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

2019-11-29郭向阳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72

物流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珠三角生产性粤港澳

郭向阳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72)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依托经济区位优势,以加工贸易等出口导向模式率先嵌入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意识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纷纷实施了工业化回归战略,旨在实现全球高端制造业的回流;新兴经济体也凭借劳动力与资源等成本优势加快了制造业发展的步伐,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的“高端回流”与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是中国外向型程度最高的经济区,涵盖香港、澳门及珠三角等11城市,面积5.65万平方公里。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为10.3万亿元,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接近8 000万标箱,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2亿人次;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90%左右,珠三角9城市制造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1.1 港澳地区制造业概况

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制造业已高度发达,根据产业梯度推移理论,只要存在产业梯度势差,就会发达产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因而,香港利用珠三角的土地价格与劳动力成本势差,把制造环节转移到了珠三角地区,香港制造企业在珠三角地区雇佣的工人数几乎相当于香港的总人口,由于亚当斯密自由经济思想在香港占主导地位,香港制造业借产业梯度势差在珠三角已相对取得垄断地位[1],在国际上也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拥有香港制造业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因而没有了产业创新甚至承接新技术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造成整个香港地区制造业难以升级。

澳门地区制造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是澳门地区的传统支柱产业,主要有纺织制衣、玩具、电子和人造丝花等传统制造业。与香港类似,在20世纪80年代,澳门制造业经常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其产值占澳门GDP的三分之一强,成为第一大产业,澳门出口加工业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生产成本高、外销市场高度集中。澳门制造业的滑坡直接原因在于澳门近些年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断上升,使大量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企业迁往珠三角,使澳门本地的企业锐减。从深层原因看,是由于澳门制造业产业升级缓慢,科技含量低,过分依赖于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因而澳门应加快用现代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制造业,利用高科技工业园实现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有效吸纳形成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

1.2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

珠三角制造业集群的以内外源共同推动为其发展模式,一方面以内源型产业集群实现市场国际化;另一方面以外源型产业集群改善“两头在外”的格局。珠三角制造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上下游拓展,逐渐形成了围绕某一核心环节的较完整的产业链。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以“出口导向”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特色形成了独特的“珠三角模式”。在工业化进程中,以顺德为中心的基层县镇政府对工业化充满了极端的兴趣,鼓励大办乡镇工业,并想方设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资本支持,形成了家电、机械设备、电子信息、纺织服务、精细化工、家具、花卉等产业集群,被授予“中国家电之都”、“中国涂料之乡”、“中国燃气之都”等国家级区域品牌。南海依托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核心区及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建设全球性的创客新都市以发展先进制造业。珠海作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的龙头,立足于服务本地市场的全球性创新产业,整合国内外资源,构建先进产能,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打造中国制造2025华南样板间。中山市骨干制造业企业集中,中山联合光电、汉唐量子光电等高端制造企业借势中国制造2025,正向高精、智能等高端领域发展。珠江东岸的东莞市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超过全国百分之一的工业产值,智能手机、电子器件、鞋帽服装等产业形成的“东莞制造”成为驰名中外的制造品牌。区域中心城市深圳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国际产业大变革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时期,整合国内外资源,支持制造业企业提升竞争力,成为国内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的排头兵,定位目标国际制造业强市。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着制度优势和优良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制造业集群体。通过引进外国的直接投资和培育地方产业积极地发展制造业,使珠三角逐步发展成为了“世界制造业基地”。

2 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区域协同机制

针对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的长三角与珠三角等区域的制造业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又被“底端锁定”的现实,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推出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2025”宏大计划[2]。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达,制造业基础雄厚,突破制造约束与区域分割,促进两业协同发展将会极大提升湾区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

