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裔学生中文用名的价值与特征探究*
2019-11-29洪桂治
洪桂治
(华侨大学 华文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一、引 言
近几十年,以人名作为语言学研究议题的成果甚多,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角度:(1)结构语言学视角:从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语义、语法、修辞等角度对人名进行阐释;(1)王宝明.中国姓氏与人名[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2)文化语言学视角:探讨人名文化内涵、人名与文化的内在关系,或在不同民族范围内(主要为中、英、日、韩)进行人名比较,以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2)唐雪凝.中韩人名异同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6).(3)社会语言学视角:基于地域对人名用字进行调查分析,关注人名用字问题(如异体、重名、繁体字、常用字定量统计等)以及人名用字的时代变迁。(3)这一研究视角的成果较多,如:侯一麟,李宁.汉语人名规范化说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郑淑花.21世纪初大学生人名用字的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0(1)等。而当这一议题的研究对象转移至海外华侨华人,探讨与我们同源同根的海外华侨华人中文名字的价值与特征,研究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此论文研究材料来自国内某高校年龄在17岁至19岁之间的10届、4478名东南亚华裔学生。(4)这里的“华裔”指定居在国外的、已经取得中国以外的国籍的华人及其后裔,包括先辈均为华族血统或者华族与友族的混血者。换言之,对“华裔”的界定以血统论,不考虑其“华人认同”,也不考虑其属于第几代华裔。研究对象国别分布如表1。由于姓氏用字是家祖传承,具有相对稳定性,论文对用字的探讨将“姓”排除出统计范围,只关注“名”。
表1 本文研究对象国别分布
二、实际使用价值与文化象征意义的差异
(一)名字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
许慎《说文解字》释“名”为:“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名字的产生首先是为了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以语言符号命人或自命,既作为个体的标记符号,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称。有了名字,人类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名字,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其次,名字承载着民族的文化特征。各个民族对人的命名都有很多习惯,这种习惯受到历史、社会、族群等多重因素制约。对中华民族来说,名字是人们以血脉传承为根基的社会人文标识。古语有云:“赐子千金,不如授子一艺,授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可见名字的重要性,这是名字的文化价值。
(二)文化象征意义高于实际使用价值
我们以4478名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中的196位在读生为对象进行有关中文名字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他们分别来自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越南。
