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媒微评论话语方式的改变及影响

2019-11-29涂宝山

科技传播 2019年15期
关键词:党媒舆论话语

涂宝山

1 官微评论话语方式呈现特点

1.1 短小精悍,一针见血

党媒“微评论”受“微”字所限,只有短短140个字,使之成为字数极少,篇幅短小的评论样式。1)语言更具概括性。事件描述类语言减少,往往直接用标题概括事实,而在正文则点到为止。与之相反,表达意见观点的语句比重上升,有时甚至通篇都是意见性话语。如【人民微评:虐童,住手!】所说,“身为高知,形同禽兽;纵非亲生,岂可虐待?男童遍体鳞伤,令人哀而至痛,难以遣怀!体伤可疗救,心伤难抚慰。养母被刑拘,可谓咎由自取,为所有的虐童者敲响警钟!虐童长达一年多,为何迟迟才暴露?遏制虐童现象,事前防范比事后惩处更重要”。全文仅111字,标题点明事件内容,正文青一色的意见性话语。这给读者带来简洁明快的阅读体验。2)行文删繁就简。党媒微评论省去传统评论起承转合、四平八稳的论证格局,显得更加鲜活泼辣,往往一句简短的标题就一针见血,短小的内容也是直指核心,毫无累赘,读起来颇为麻辣。如央视新闻微评论【美方无底线中方有底气】“中国的底色是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是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底蕴。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的决心坚如磐石。而美方现在仅剩下可怜的霸权底色,这样的霸权底色越来越乏力,越来越被世界所不耻。”这样简洁、犀利的新锐表达让人酣畅淋漓,彰显微言大义。

1.2 平易近人,富有亲和力

为吸引更多的粉丝,党媒微评论在鲜活性和亲民性上下足功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口语化。大量流行语、俚语、俗语和网络热词的使用,突出口语化表达,摆脱严肃面孔,使话语方式鲜活、亲民、通俗易懂,为官方话语体系中吹起一股清新鲜活之气。2)“公民视角”表见解。不仅多元化选材涵盖民生,而且不少评论采用“公民视角”来发表见解,使党媒能够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提出规劝,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发出指令。这一话语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诉求的表达机制,从情感上拉近官方媒体与百姓的距离,从而达到沟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目的。3)切中热点持续关注。对于受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党媒微评论进行持续的关注,包括前期的预热,中期的详细解读和后期的全面总结。如每年“两会”系列微评,往往根据两会召开的前、中、后期百姓关注点的不同发布他们想要了解的信息,切合人民百姓的心理需求,从而让人们对其产生认同和亲切感。

1.3 坚持权威的话语体系

拥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人民日报、央视等党媒微评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尽管在话语方式上有不少大胆革新与突破。然而,作为党媒仍然坚持权威、客观、公正的话语方式。这体现在@人民日报等党媒善于利用微博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特点占据舆论的高地,无论是在社会舆情聚焦的事件上,还是国家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总是第一时间主动发声,把握言论的主动权。如:人民日报微博推出了微评【人民日报: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评论写道:“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细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信心”跃然纸上。面对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复杂局面,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在高基数上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信心源于来之不易的成绩、源于不断释放的巨大潜能、也源于“打硬仗的充分准备。”这是今年两会政府的工作报告发布后,@人民日报推出的微评。评论掷地有声,在第一时间权威发声,不仅让百姓充满希望和憧憬,更彰显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自信和底气。有效发挥主流舆论的引导力。

1.4 尝试建构“协商式”的对话模式

喻国明在《传播语法的改变与话语方式的革命》一文中指出,“我们要从过去那种话语霸权的模式中走出来,逐渐学会遵循新的游戏规则,从过去的单一声部齐唱的话语表达方式,转型到能够容纳更多的声部,更多的混声的合唱的话语表达方式。”当前,微博强大的交互功能为受众提供了即时对话的平台,深刻地影响了微评论的话语形态。@人民日报等党媒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平台,大大改变了传统新闻评论以单向灌输观点为主的话语方式,开始尝试构建起官方媒体与普通网民“协商式”的对话。首先,微博开放的“评论”和“转发”的功能,让网民畅所欲言,进行思想碰撞,参与社会实事的讨论。其次,主动向广大网民约稿,积极纳言。在这多元时代,党媒微评论以最大诚意包容不同声音,注重沟通互动,注重“小我”表达,最终在多元表达中凝聚共识。

