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热河四旗厅建置考述

2019-11-29王欣彤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热河清代

【摘要】四旗厅地处蒙汉交界地带,旗民杂居,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必然辅以特殊的行政建置,作为清政府在热河设置的行政机构,在处理这一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后来的行政建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清代;热河;四旗厅;行政建置

【中图分类号】K149 【文献标识码】A

厅,是清代特有的一种行政建制,最初的厅只是府的机构,一般置于边界及新开发地区,其长官称同知或通判。康熙六年(1667年),令知府派任同知或通判驻扎在离辖区较远的地区或是新开发的地区,同时裁撤原府级官员,于是,驻有同知或通判的地区逐渐形成了“厅”一级的新行政单位。厅有“直隶厅”和“散厅”之分,直隶厅与府、直隶州同级,都归属于布政司管辖。 “属于府管辖的为一般散厅,其制与州县相同。”[1]直隶厅和散厅的掌事长官为同知和通判,其品秩与升补,均同于府级的同知、通判,另加“理事”和“抚民”衔,厅内一切地方行政事务皆为其所辖。

一、清代四旗厅的建置

(一)设厅的必要性

清初,热河地区原只是一座人口不足百的小村落,并未有任何的行政建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圣祖皇帝下令肇建避暑山庄于热河。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设热河厅,十一年改设承德州。乾隆七年(1742年)下令仍设为热河厅,四十三年改设承德府。至此,承德直隶州辖区含有滦平县、丰宁县、赤峰县、朝阳县、建昌县以及平泉州等地,共有五县一州,辖区范围辽阔。嘉庆十五年(1810年),又将承德府改为热河都统府,又并入内蒙古十六旗及库伦喇嘛一旗,行政管辖面积进一步扩大。

热河地区不断发展,清政府以提高热河地区行政级别的手段,通过增加行政区划的数目以及职官的数量的方式来加强对热河地区的管控。雍正七年八月,时任直隶古北口提督魏经国向清帝上奏的一份奏折,奏请增设文官一员以管控热河地方事情。魏经国认为,热河地处蒙汉边界,容易牵涉民族问题,事务繁杂,管理起来十分困难。此外,驻扎该处的八旗官兵以驻防巡缉的军事任务为主要职责,旗民教化之事不归其管辖。因此,魏经国奏请增设通判、巡检等官,与理事同知共同协理热河地方旗民教化之事。

(二)四旗厅中“四旗”来源

明崇祯八年(1635年),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率察哈尔部众投降后金,至此,漠南蒙古已全部归附后金。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载:“本朝天聪八年,太宗文皇帝统大军亲征,林丹汗走死,其子孔果尔额哲来降,即其部编旗,驻义州。”[2]与此同时,清廷将察哈尔归附而来的分散部众编入八旗,编成八旗察哈尔。康熙十四年(1675年),布尔尼之乱平定后,裁撤该扎萨克旗,并将原属察哈尔扎萨克旗、八旗察哈尔的民众以及早期游牧于宣化、大同边外的察哈尔部众编成后来的察哈尔八旗,左翼及右翼各四旗。察哈尔左翼四旗分别为正白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清廷为加强管控,设八旗察哈尔总管一员,由在京八旗蒙古都统兼领。魏源《圣武记》中载:清朝平定察哈尔布尔尼之乱后,清廷“空其故地,置牧场,隶内务府太仆寺,而移其部众游牧于宣化、大同边外。其八旗分东西二翼,其旗内官地及与汉民互市讼狱,治以四旗厅及独石口、张家口、丰镇、宁远各厅,其本旗事务,辖都统等官,而总隶于理藩院典属司。此八旗在蒙古四十九旗外,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与扎萨克君國子民者不同。其故地袤延千余里,在独石口、张家口边外。”[3]

(三)四旗厅的职官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下令将东河通判移驻土城子地方,并设有四旗厅理事通判一员以管理蒙古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的刑狱之事。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四旗厅为丰宁县,仍以理事通判管理地方政事。

乾隆元年(1736年),政府下令于四旗厅下添设土城子巡检一员,管理土城子地方事及四旗厅刑狱事,四十三年又令兼管丰宁县典史事。于皇姑屯设巡检一员,理管皇姑屯地方;设郭家屯巡检一员,管理郭家屯地方;设大阁儿巡检一员,管理大阁儿地方。