调查显示,东南亚华裔留学生均有2个或2个以上的名字。其中,菲律宾学生均有2个名字(即中文名字与英文名字);其余被调查者均有3个名字(即中文名字、英文名字与所在国语言名字,如泰文名字、缅文名字)。
从使用场合来看,中文名字不仅不是校园交际、社会交际、家庭交际的优先选择,相反地,使用情境相当有限。在校园环境中,95.4%的学生仅在汉语课堂上使用中文名字,4.6%的学生会用中文名字与同伴互称;在社会环境中,100%的学生不使用中文名字;在家庭环境中,167位(85.2%)学生的家长会用中文名字称呼他们。
从名字来源来看,如表2所示,有31.63%的学生名字来源于其中文老师,占比最高,可以看到汉语国际推广的力量。由父母、祖父母、其他亲属取名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1.43%、22.45%、7.65%,还有13.77%的学生由专业人员结合生辰八字等因素取名。
表2 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中文名字来源
从学生对自己中文名字意义的了解程度来看,28.57%的学生能清楚写下自己名字的意义,52.55%的学生能写下自己名字的大概意义,18.88%的学生并不了解自身名字的含义。
而不管学生们是否了解名字来源、名字意义,他们对中文名字的态度都较为积极。对自己中文名字“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共占64.29%,“不满意想改名”的仅占8.67%(见表3)。
表3 东南亚华裔留学生对自己中文名字的态度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中文名字的文化象征意义是高于其实际使用价值的。它们使用的场合有限,实际使用率并不高。但名字来源、学生对自己中文名字意义的了解程度与喜爱程度,都彰显了它们承载的文化价值。他们更多地将中文名字视作母族标记。相对欧美地区新侨集中的特点,东南亚聚居着大量“老侨”及其后裔。51.53%的学生名字来自华族长辈,13.77%的学生名字蕴含“命理”特色,这些都显示了在海外落地生根的华人对自身民族性有意无意地保留和传承。
三、东南亚华裔学生人名用字的趋同特征
对人名用字进行频次统计,可了解取名者用字选择的喜好、倾向。使用频次高的字,自是多数人所趋向。基于用字种数、高频字种、累积覆盖率、共有字种的统计发现,东南亚华裔学生的人名用字具有较高的趋同性。
(一)高频字体现整体用字的趋同性
首先观察用字种数。总共4478个人名,用字总数为8722个,去重后得到字种数1029个,即平均每个字使用近9次。
再看其高频字。如表4所示,使用频次在200次以上的,有2个字;使用频次在151至200次之间的,无;使用频次在101至150次之间的,有6个字;使用频次在51至100次之间的,有22个字;使用频次在41至50次之间的,有23个字。“丽、美、明、玉、慧、文、秀、玲”频次在100以上,位居最高频前8位。
表4 东南亚华裔学生人名高频用字表
以上两组数据初步反映出东南亚华裔学生人名用字较为集中的特点,而用字“累积覆盖率”的统计更是人名用字趋同的有力证据。如表5所示,72个汉字的频次之和就占全部用字的50.19%;106个汉字的频次之和占全部用字的60.09%;159个汉字的频次之和占全部用字的70.13%;245个汉字的频次之和占全部用字的80.07%。简言之,245个汉字覆盖全部人名用字的80%。2006年5月,中国国家语委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其中一个数据引起巨大反响:最常用的581个汉字即可覆盖80%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用字。(5)李宇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R].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有人据此称:认识这581个汉字就能读懂汉语80%的内容。虽然这样的论断不够科学、严谨,但由此可见常用汉字的集中性。东南亚华裔学生人名用字中,覆盖80%的用字仅245个,显示出高度的趋同性。
