国告别了带有江湖色彩的英雄好汉时代,在惋惜遗憾与迷茫兴奋的情绪中重新选择未来的道路,但从血泊中活下来的中国从此也是自由的、光明的。苦难所锤炼的品格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民族精神,为后世的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严歌苓.扶桑[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32,156.

[2]宋雅.论严歌苓小说中的边缘女性形象[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7,36,37.

[3]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2008,75.

作者简介:张婉荣(1995-),女,汉族,安徽省淮北市,研究生在读,新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扶桑中国智慧
“扶桑”国到底在哪里?
对日本不宜称“扶桑”
无爱的幸福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