(四)四旗厅所领辖区

清初,四旗厅为清政府直辖地,乾隆元年(1736年)正式设四旗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四旗厅为丰宁县,治所为土城子(今丰宁县凤山)。清代的四旗厅辖地包括察哈尔镶黄旗大阁儿地方(今丰宁县)、察哈尔镶白旗土城子地方(今丰宁凤山地区)、察哈尔镶蓝旗(今隆化县)、察哈尔正白旗皇姑屯地方(今隆化县郭家屯),清初时为太宗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陪嫁地,故称皇姑屯。并设四司六镇,包括土城子地方、皇姑屯地方、博洛河屯地方、大阁儿地方设巡检司四个,以及白虎沟镇、邓家栅镇、荒地镇、上黄旗镇、林家营镇、森吉图镇六个。辖区大致为现今承德市丰宁县、隆化县等地;同治元年(1862年),清廷下令将卡伦后沟、西龙头山、石桌子等地方划归丰宁县,至此,丰宁县辖区范围达到顶峰;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下令添设隆化县,隆化县,并将原属丰宁县管辖的郭家屯及博洛河屯二巡检司的辖区,以及土城子巡检司划归隆化县管辖,丰宁县的辖区范围大大缩减;宣统元年(1909),热河都统廷杰向朝廷奏请另增设隆化县,并“将丰宁县所属之郭家屯、皇姑屯两巡检改隶隆化县管辖”[4]。 关于四旗厅疆域及所接地界,道光《承德府志》记载:“丰宁县,本四旗厅,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县治在土城子,为镶白旗察哈尔地,东正蓝旗,北正白旗,西镶黄旗,东西距五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县治至热河行宫一百八十里。”[5]

二、四旗厅建制变迁所产生的影响

(一)增强与少数民族的情感纽带

热河地方地处连接京城与蒙古地区以及东北“龙兴之地”三处战略要地的枢纽中心,清帝一年之中有大半时间在此度过。在此期间,许多军国大事、政策旨令也都在此发布。并且木兰秋狝等政治活动的举行也进一步增强与蒙古各部的情感联系,以此来加固各少数民族对清中央政府的向心力,热河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清初,禁止开垦蒙地的政策在康雍乾时期逐渐放开,大量汉民与流民涌入热河地区,形成了满蒙汉等多民交杂族聚居的复杂局面。为加强对汉民的管理,同时应对日渐增多的民族矛盾与纠纷,清政府在热河地区设立府、厅、州、县的行政单位,依照内地行政体制管理该地。随着热河地区的耕田面积快速增加,牧地逐步渐缩减,最终在热河地区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兼顾畜牧业发展的经济模式。热河地区的满蒙汉各族之间不断地相互交流融合。

(二)促进了热河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出于清帝巡幸边塞的需要,避暑山庄、外八庙等行宫及宗教场所逐渐被兴建,清中央政府不断加派八旗驻防官兵驻防热河地区,以致热河地方的政治地位与政治影响力迅速提升,从而吸附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不断涌入。清帝在热河木兰围场进行秋狝行围,在此接见各少数民族首领,并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活动。随着清帝在避暑山庄驻跸的时间大幅增加,一年之中占到大半年,清廷中央政府的王公及朝中重臣紛纷在此置地建府,大量的随王伴驾人员来到热河,产生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群体,热河的商业活动迅速发展起来。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朝鲜使臣朴趾源前往热河避暑山庄朝觐乾隆皇帝,在其日记中对热河的繁华景象做了生动描述:“余出阙门外闲步观玩,视昨朝尤不胜纷还,缁尘涨空,沿道茶房酒肆,车马闹热……对楼酒旗飘扬槛前,银壶锡瓶舞蹲檐外……楼下车骑若干,而楼上人声如蜂闹蛟沸。”[6]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乾隆时期热河地区商业的繁荣。

三、结语

四旗厅地方初为蒙地区,人稀地广,清政府鞭长莫及,难以进行有效统治,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清政府迁察哈尔右翼四旗于此处,随着清帝加强对热河地区的管辖,大量汉民和其他民族涌入,四旗厅成为多民族聚居区域。大量人口流动和清中央政府的推动,使得四旗厅迅速发展,清政府在此设置了一系列的行政机构,以处理日益繁杂的行政事务及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四旗厅的行政建制逐渐完备。在四旗厅这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碰撞的地区,清朝统治者在此设厅辖民,设通判、巡检等官稽察地方,以此提高行政效率,增强管理力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少数民族与汉民杂居地区的管辖。乾隆朝后期,由厅改县,经过后来一系列的行政变革,奠定了现今丰宁县的行政格局。总体来说,清代热河四旗厅的建置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其建置完善过程中的经验对现代行政区划建置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2] 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魏源.圣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清]热河都统诚勋.《奏为酌拟新设隆化县缺分饬委窦人桢前往试办并移改典吏仍兼巡检事》.宣统二年二月十四日,档号04-01-12-0683-06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5] 海忠.承德府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6][朝]朴趾源.朱瑞平校点.热河日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王欣彤(1990-),女,河北承德人,内蒙古大学蒙古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清史。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清语摘抄满蒙汉文本整理”(项目编号:S20171012623)。

猜你喜欢

热河清代
清前期热河地区的汉人移民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承德关帝庙探析
理论与现实的碰撞:1946年前后中共对东蒙的策略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