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团一体化视角下高校团支部组织力提升的现实路径研究

2019-11-29唐浚泷刘晓婧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9期
关键词:组织力创新路径

唐浚泷 刘晓婧

摘 要:文章从班团一体化角度总结班团一体化工作属性的内容特点和基本表现情况,分析高校团支部组织力弱化的症结根源。借鉴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经验,结合团支部工作现实情况,将二者进行综合分析比对,提出具有创新意义和实行价值的新路径。文章从实际工作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高校基层团组织弱化的问题,打通高校共青团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力。

关键词:高校团支部;组织力;班团一体化;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紧紧围绕这个职责定位来谋划改革......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改革举措落到基层,使基层真正强起来。”团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求,牢固树立“全团抓学校”的意识,改革工作体制,在组织、宣传、服务等职能中整体谋划学校共青团工作,进一步巩固团的战略基础。可见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对于党的青年工作和共青团事业的战略意义。共青团十八届二中全会又专门指出,“要正确把握提升组织力这一重点,切实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动员力、凝聚力、战斗力,真正做到把广大团员青年紧密团结起来、跟着党奋斗。”所以全团抓学校、抓基层,从高校团支部着手破题,对提升团的组织力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从高校团支部发展经验和现实情况出发,从班团一体化的传统建制入手,分析班团一体化的工作属性、工作特点和现实问题,提出提升团的组织力的设想和方案,探寻高校团支部固本兴团的现实路径。

一、班团一体化内生的双重属性是组织力提升的根本出发点

(一)班团一体化建设是高校团支部的主要形态,不能脱离一方陷入研究迷障

高校团支部是全团抓学校最基层的细胞,是组织教育团员的阵地,是高校班团一体化教育管理青年的载体,具有团组织和班级组织的双重属性和双重作用。班级管理模式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形式,由班级建团支部的组织形式仍然是高校基层团组织的主要形式。因此,在高校中探索如何加强和改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就不能脱离“班级”只讲“团支部”,而应在传统班团建设的视角下去思考团的建设,这就好比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上,党支部与连队的建设相辅相成,共同融合,共同发展。

(二)班团一体化是实施团员青年引领、管理和服务的主要载体,不能偏废职能陷入研究泥沼

团支部一般以班级为建制,由学校招生部门、教务部门编制成班级,建团支部,班团一体化形成,班团双重属性由此产生。属性一为自然班教学管理任务,属性二为团支部团员青年的组织教育管理任务。班级建团,选拔推选两委(支委、班委)班子,带领班级团员青年完成班团事务管理工作、班团建设工作和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教育引导等自我服务工作。从工作属性可以分为班级的管理事务组织性工作和团支部的思想教育组织性工作。班团工作直接对应于辅导员、团总支(分团委)。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班团一体化的工作属性往往更偏于可定量的工作要求,而忽略了班团组织青年、引领青年作用,特别是班级与团支部的组织职能出现混淆,导致“双重属性”界定模糊。我们在研究如何提升团支部组织力时,要注意区分班团一体化双重属性衍生的双重职能,班团职能有所不同,但不是目标的不同,目标应该是统一的,在具体工作中不能混淆职能,也不能“一刀切”,避免因职能的多重和不同而陷入研究的泥沼。

(三)班团一体化团员与青年自成一体,不能仅仅只抓住“团员”陷入研究孤岛

就目前来看,新生班级团员率普遍在90%以上,班级内团员占绝大多数,非团员占比较小,团员自我身份认识下降。“仅限于团员”,没有从更高的视野审视班团一体化格局的特点。应该说,团员和青年都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对象,特别是围绕高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团组织要发挥出鲜明的作用,不能孤立地抓“团员”,忽略青年。随着从严治团不断深化,未来高校的团青比会逐渐下降,抓好班团一体化建设,更需要从团员、青年的整体出发。

二、班团一体化传统建制下表现出组织力弱化的现象

通过以上研究视角,面对当下的情况,整理出三个类别的问题:

(一)班团工作与主责主业脱节,组织动员力不足。前文所述大学班团工作更倾向于完成事务性工作,以完成学生管理、教务管理、上级团组织和其他部门的具体工作等要求为准,对于班团工作本身的定位缺乏思考。长期的事务性工作应对,导致一种错误认识产生,即完成事务工作是班委支委的事情,而學习生活是普通同学自己事情,完成工作与学习生活开始泾渭分明。加之很多事务性工作在开展时缺乏思想的引领和直接的关注关心,久而久之,团支部丧失了其内生的组织动员能力。青年对班团工作开始漠不关心。

(二)团员青年群众工作消极,组织凝聚力匮乏。做基层组织工作,就是做团员青年的群众工作。而团员青年对群众工作认识不足,实施不畅,班团组织不能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导致组织凝聚力匮乏。具体表现为,一是团员自身的认识不足,自我要求松懈,组织归属感弱化。“三会两制一课”执行情况不理想。二是团员青年对于班级团支部发展淡漠,个体对于团队整体发展忽略。班级团支部是学习工作载体也是团员青年共同的意志表达,个体对整体的漠不关心导致整体的向心力、凝聚力衰退。一般来说,入学之际是组织凝聚力迅速提升的最好时机,随着时间的推移,班团在组织青年工作上的孱弱和学生个人个性诉求的不断增加,整体凝聚力会逐渐下降。

(三)班团干部队伍缺位,组织战斗力衰弱。一是职能缺位。班团干部在上任之初对大学的班团工作会存在一定的空白感和陌生感,难有系统的培训和引导,普遍是在摸索中承担工作,以完成具体事务为主,比如课表、教材发放、一般的材料上交等。而对于班级团支部的职责职能,特别是思想教育引领的职能存在缺位。二是人员缺位。班团两委一般多则十几人,少则八九人,但因为工作中对接关系,一般由团支书、班长、学习委员等直接对接相关部门和老师,其他委员直接参与较少,在工作推进时会有班长代班委、支书代支委的情况。三是制度缺位。班团管理虽有一定的制度规范,但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班主任更多精力在于处理和解决团员青年中较为突出及严重的事情,一般的组织纪律难以监管到位。

三、立足班团一体化建设,着力探寻行之有效的组织力提升路径

组织力一般包括政治组织力和管理组织力。对于共青团来说,基层组织是整个组织体系的重要基石,班级团支部是共青团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基层组织。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 “统筹推进上下联动。着眼于‘自上而上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既坚持全面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和推动,又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从班团一体化角度,笔者罗列了组织力弱化现象,根究内因,对标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提出提升组织力的大胆设想和创新路径。

(一)开展入学团课教育,解决认知不足问题

就高校共青团工作现状入手,创新教育机制,改善团员青年对入团认识不到位、身份意识不强、对高校班团一体化认识不足的情况。可以在入学之际,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开展系统的团课培训,或直接将团课纳入入学教育体系中。入学团课教育围绕《团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身份意识,权利与义务。2.考评推优、奖惩制度。让团员青年知晓制度和入团入党程序,有助于激发本人的进取信念。3.班团一体化的职能定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普通高等学校基層组织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规定了团的支部委员会的基本职责。职责涉及学习党的理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围绕学生就业创业活动和创新创造实践等。笔者所在学院开展“入学新生团课”,围绕思政、党团知识、专业生涯发展、推优入党等,进行新生全员全覆盖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入学教育嵌入团课专题,系统设计,明确团员青年的义务、权利、职责、要求,可以有效地改善大学班团组织定位不清和团员身份意识弱化等情况。

(二)重构班团干部体系,解决干部缺位问题

团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为牵动,持续调动基层团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基层团干部有信念、善服务,有本领、在状态,共青团就有生命力、战斗力。”班团干部是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关键少数”。培养选任一支精干的班团两委队伍,特别是团支书、班长,对班团工作的组织建设具有直接意义。