表5 东南亚华裔学生人名用字累积覆盖率
(二)女名用字的趋同性高于男名用字
在调查对象中,有男生1816人、女生2662人。不同性别人数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高频字的统计结果。因此,再来看不同性别人名的高频用字。
表6 东南亚华裔学生不同性别人名高频用字表
据统计,1816个男生名字,共用字种数663个;2662个女生名字,共用字种数686个。人数相差700余人,有较大差距,但所用字种数是趋于接近的。如表6所示,使用频次在100次以上的,均为女生人名用字;使用频次在51至100次之间的,女生人名用字有15字,男生人名有4字;使用频次在41至50次之间的,女生人名用字有11字,男生人名用5字;使用频次在21至40次之间的,女生人名与男生人名高频字数相同,均为30字。男生人名排在前三位的高频用字是“明、文、伟”,使用频次分别为98、86、69;女生人名排在前3位的高频用字是“丽、美、慧”,使用频次分别为244、229、132。这意味着,女生人名用字的趋同性更高。如表7所示,在同一累积覆盖率上,男名用字种数均不同程度高于女名用字种数(累积覆盖率为100%一行除外)。这也印证了女名用字的趋同性较男名用字更高。
表7 东南亚华裔学生不同性别人名用字累积覆盖率
(三)跨越10年时间的趋同性
论文选取了2007年至2016年的语料。通过对这10届学生人名共有字种与独有字种的统计分析发现,在10年的跨度中,这些东南亚华裔学生人名用字选择的取向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据统计,2007年至2016年的10届东南亚华裔学生人名用字,共有字种数为69个,分别是:爱、安、宝、财、大、芳、芬、福、光、国、鸿、花、华、辉、惠、慧、佳、嘉、建、洁、金、俊、兰、莉、丽、利、莲、琳、玲、龙、梅、美、妙、明、娜、妮、佩、萍、强、清、秋、荣、如、珊、胜、淑、顺、思、素、天、婷、伟、文、小、晓、心、欣、新、兴、秀、燕、英、玉、源、云、珍、志、珠、子。
如表8所示,每年学生数量不同,少则255人,多则784人。相应地,每年人名用字的字种数也各不相同,从238到461不等。这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共有字种的比例。69个共有字,看似共有率不高,但单独抽取两年进行两两比较,共有率大增。
表8 东南亚不同届别华裔学生数与人名用字种数
如表9所示,过去9年,每年与2016年共有字种数少则169字,多则269字,占当年字种数的比例都在60%至70%左右。这个比例大致恒定,显示出这10年人们在取名用字的选择上变化不大。以时间跨度最大的2007年与2016年为例,2007年共有255个人名,共有字种数238个;2016年共有575个人名,共有字种数421个。对比其共有字后发现:共有字种数169个,占2007年用字种数71%。
表9 东南亚不同届别华裔学生人名用字共有情况
另一方面,独有字种所占比例较低,也从反面显示出东南亚华裔学生人名用字的趋同性。这里将每年人名用字独有的,即其他年份人名用字均未使用的,列为独有字种。如表10所示,独有字种数占当年字种数的比例最低8.6%,最高14.0%。具体到独有字,使用频率低的生僻字占有一定比例,如“竸、忞、浃、婽”,还包括繁体字(如“暐”)和异体字(如“棻”)等不规范用字。
表10 东南亚不同届别华裔学生人名用字独有情况
四、东南亚华裔学生人名用字的性别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人名记载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社会文化的烙印。通过分析人名用字的语义内涵,可以观察到取名者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等。研究发现,东南亚华裔学生中文名字在不同性别上具有“男刚女柔”的鲜明特点,反映出取名者仍具有较浓的性别意识,对男女持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男名用字的语义内涵
在调查对象中,1816个男名共用字种数663个。我们选取了男名用字排在前101位的高频字(频次≥10)分析其语义内容。根据这些汉字的意义及其指向,可分为以下类别:
