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面对患者的临终关怀

2019-11-29国之健编辑丙丁

科学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理性医护人员癌症

文/国之健 编辑/丙丁

临终关怀是在患者将要离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更关注“人”,而不仅仅是“病”。它不追求可能给患者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需要的是医护人员、家属、社会公共服务,提供弥留之际减轻病痛的生理照护;消除恐惧、不安、焦虑、埋怨、牵挂等的心理疏导;留下人生掠影、妥善安排身后的精神释怀。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刊登的“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显示:某医院肿瘤科86例晚期癌症患者中,65%的患者希望医护人员能尽一切办法抢救治疗;56%的患者希望亲人陪伴在身边,并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只有8%的患者希望停止抢救和采取医学手段加快死亡过程。关注和了解临终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照护需求,是老龄化社会对生命养护不断增长的需求。

一项对100个晚期癌症患者的调查显示:临终前一周,有56%的患者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个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当进入离世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一半人昏迷。所以,家属应抓紧与患者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虽然人总归是要离世的,但临终关怀者要尽可能让他们带着轻松、美丽的灵魂,以最后的欣快踏进另一个世界,一路走好。

然而在现实社会里,人们忌讳谈及死亡意味什么的话题,学校生命教育课程中也鲜有系统的科学化与专业化知识结合的死亡教育。科技是伟大的,可是死亡最终毕竟是无法避免的。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科技应该让位于人性,全部用于抢救时间不如留出充分的告别时间,这是舒缓医疗的价值,生命关怀的意义。作为患者,要学会告别;作为亲人,要接受告别;作为医生,要面对告别。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的数据显示,一个人一生的医疗保健费用有1/4至1/3用在了临终前1至2周的无效治疗中。不惜一切代价的抢救,对临终者并非是仁慈和人道,医生应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的治疗,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家属应该静静地守候,因为临终者昏迷再深,也可能有片刻“回光返照”的清醒,找他最牵肠挂肚的人,不要让他失望而去。

因为我孝顺你所以我要治疗你,不准你死,哪怕你临终前痛苦万分,这不是理性的孝顺观;因为我是医生所以我必须成功,必须抢救,除了扶伤还一定要救死,不然我就没有职业成就感,这也不是理性的治疗观。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基于生命伦理的有利、尊重、公正、互助原则,应当让舒缓医学起作用,让信仰起作用,让心理学起作用,让生命关怀起作用,摒弃愚孝与愚治,追求人性化的“善终观”。

舒缓医学的目标是尽力帮助终末期患者和家属获得最好的生存质量,舒缓医疗的人性化照护是理所当然的基本人权。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以三个原则规范舒缓医疗:首先,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第二,既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第三,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任何不适的办法。中国已经将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方案推向了全国,各地的医院也陆续开设了一些专门的“舒缓疗护”病房。

上海市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设置标准,配备医生、护士、护工与社工,接纳所在区域内的肿瘤晚期等临终患者,开展“居家宁养”等服务,让患者可以自由支配生命的最后一程。“生如夏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这是对生命历程的美好诠释。理性面对患者的临终期过程,避免有创而无效的过度治疗,专注生理照护、心理疏导和精神释怀,让患者弥留之际有尊严地谢幕,这是医护人员和家属共同的责任。

猜你喜欢

理性医护人员癌症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留意10种癌症的蛛丝马迹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