2.1 制造业由于高效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实现产业创新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关系有“需求遵从、供给主导、互动与融合”等观点。与制造产品相比,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提供的服务具有较强异质性,其对制造业效率提升存在显著差异,因而,与制造环节的动态匹配就显得格外重要,制造业企业对知识与技术密集的高级生产要素的消化吸收能力及与其动态的生产环节的互补方式是决定制造业实现创新的根本。在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的新形势下,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活动从制造业价值链中通过裂解效应分离出来,并在高效的分工机制下,提高产业专业化水平,然后根据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中不同生产环节的不同需求,通过动态匹配实现与制造业的产业互动与融合,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2.2 生产性服务业外包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突破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关系在地理空间上的限制,使得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服务和生产制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成为可能,极大提升了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了生产性服务跨国外包的兴起与繁荣。生产性服务外包可以为制造业企业转移风险,整合资源集中于生产制造,充分利用全球各地的人力资源、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地区差异,有效节约生产和运营成本,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服务外包,制造企业可以提升生产制造组织效率,生产的迂回程度日趋复杂,决定产品竞争力中的非价格因素如创新、设计等个性化生产愈发重要,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又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2.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同集聚实现制造业收益递增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同集聚的根源是两大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加强,以制造业为中心形成产业集聚,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马歇尔认为[3],这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同集聚的产业模式会产生积极外部效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共同集聚过程中均获得收益,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因为邻近制造业为其开辟了市场会吸引FDI流入,有效节省了国内和国外客户由于与特定制造业相关的中间品和生产性服务高度匹配而寻找合适供应商的时间,制造业生产的需求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吸引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共同集聚,进而,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降低了制造业企业搜寻与交易成本[4],促进了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2.4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域、制度协同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制造业产品的异质性并不明显,因而空间因素对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随着产业水平的提升,对空间地理因素的敏感程度逐渐下降。当制造企业未形成相当完整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时,生产性服务业大都以单个制造业大企业为服务对象;随着制造业核心企业在集群中分工的不断细化,产业链的逐步形成,生产要素跨区域大规模流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关系不断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服务于制造业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本身从而形成跨区域的协同发展状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域协同对区域间政府的政策导向与产业间的彼此合作态度关系密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域协同发展对市场自由作用有较高的要求,市场较为开放的地区,对契约精神的维护,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协同升级[5]。区域间的政策协调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

3 依托中国制造2025,实现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

3.1 培育本土核心企业主导的价值链主导企业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嵌入到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找到其发展的精准定位,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整体产业链、价值链的竞争。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地跨不同经济体制,开放程度高,经济外向型程度也最高。凭借有利经济地理区位与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粤港澳大湾区率先通过跨国公司融入全球价值链,然而事先预想的沿着全球价值链以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部门升级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并未得以顺利实现[6],制造业与本土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关系特别是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被割裂。因而应在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和构造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国跨国公司,进一步构建与全球价值链并行的相对独立的国家价值链[7],应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破解区域增长难题与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3.2 加快制造业服务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中香港、澳门等地物流、金融及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达,而珠三角东莞、佛山等制造业初具规模,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全球产业结构向服务型社会深入演进,工业产品与服务传递功能的差异日趋模糊,制造和服务的有机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制造业服务化不仅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国际产业分工的新趋势,由于服务型制造具有价值链整合、创新增值等诸多优势,因而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谋求在全球价值链实现地位攀升的主要方式[8]。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及智能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传统制造企业可以提供畅通地在线服务业务,智能化技术顺利转化为能够满足消费者多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主导型企业由于创新能力强、技术进步快率先实现服务化。主要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产品技术复杂且集成度高、更新换代快、产品功能多,易于增值服务融合,提高产品的价值;在创新主导型企业的影响与带动下,制造业全面实现服务化[9]。

3.3 以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产业集群有效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关键媒介。不同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功效也有差异[10]。物流分销等劳动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在初级阶段与制造业关联程度高,因而应以制造业为核心,依托香港、深圳及广州等大集装箱吞吐港,围绕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争取建设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推动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推动制造企业构建深度感知的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基于互联网的末端智能配送体系、互联互通的智慧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等于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金融服务、科技信息服务及商务服务等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由于通信技术的高度发展可远离制造业形成中心—外围式产业集群,引导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实现网上统一采购与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

3.4 加强大湾区城市间协作,实现共同转型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间政治、经济方面存在差异;地域间政策制度多样性、互补性给合作带来共同利益的同时也不可能避免地产生矛盾,因此统筹协调三地是一大挑战。内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和内地存在较大差异,其次是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不同,在加强各城市经济合作与融合的过程中,既要确保“一国两制”的实践“不动摇”,还应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这是推动区域合作的基本动力。香港生产服务业高度发达,应该紧密联系珠三角地区,成为湾区企业在境外重要的上市融资中心、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以及资产管理中心,还要充分发挥香港、广州、深圳3个中心城市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对珠三角地区的引领和外溢作用,以区域融合推动产业的特色化、多元化来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

猜你喜欢

珠三角生产性粤港澳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