(1)预示成就大业、光宗耀祖。如“志、成、国、家、荣、华、辉、昌、耀、宗、光、宏、达、权、振、永、建、世、立、胜、绍、培”。
(2)显示男人气概、阳刚色彩。如“强、雄、勇、健、盛、阳、天、威、汉、力、威、进”。也有喻示男性色彩的自然事物,包括山岳川河、动植物,如“龙、鹏、鸿、山、峰、海、松”。
(3)推崇修德尚义、品德高尚。如“明、德、忠、义、正、贤、仁、诚、彬、和、思、诚、友、民、恩”。
(4)追求才智出众、英杰辈出。如“文、伟、俊、杰、英、才、智、嘉、思、佳、凯、良、清”。
(5)祈愿福禄安康、富贵吉祥。如“福、财、富、贵、金、豪、兴、旺、顺、平、安、健、宝、祥、庆、利、玉、发、丰、大”。
(6)其他:源、生、春、森、林、子、新、亮、小、维、长、南、东、益、坤。
不难看出,男名用字多以国家社会、圣贤豪杰、事业功绩、富贵安康为取向,显示出取名者对男性后辈的价值取向。一是寄望于他们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早期移民东南亚的华人多贫苦之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自是希望后辈能承继家业,开拓进取,兴家、兴族、兴国。这一期望被深深寄托在男性后辈身上,体现了他们根植于心的宗族意识、家国意识。二是对他们的品性、才智有所希望,其中既有传统的对男性气概与力量的期许,也有对君子修德尚义的推崇,对出众智慧与才能的期望。这些都与传统取名习惯相符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取名者对道德修养的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受儒家思想影响,讲究礼忠义孝,做人做事的规矩、原则是教育后代的重要内容。东南亚华人社会同样将母族对道德修养的追求绵延继承下来,这从海外盛行的《弟子规》诵读就可见一斑。三是对福禄安康、富贵吉祥的祈愿。取名者对福禄富贵的期待坦承而直接地体现在名字中。
(二)女名用字的语义内涵
在调查对象中,2662个女名共用字种数686个。我们选取了女名用字排在前100位的高频字(频次≥10)分析其语义内容。根据这些汉字的意义及其指向,可分为以下类别:
(1)取自花鸟草卉。如“莉、莲、萍、兰、梅、花、菁、菲、蓉、芝、苹、桂、凤、燕”。
(2)取自自然景物或季节、时间。如“云、雪、月、霞、虹、冰、晶、海、水、秋、春、晓、永”。
(3)取自金玉器玩。如“玉、玲、珍、珠、珊、琳、琪、瑞、瑛、宝、佩、金、琴、莹、丝”。
(4)取自色彩或气味。如“红、碧、彩、艳、青、丹、香”。
(5)昭显美丽芳香或姿态美好。如“丽、美、华、仙、芳、芬、香、秀、雯、依、妮、娜、婷、娟、婉、娇、莎、盈”。
(6)追求贤良淑德或博学才智。如“慧、佳、淑、惠、贤、仁、德、爱、清、文、明、雅、欣、嘉、敏、思、君、素、真、洁、怡、英、诗、达”。
(7)其他:小、如、家、心、平、安、乐、圆、双、飞。
显然,女性人名用字以“美好”为核心,多以雅致隽永,形容姿态美好、色彩艳丽为特色,多取自花鸟草卉、金玉器玩、自然美物、妇德妇容,显示出与男名用字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取名者一是希望女性后辈美丽、美好,如花鸟草卉,如多样色彩,如象征美好的金玉,以及寓意美好的字眼;二是希望她们贤良淑德,在妇德与才学上有所期待。按照封建伦理规范,“夫为妻纲”,女性处于附属地位。这种意识在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思想体系中还占据一定的地位,因此,与男名用字强调男性的功名事业,重视男性的品德操守不同,女名用字突显对端庄美丽的相貌和温柔贤惠德行的期许。
(三)中性人名占据一定比例
从男名、女名用字的语义内涵来看,东南亚华人社会延续了传统的命名习惯,但基于663个男名用字和686个女名用字的联表查询发现,男名、女名共用字种多达320字。如“杰、峰、志、伟、祥、佑”等,我们认为多为男性名字所用,也出现在共用字表里,成为女性名用者。同样,我们认为多属女性名中出现的,如“宁、慧、敏、佳、诗、欣”等字,男性也开始使用。此外,一些传统上性别色彩不太浓的字,男性、女性均有使用,如“颖、哲、晓、思”等。