1.5 高度强调责任感

作为党最重要的喉舌,“责任”一词可谓自出生以来就成了党媒自身挑在双肩上的重担,是天生而来的必须履行的根本职责。如@人民日报在话语中高频率地使用“责任”一词,不仅表明对社会议题的高度关切,也体现出对其自身肩负的“责任”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真正做到@人民日报所说的:“不骄矜、不浮夸,以敬畏之心守护事实真相;做一个负责的微博,不盲目、不媚俗,以虔诚之心呵护发展进步”。

2 党媒微评论新型话语方式的影响及意义

2.1 以新型话语方式打造自由交流的平台

当前随着新媒体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社会角色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在论坛、博客、社区这一具有隐蔽性、交互式特征的虚拟社会中,人们脱离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本来面目和角色,以虚拟的形象进行信息的获取、资讯的收集以及意见的交流。在这一互联网平台上,现实社会中的相距甚远的不同社会阶层开始发生接触、互动。

在这种社会的发展趋势下,党媒传统居于高位的话语方式显然不能与之融合,探索新的话语方式,打造自由交流的平台成为必然。党媒微评论顺应潮流,根据百姓的需求适度调整话语方式,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言语方式进行评论和理性适度舆论引导,让群众能够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与权威媒体共同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进行思想的交锋,又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到权威媒体理性的引导,形成更加成熟的观点。如:人民日报微评论早在2012年就有过向广大网友“约稿”的尝试,包括近几年人民微评在网民之间针对某些热点事件发起投票,或是回应、转发网友的回复,大量使用新词、热词等,都是通过新型话语方式力图打造亲民平台的举措,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到意见表达中来。这种话语方式弱化了党媒评论过于浓重的政治色彩,使评论回归评论,并改变了党媒一直以来单向的观点灌输,而是成为疏通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渠道;使得党媒与百姓声音在微博的平台中充分交锋、融合。一方面,对于政府而言,党媒这种话语方式的转变在吸引更多受众后,让政府的观点、行为、意志充分接受考验,改正错误,做出正确决策;另一方面,这一话语方式的转变使观点市场的自由流通,在社会突发事件面前,反而利于社会舆论的稳定,同时使权威媒体获得百姓的认可和信任,而民众的支持往往是党媒得以稳定立足和长远发展的根基。

2.2 以新型话语方式广泛地掌握舆论资源

一直以来,由于党媒给群众留下的过于官腔和古板的印象,使得中青年,特别是青年群体对于党媒表现出不爱看,懒得看的态度,读者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体。在当今各大媒体激烈竞争的格局下,这种情况势必让党媒很难有鲜活的生命力。只有充分培养中青年受众,党媒才能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中,仍能保持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并在一传十,十传百,代代相传的效应下稳步扩大受众群体。人民日报充分意识到这点,早在2010年,人民日报成立的官方微博人员大都来源于人民日报社年轻的“80后”青年。

党媒微评论正是凭借清新、鲜活的话语风格吸引着广大的青年受众。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所说:“只有用‘人’的方式与网民互动,才能在这个社交空间中游刃有余。”人民日报等党媒不再以“官”的高姿态僵硬地说服青年群体,不再以“依赖卖老”的态度批判受众,而是以富有亲和力的言语打动受众。这种话语方式的变化成功吸引了广大青年受众群体的注意,不再像过去以插旗割据点的方式,使得舆论资源只停留在冷冰冰的数字上,而是真正抓住了受众的眼睛,重新在意见市场拥有舆论资源。实现了“以朴实真诚的文风作为润滑剂,传统媒体就可以搬运舆论杠杆,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的效果。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语言的生动是思想鲜活的体现,在“微时代”下,党媒微评论亲民、清新、活泼而有生命力的话语方式使党媒的主流价值观的内涵和价值观得以拓展和延伸,从而有效地改善网络舆论生态。

猜你喜欢

党媒舆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党媒要补足评论这个“钙”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坚定扛起党媒新时代“探路者”的使命与担当——温州日报新时代融合发展的新探索
浅谈互联网“党媒”新闻队伍建设和创新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党媒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对策研究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