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
——以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2019-11-29蓝歆旻

科技传播 2019年15期
关键词:志远新闻奖通讯

蓝歆旻

在通讯作品中,人物通讯是以人为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类重要的通讯。人物形象能否成功刻画,关键在于细节描写,优秀的细节描写不仅是人物能“立起来”的有力支撑,而且是人物通讯深入人心的点睛之笔。本文以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试图通过分析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总结出其写作的特点,以对当下人物通讯的写作有所启发。

1 细节是人物通讯中最精彩的闪光点

细节是什么?在一篇新闻通讯中,细节是那些具体的场景,换言之,细节就是读者读罢文章后在脑海中留下的一个深刻的情景。正因如此,细节描写不可能对所有场景做全面的描述,细节可以是一个特定的场景,可以是一个人物的动作,可以是一段对话,也可以是一个表情[1]。一般来说,细节描写包括动作细节、语言细节、外貌细节、环境细节等。

著名记者穆青说过:“有时候,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人物通讯中,准确、细致、生动的人物细节描写,可以生动表现人物性格、身份、地位、情感,还能够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1]。在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如何应用细节描写,如何传神地描写细节,记者均作了很好的示范,为我们提供了细节描写在人物通讯中的“正确打开方式”。

2 历届中国新闻奖中人物通讯细节描写的特点

2.1 运用动作细节表现人物的形象

描写人物必然离不开人物的动作,在历届中国新闻奖的通讯类获奖作品中,不乏有很多经典的动作细节描写。可以看到,生动的动作描写不仅推动了事件的发展,还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第22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作品《一跪惊天下》为例,文中对于李志敏救流浪汉的动作做了如下细节描写:“这位衣着时髦的女孩俯下身子,双膝跪下,细心地扶正病人的身子,垫高脑袋,用双手挤压胸部,几番急救,未能奏效。此时,伏在那张脏兮兮的脸上,做起了人工呼吸。”

在这段描述中,作者用了“俯、跪、扶、垫、挤”等一系列动词,完整的描写出李志敏人工呼吸施救路人的动作。这些细节均有着极强烈的画面感,使得读者跟随这些动作描写不禁对事件的发展产生好奇和想象,这使得通讯的情节跌宕起伏,同时也将一个善良热心的女孩形象深深地烙在读者心中。

2.2 运用神态细节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对于人物通讯而言,神态描写可以给读者留下对主人公的第一印象,因此,神态描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第16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作品《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为例,在文章的开头,作者便用了这样一段神态描写:“眼前这位苗族汉子矮小、苍老,与人说话时,憨厚的眼神会变得游离而紧张,只是当他与那匹驮着邮包的枣红马交流时,才透出一种会心的安宁。”

这段神态细节描写十分传神,突出了王顺友的性格——憨厚、淳朴,这是王顺友平时的面貌,而后文作者描写王顺友工作时神态的转变,也让读者看到了他由于热爱工作,专注地投身于自身事业的精神风貌。王顺友是一位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他用马驮邮件的方式为当地政府和百姓送信,在大山里默默行走了20年。结合人物的职业背景,读者便不难理解王顺友为何与人说话会眼神变得游离而紧张了。如果没有这段细节描写,读者很难在脑海中想象这样一个从事特殊职业的王顺友的形象,而作者开门见山的进行了神态描写,便让王顺友的人物特点和精神风貌一开始便“立”住了。

2.3 运用场景细节渲染事件氛围

环境是了解一个人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塑造人物的同时,必须有环境或场景的烘托[1]。良好的场景细节描写,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和真实性。在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均有很多细致的场面描写,如《他用生命书写新闻——记“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志远》一文:“‘怎么可能?’,记者赵红说。她的对面,是甘志远的桌子,上面一瓶药丸,一张贺卡,一直茶杯,里面还装着满满的茶水……”

文章写的是一位优秀记者甘志远,由于心脏病突发,甘志远倒在采访途中,年仅39岁。在这段细节描写中,作者选取了甘志远办公桌上的物品作为切入点,语言简短却营造出“人走茶凉”的悲伤氛围,让读者不仅为逝去的生命惋惜。同时,也为后文描写甘志远平时简朴、勤奋的工作作风作了铺垫。

3 历届中国新闻奖对当下人物报道的启示

优秀的细节描写不仅需要记者前期深入现场,而且与后期写作中的取舍与选择也是分不开的。从历届中国新闻奖中可得出以下启示。

3.1 选择真实的细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第一要素。新闻的真实性既包括具体真实,也包括整体真实,而细节真实即是具体真实应有的题中之义。这就要求记者在写作中要避免杜撰细节,想象细节[1],尤其是关于新闻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描写,未经证实和引用不可主观想象,避免出现“合理想象”的大忌。在细节的描写中,数据引用往往更具有说服力。例如在第27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作品《老郭脱贫记》中,作者巧妙地引用了数据来说明事实:“老郭算了笔帐:4.5亩药材,纯收入1.8万元。自己在合作社干工,月工资1 500元;儿子开车耕地,也能收入3 600元。全家年收入5.6万多元,家里6口人年人均纯收入9 300多元。”

在这里,作者并没有描写主人公郭祖彬脱贫后的高兴神情或是心理活动,而是选择了用数据来说明事实。这一方面十分有力地表现了老郭脱贫的现状,呼应了新闻的标题《老郭脱贫记》,一方面也使得新闻有据可依,有据可查,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在细节的选取过程中,真实始终是第一要义。

3.2 选择有感染力的细节

新闻不是“有闻必录”,在通讯写作过程中,也并非所有的细节都值得描写,因此,应当优先选择那些富有感染力的细节。如何判断哪些细节具有感染力?这首先要求记者深入现场,全方位的、立体的感受新闻事实[2]。在第19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作品《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中,记者选择了大量富有感染力的细节:“坍塌的房屋中,不时透出被埋学生凄惨的呼救声”。“窝在妈妈怀中的小孩满脸是血,双眼微闭,只能喃喃发出不明呓语。”

文章的描写是“5·12”大地震中参与救援的记者群像,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穿插在记者参与救援的过程中,处处牵动着读者的内心。灾难带给每一个人的记忆都是深刻的,地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值得记录,这篇《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的细节描写,将记录的意义达到了最大化。

3.3 选择能表现人物特征的细节

人物通讯中描写的人物必须具有个性和差异性[1],而利用细节描写则是表现人物差异性的常用方法。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作品《他用生命书写新闻——记“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志远》中,记者选择了如下细节来表现甘志远的人物特征:

“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有新闻。”

“对不起,这么晚还打电话,有个数字要核对一下……”

这两处语言细节描写虽不长,却极具个人特点,作者描写了甘志远深夜打电话工作只为了核对一个数据,将甘志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精神和对于新闻报道认真负责的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读罢此处,读者便不难理解,文章的标题为什么为《他用生命书写新闻》了。

贾平凹曾经说过:“细节描写是生动的,就像春天树干上长出的绿芽和花朵,有了它,文章就有了生气。”从以上对中国新闻奖的分析,可以看出,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如锦上添花,能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3]。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新闻工作者要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在新时代下,记者理应推出反映时代风貌的典型人物通讯。回归本文的主题,写好人物通讯必须从细节描写方面入手,从历届中国新闻奖中找到“路径”,如此,才能讲好人物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志远新闻奖通讯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Atom interferometers with weak-measurement path detectors and their quantum mechanical analysis∗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通讯简史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香喷喷的年哟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FURLS algorithm for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system with positive feedback①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