具体观察这320个共用字的频次可以看到,它们在两个人名用字表里多呈“一头热”,在男名用字表里高频的,在女名用字表里多为低频字,如“伟、志、福、龙、国、成、俊、兴、忠”。反之亦然,在女名用字表里高频,在男名用字表里低频,如“美、慧、玲、爱、珍、君、敏”。也存在两个字表里都低频的情况,如“宜、连、以、辰、治、秉”。在男名字表和女名字表里频次均在10次以上的,有24个字,在高频字中占比约24%。它们是:明、文、安、华、德、家、天、利、永、平、金、达、春、海、宝、英、仁、贤、小、玉、嘉、思、佳、清。可见,成规也逐渐被打破。
五、东南亚华裔学生与中国学生人名用字的时代差异
出生在海外的东南亚华裔学生,与出生在祖籍国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人的名字表达了取名者的种种期待与祝福,带有取名者的审美观念与价值取向。调查显示,51%有余的取名者为同族长辈。而这“长辈”的差异,就在于东南亚华裔学生的长辈或是从祖籍国走出去,长年生活在海外,或本身就出生于海外,而祖籍国同龄人的长辈长期生活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使其在为后辈取名时亦有差异。我们以2010级402名东南亚华裔学生中文名字为例,以同一高校同一级的405名中国学生的名字为参照对象,观察年龄相当、人数相当的两个群体在名字用字上的异同。
(一)高频字对比
中国学生405个人名,字总数712个;东南亚华裔学生402个人名,字总数785个。相较之下,中国学生单名较多,东南亚华裔学生双名较多。
从字种数来看,中国学生人名字种数343个,东南亚华裔学生人名字种数309个。中国学生单名更多,字种数却比东南亚华裔学生多出34字,可见其用字相对丰富。
从高频字来看,东南亚华裔学生人名用字频次在10次以上的有10个。最高频用字为“丽”,频次24。排在前50位的高频字依次为:丽、美、玉、秀、慧、珍、文、爱、芳、华、萍、婷、玲、妮、明、伟、莲、淑、安、雅、英、敏、贤、世、清、小、瑞、月、娟、娜、志、达、燕、琳、德、永、云、霞、凤、芬、铭、海、梅、花、家、欣、平、盈、勇、金。中国学生人名用字频次在10次以上的仅有3个。最高频用字为“佳”,频次13。排在前50位的高频字依次为:佳、怡、文、雨、梦、晓、媛、丹、雅、慧、琪、雯、晶、琳、丽、宇、洁、思、倩、婧、玲、欣、雪、琦、颖、云、明、鑫、小、心、昕、涵、艳、薇、茹、婷、依、伟、瑶、铭、梓、华、楠、豪、子、玥、亚、潇、清、桃。
从累积覆盖率来看,如表11所示,在同一累积覆盖率上,中国学生名字用字种数均不同程度高于东南亚华裔学生名字用字种数。由此可见,中国学生人名用字相对丰富,趋同性更低一些。
表11 东南亚华裔学生与中国学生人名用字累积覆盖率对比
(二)共有字种分析
东南亚华裔学生与中国学生人名用字共有字种数144个。观察这些字的语义类别,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价值取向。
(1)人生追求。有对平安、健康、快乐的追求,如“安、平、康、健、生、继、乐、馨、欣、怡、宁、雅”,有对才智的追求,如“博、惠、慧、颖、佳、嘉、杰、敏、捷、明、文、思、俐、伶”,有对志向事业的追求,如“成、恒、志、伟、豪、瑞、强、盛、辉、进、凯、力”。
(2)品性美德。如“爱、彬、真、恩、仁、良、庄、洁、君”。
(3)美好容貌与姿态。如“丽、娟、俊、帅、娇、媛、琳、曼、美、娜、妮、秀、婷、婉、芳、芬、雯”。
(4)以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寓意美好。如自然现象“天、雪、月、云、霞、凌、晴”,如山川河海“峰、涛”,如动物“凤、龙、鹏、鸿”,如植物“桂、兰、蕾、林、楠、芷、苹、萍、杏、薇”。
(5)金玉器玩。如“金、宝、玉、瑾、锦、晶、琴、银、钰、棋”。
(6)时间与方位。如“春、秋、永、晓、东”。
(7)数字排行。如“孟、少、小、双、子”。
(8)色彩。如“彩、红、艳”。
从上述类别可以看出,东南亚华裔学生与中国学生人名用字在人生追求、品性美德、美好事物的语义内涵上有较大的交集。
(三)独有字种对比
据统计,东南亚华裔学生名字涵盖的309个字种中,独有字种有165个,所占比例约为53.4%。这些字在中国境内同龄人人名语料样本中未见,有的是样本数量小未及覆盖,有的则是中国学生人名少用或者不用。这些独有字种有何特点呢?