学习借鉴党支部工作经验,笔者提出重构班团干部体系的设想。即突破同级同班团干部选聘概念,选聘同专业大二年级的一名思想意识强、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学生干部提名大一班级团支书人选,从大一班级选推班长兼任副团支书,选推一位专职副团支书和其他班委支委,构成新型班团两委队伍。任期一年,在大一班级升大二时进行换届,原团支部书记离任,团组织关系回归自己所在班级。班级步入大二时,经过同专业高年级同学一年的带领,班级团支部内部完全可以产生合适的团支部书记,恢复同班级同学任团支部书记,顺利完成工作过渡。从团干部的培养体系上,形成院系团委(总支)直接管理团支部书记,团委组织部吸收培养团干部的培养梯度。团委通过组织选拔培养大一的团干部,直接担任新一届新生班级团支部书记,形成新的基层班团组织团干部体系,如图1。

这样的团干部选拔培养,首先解决了团支部书记由新生同学担任时工作经验缺乏、思想认识不足等突出问题。其次,同专业大二同学任职团支部书记,可以充分发挥朋辈教育优势,担任团支部书记还可以尝试兼任班主任助理,协助处理班级事务,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班团一体化在班团干部的融合上就更紧密。最后,这种模式拓展了团学干部培养路径,使其得到更全面的锻炼。

(三)突出支部标准化建设,解决管理松散问题

团的十八大报告要求,“以健全完善团内制度为保障,不断严明团的纪律。切实用好谈话提醒、通报批评、督导检查等手段,推动从严治团经常化、规范化。”团的制度建设和纪律建设在基层团组织上存在许多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在全面从严治团要求下,要将团的组织生活和团的纪律规范一同推进,对标党支部建设,提出班级团支部的标准化建设项目。解决团员青年只注重褒奖性引导,缺乏处罚性教育,对支部的认同不够,三会两制一课执行不好等问题。标准化建设一是要抓牢政治引领的核心作用,做好党联系青年,巩固执政青年基础。二是要抓实基础团务,保证组织生活正常化,过实、过好组织生活。三是要抓好监督执纪工作,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约束力和纪律性。不仅发挥头雁效应,还要抓好后进团员青年的教育引导,解决纪律意识淡薄问题。四是要抓活奖励机制。将班级团支部标准化建设与五四红旗团支部、优秀班集体、活力团支部评比有机联系起来,将支部整体奖励与支部团员青年个人受益联系起来,在推优入党、党员发展、奖学金评定等指标方面直接惠及支部青年。

(四)围绕主责主业根本,解决工作吸引问题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深化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把准青年学生脉搏,了解青年学生心声,坚持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生命线……”所以高校团支部的工作一定要以青年为中心,围绕青年,服务青年。主责主业就是服务青年立德树人大局,从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维护等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一是要提升支部工作的高度。从思想认识上强调群团组织育人的作用。要转变班级团支部生活活动是边缘课余生活的观念。二是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的专业学习在具体的培养路径上有明显区别。三是要服务青年整体发展,全面覆盖“德智体美劳”。从思想政治素养、素质锻炼提升出发,丰富形式内容,切实展现支部活力。四是要维护青年权益。关注关心支部团员青年情况,做好青年诉求上传,正确处理学习生活问题。通过同宿舍建团小组方式,让支部与青年更为紧密,积极延伸团的手臂,不断丰富团的神经末梢。

“入学团课教育”“团干部培养选聘”“团支部标准化建设”和“抓好主责主业”四个方面的路径实施,是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团支部现状分析和党团工作比对经验总结,是一次基层团工作的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的讲话新闻[N].新华网,2018-7-2.

[2] 贺军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奋力谱写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丽青春篇章—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上的报告[M].北京:2018.

[3] 共青团十八届二中全会在京举行[N].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2019-1-13.

[4] 骆兴山.高校班团一体化促进团支部活力提升的对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10,20(5):102-105.

[5] 倪健民.组织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中国青年报.2013-5-5.

[7] 共青团中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Z]2017-9-4.

[8] 贺军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奋力谱写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丽青春篇章—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上的报告[M].北京:2018.

[9] 贺军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奋力谱写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丽青春篇章—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上的报告[M].北京:2018.

[10]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Z].2016-11-5.

作者简介:唐浚泷,云南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刘晓婧,云南财经大学校团委社团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组织力创新路径
高校教工党支部组织力提升路径探究
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
如何提升二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基层党组织如何提升组织力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