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传统织带工艺研究
2019-11-29张爱佳肖爱民刘婷婷
◇张爱佳 肖爱民 刘婷婷
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数量约为15.95万。柯尔克孜族的织带是柯尔克孜族妇女们的传统女红,在特克斯县柯尔克孜族乡的田野调查中发现,掌握传统织带织造工艺和技艺的家庭及艺人越来越少,柯尔克孜族刺绣、织带工艺等技艺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一代代传递,没有可供参考的文字及视频资料。在全社会普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今,对柯尔克孜族织带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是我们迫在眉睫的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对新疆特克斯县柯尔克孜族乡的实地考察,记录下柯尔克孜族传统织带的纹样和织造工艺,对于这一独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起到保护与传承作用。
一、柯尔克孜族传统织带
在调研过程中拍到的织带图片均为当地居民家中的实物,这些宝贵的织带能够让我们了解柯尔克孜族织带纹样特点以及织带的种类和用途。
(一)织带纹样特点
柯尔克孜族织带运用颜色非常丰富,配色大胆。传统织带采用植物或矿物质染料进行染色,色彩古朴,配色多样,在颜色选择上通常为黑色、白色、蓝色、绿色、红色五种。而今染色的染料都在市场上购买,直接对原毛染色。柯尔克孜族织带上的纹样种类繁多,在调研记录过程中发现图案纹样特点与牧业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足以印证柯尔克孜族游牧民族的特征。
柯尔克孜族妇女为我们展示了单面提花织带的制作过程,图样为单只羊角纹,大图案为公羊羊角纹,两边小图案为双羊角纹样,颜色绚丽,构图精美。羊角纹是游牧民族极具生活特征的纹样,在生活中各处都能看见,如将羊角纹用于地毯上,纹样大气磅礴,体现了游牧民族的个性与气质。在织带上的羊角纹纹样变化丰富,编织工艺繁复,呈现的羊角纹效果细腻。用黑色和绿色织成的图案简洁大方,用一种图形即可形容出青葱挺拔的松树。双面提花织带的图案多为几何纹样,织带的两面图案颜色正好是互补关系,织带的两面都极为精致,颜色也十分考究,此图案纹样来源于搭建毡房的支架或栅栏相互支撑的造型,将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在工艺技术中,达到美用一体。
(二)织带种类及用途
逐水而居的柯尔克孜族乡民基本上用几根木棍搭建起简易织机,闲暇时将织机架在毡房外的空地上就可以编织各种织带,迁徙牧场则将织机收起,这种简易织机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也是柯尔克孜族牧民在生活中智慧的产物。宽窄不同、颜色绚丽、长短不一的织带,不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也能够固定毡房的支柱结构。织带在不同位置其使用的用途和织带的工艺是有区别的,一般在毡房四周固定栅栏的用单面织带,在门口将毡房门帘掀起的织带用双面织带,而在毡房四周将上部与下部毡子连接部位使用的织带较宽,宽度为45cm左右,有防风、防潮的作用(图1)。
胡尔俊(图2)是骑马时候装东西的布袋,搭放在马背的两边,多用于集市装大米等生活用品,平日骑马也可装任何需要带的东西。而现在乡民也会用到摩托车,也做了在摩托车上使用的布袋。他们用来装面粉麦子所用的袋子也运用了织造工艺,放在家里阴凉处储藏,可见柯尔克孜族家庭里处处都会用到这些手工的编织物品。其编织工艺为一上一下的平纹织物,特点为彩色条状,没有花纹与图案,材料有羊毛和棉纱线,先织造成40cm的织带再根据不同用途裁剪缝成不同的生活用品。
阿加布马衣(图3)纹样多“锯齿”状,而这一纹样是记录中用到最多的一种,智慧而勤劳的柯尔克孜族妇女令生活充满了仪式感。同样马衣及马鞍垫子也是先织成宽度为15~20cm的织带再用牦牛毛搓成的线缀缝成马衣和垫子。
二、柯尔克孜族传统织带工艺
柯尔克孜族传统织带工艺根据不同织带的不同用途,其织造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有用驼毛织造的“切普坎”毛织品,用在毡房捆扎栅栏的各色不同图案的织带毛织品及拼接缀缝的各色马衣,这些都是柯尔克孜族特色毛织品,织造工艺分四个部分。
(一)选毛、染色
对羊毛进行筛选和染色是传统织带制作的第一步。毛织带选取羊毛为原料,通过手工分拣羊毛,将羊毛里的杂质及粗毛除去,用棍棒敲打梳理进行染色。传统染色选用天然染料,如植物染料红花、石榴皮等,矿物质染料无机金属盐和金属氧化物。而今市场上卖的各种染料非常方便,女工会根据织带的配色选购各种颜色进行羊毛染色。
(二)加捻
现今在一些村落女工还是用传统的纺纱工具来加捻染色好的毛条。纺纱工具是女工自制纺轮,纺轮由一根木棍穿过半球形纺轮,纺轮上端十字型木架,女工手工捻搓毛条,然后加捻缠绕在十字木架上,加捻成纱线即单纱。将单纱用圆饼形纺轮两个合股加捻成股线,股线才能上织机编织织带,合股后的股线强度增加,使织带经久耐用,调研看到一些年代很久远的织带还发挥着捆扎毡房的作用。
(三)整经
加捻好的股线在上织机之前首先进行整经过程,将股线按照图案配色关系由有经验的女工控制提综位置的股线排列及工艺方法。首先在空地按织带的长度固定三个木桩,经线按照图案配色方案绕三根木桩进行排列,经线整经成三角形边,在其中一个经线边确定综杆位置,综杆由三根不同粗细的木棒组成,一根为提综杆,上织机后形成提综开口。提综杆旁边有一根较细的木棍为综线固定器,经线盘绕时要用综线固定在提综固定器上。另外一根较宽的木板是将纱线分成内外两层,上织机时,此木板需要抽掉,当提综杆提起形成提综开口,提综杆下降时形成自然开口,这是整经过程中重要的控制位置,一般由懂提花工艺及图案的女工控制综杆经线排列。
(四)织造
将平整的经线从三根木桩上移除,把提综杆挂在三角支架上,形成织造过程重要的提综装置。经线两端固定在木桩上,经线后端用撑经棍将经线3至5根分组固定,起到经线不相互缠绕的作用。整理好经面首先将分经板立起形成自然开口,整理经面根据图案用挑花刀挑出下层提花经线,上层经线下沉,挑花刀上移,放入打纬刀引纬,用打纬刀打紧纬纱。将分经板平放,提综杆提起下层经线,整理经面同样根据图案用挑花刀挑出下层提花经线,上层经线下沉,挑花刀上移,放入打纬刀引纬,用打纬刀打紧纬纱。通过上述反复经线上下沉浮挑花织出整条织带。织带正面有浮线提花图案,反面为平纹组织。
三、结语
特克斯县柯尔克孜族乡为我们揭开了柯尔克孜族传统织带的神秘面纱,通过观察这些织带发现,这一传统的手工工艺生产设备简单,而挑花工艺技术复杂,需要女工技术娴熟且对图案工艺了然于心。柯尔克孜族织带纹样蕴含了丰富的民俗底蕴,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传统织带的编织效率较低,纹样也缺乏多样性,织带技术传承一般是通过家族式口口相传的形式一代代继承。随着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人不会这门技艺,许多古老的图案纹样已经失传,通过调研深刻意识到保护柯尔克孜族织带工艺技术及其文化艺术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它不单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