(1)东南亚华裔学生名字多寓意“福禄富贵”之字。表示“福禄富贵”者,如“财、赐、贵、福、昌、裕、旺、发、兴、达、荣、丰、裕”。这些字在中国本土境内,多见于上一代或上两代人的人名用字中,样本中的中国学生年龄多在18岁上下,其名字中对福禄富贵的追求不显著。
(2)东南亚华裔学生名字更推崇“道德修养”之字。表示“道德修养”者,如“义、信、孝、忠、勇、诚、德、贤、能、道、友、淑、顺”。对东南亚华裔学生男名用字人文内涵的分析如前文所述,东南亚华人社会较好地传承了中国自古以来对道德修养的追求,中国年轻一代一度缺少对道德理念的关怀和追求,因而未将这些字作为取名首选。
(3)东南亚华裔学生取名用字具有时代滞后性。人名往往具有时代特征,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的信仰、习俗、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念等。东南亚华裔学生人名独用字种中,“国、邦、振、武、娥、嫔、仙、梅、莲、菊、珍、珠、淑、香、碧、弟、妹”等字,未见于同龄的中国本土学生名字,却常见于上一代或上几代人的名字中。如“国、邦、振、武”,是20世纪50、60年代取名的高频字。值新中国成立、大力建设之际,承载了取名者对国家、对后代的美好期盼;“梅、莲、菊、珍、珠”寓意美好,但因在前人取名中用多用“俗”了,不为人所喜;“弟、妹”多用于地位较低的女性名中,也与当代中国女性地位提高的社会现实不符。
另一方面,中国学生名字涵盖的343个字种中,独有字种有199个,所占比例约为58.0%。这些字在东南亚华裔同龄人人名语料样本中未见。这些独有字种有何特点呢?
(1)追求新颖。中国人名的时代特征显著,在现代社会,建国之后,人名用字与时事政治息息相关。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逐渐打破陈旧,摆脱与时事政治相挂钩的特点,力求新颖,注重意境,显示个性。如“瀚、涵、晟、睿、昊、桐、灏、萌、煜、羽、璇、宸、依、伊、梓”等,是这一代中国学生人名较为偏好的“红字”。
(2)追求典雅。所谓典雅,在于高雅而不浅俗,富于学养,偏于庄重。与之相对的是“俗”,多而滥,白而淡,味寡意贫,即为“俗”。如,从前多用“智”,如今尚“睿”;从前多用“红”,如今多取“丹、彤”;从前多用“娥”,如今喜“姝”;从前多用“花”,如今好“菁”。同是金玉器玩,在当代中国人的理念中,“瑶、璐、琛、璇、玥”较“珍、珠、宝、玉”脱俗。
(3)追求特别。中国本土人口众多,易重名,取名时追求与众不同已是常态。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出现一些生僻字,如“昶、曌、玥、飖”。这也是中国学生人名用字字种较多的原因。
六、结 语
人名,既是个体的标记符号,也因其社会属性具有群体的特征。此论文研究发现,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中文名字的文化象征意义是高于其实际使用价值的。它们使用的场合有限,实际使用率并不高。但来源、学生对自己中文名字意义的了解程度与喜爱程度,都彰显了它们承载的文化价值。统计数据显示,东南亚华裔学生的人名用字具有较高的趋同性,且女名用字的趋同性高于男名用字。从入学届别来看,研究对象在入学届别上分属10届,10年间,其字种的共有率保持在60%~70%上下,呈较为稳定状态。在人文内涵方面,东南亚华裔学生人名用字在不同性别上具有显著的区别,反映出取名者仍具有较浓的性别意识,男名用字强调男性的功名事业,重视男性的品德操守;女名用字更注重端庄美丽的相貌姿态和温柔贤惠的德行。与中国同龄人的人名用字相比,东南亚华裔学生人名用字具有更高的趋同性,对“福禄富贵、道德修养”的追求更为突出,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滞后性。
透过这些人名用字不难发现,东南亚华族延续了传统的命名习惯,在中国本土在命名上家族意识、性别意识逐步淡化的今天,他们仍对家、族、国持有深厚的情感,对男、女后辈持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对“福禄富贵”与“道德修养”的同等追求,显示出他们在海外多以经商立足的生存状态,以道德立身的精神坚持。论文抽样调查显示,有51%的东南亚华裔学生由父辈或祖辈取名。这些用字特征也是“老”华侨、“老”华裔母族传统文化意识的体现。而名字作为本文观察语料的“新”华侨、“新”华裔对母族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如何呢?此后若同样以其后辈人名用字作历时研究,应更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