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意义
2019-11-29孔垂娟
孔垂娟
翻转课堂,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创建教学视频,让学生课外观看视频内容,然后回到课堂进行师生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实际操作来看,如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其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技术平台尤为重要。应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具有如下实践意义。
1 促进学生“掌握学习”和“知识内化”
翻转课堂虽然是通过教学视频来实现,但学习者并不是单向的、被动的视频观看者,因为在视频观看之后,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并且带着问题来到传统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懂得“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布卢姆认为,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学习内容并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前提是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给与足够时间以及采用何种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掌握的学习节奏中完成教学内容,尤为重要[1]。
第一,充分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与反馈功能。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发布教学视频,并推送相关文章进行辅助教学,也可以撰写有关学习要求的文章对学生的课前学习提出问题和要求。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同时,带着问题去观看,根据老师推送的提问进行思考、做笔记和查阅相关资料,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学习群进行留言,教师也可以设置自助查询导航、消息自动回复、关键词自动回复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相应信息,实现自主自助学习。除了直接推送,还可以利用平台的分享、转发、链接等功能及时满足视频教学更新的需求,资源更加多元。到了课堂讨论阶段,老师也会根据学生的提问留言、关键词搜索情况来进行专题讲解,学习的效果大大提升。
第二,充分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定义菜单功能。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教学视频和学习辅助内容,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章节条理和知识脉络的。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定义菜单功能,能够将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框架的整合,根据教学需求设置相应的一级菜单和二级子菜单,以章节或项目为单位推送微课视频等学习内容。学生能够把握章节、知识点、项目作业的大致内容和脉络,明确教学要求和学习目标,掌握知识框架的内涵和意义。
在上述过程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功能、反馈功能、菜单功能等技术方法,试图让翻转课堂教学从“掌握学习”到“知识内化”一步步展开。如果说“掌握学习”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知识内化”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从“掌握学习”到“知识内化”,不是在线观看视频的简单行为,而是借助特定的技术平台,展开富媒体教学资源建构,从而使教师、学生、内容、媒体、平台、环境等多因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翻转课堂的全过程一般由3 个环节构成:问题引导环节、观看视频环节和问题解决环节[2]。辅助案例的阅读要求、预习准备的要求等,初步进行“知识内化”的设计。在观看视频环节,微信公众平台的反馈功能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反馈问题,教师能明确地接收和分析学生的问题,做好解答的准备,学生思考和提问的过程就是在进行“知识内化”。在问题解决环节,教师在课堂对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讨论,并且知道该问题属于哪些同学的集中问题或者个别问题,针对性地给与解答,对学生而言,这又是一次“知识内化”的提升。
与传统课堂认为“知识内化发生在课后,是对教师讲授知识后的消化吸收”这种观点截然不同,翻转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发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因此,“知识内化”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时要进行巧妙设计和实施,合理安排“知识内化”的教学层次,一步步增加知识的难度,从而持续稳定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 引导学生从“知识建构”到“自组织”学习
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授课者,还是教学的组织者。从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到开展课堂学习互动活动,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组织”学习的过程。
区别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加工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如果只是简单知识灌输,有时会形成学习的背离。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学生在某个特定阶段对知识已经形成的经验,从而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发表见解,探讨交流、批判创新,更好地建构知识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3]。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视频学习的同时,教师根据不同的视频内容布置相关的项目作业,要求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来共同完成。在预习阶段,学习小组通过微信群组的聊天功能,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探讨交流,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并及时讨论和解决问题。学习小组有任何问题时,可以通过“留言管理”功能提出疑问,教师可以及时查看和回复。预习阶段完成后,学习小组带着初步的学习成果来到课堂,展开汇报和讨论。学习小组成员展示该小组的作业时,其它的小组进行提问,形成提问和答辩的讨论氛围,教师给与及时的引导、点评和总结,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学生通过项目合作、情境演绎、汇报交流等方式,在思想的碰撞中能建构更多的意义。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实际上也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组织”的学习。纽卡斯尔大学教育、交流和语言科学学院教授苏伽特·米特拉提出了“自组织学习环境”理论体系,并于1999 年到2016 年间进行了5 个阶段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其中第五阶段(2013—2016),提出建立全球云学院的理念,运用教育技术为全球的孩子们服务[4]。借助现今迅猛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学生们找到了更好的方式形成“组织”,“建构”更多的学习意义。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教师看似独立于学生的学习“组织”之外,其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更多的自组织学习模式,更好地满足交流探讨、知识拓展,技能创新等学习要求。
除了提供新的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平台还可以检视“自组织”学习的成效。通过线上接受并完成工作任务,学生的各种学习轨迹也能展现出来,通过学习小组的课前学习和课堂展示,能够获得更加客观的过程性评价依据。在学习小组管理方面,对于项目负责人、组长等人员设置星标消息,及时查看小组的集体问题,做到上情下达、高效沟通。
3 教学实践展望
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为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查看视频、文章等学习资源,接收作业要求,组建学习小组开展线上线下学习,通过“留言”“关键词回复”“群聊”等功能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和互动,相互转发那些具有学习价值的内容,从而建立浓厚的学习氛围,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还可以在几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和改进。
技术方面,微信公众平台对于信息发送的数量和容量有明确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推送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一些高级功能如链接跳转等的使用也要以积累足够的关注人数为前提。因此,要想更好地运用于教学,教师要持续不断地研究技术平台的使用规则,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教学需求,深挖教学应用中可能的方向。
对教师的要求方面,需要教师更好地掌握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包括微课的设计录制、微信公众平台的创建管理、翻转课堂教学的组织等方面,对教师的课程把控能力、创新能力、时间精力等都是一个考验。因此,课程最好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从技术操作与维护到内容设置与推送,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运作机制。
对学生的要求方面,需要学生更好地提升网络新媒体的使用技能,提高学习的参与和热情,一方面要通过良好的教学组织,增强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觉悟,另一方面还需要设置更加细致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保证所有学生的学习参与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