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林芝地区森林灭火战法研究

2019-11-29

绿色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战法林火火线

张 勇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北京 102202)

1 引言

林芝地区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被称为西藏的小江南。该地区地处西藏东南雅鲁藏布江的下游,平均海拔高度在3000 m左右,其中,海拔最低的地方仅有900 m。林芝地区的气候湿润、植被较多,并且,森林原始景观保存完好,也被称为“天然的自然博物馆”和“自然的绿色基因库”,总面积11.7万km2,国道318线穿境而过。

2 林芝地区的自然特点

2.1 气候情况

一是气候形式多样。该地区具有多种气候带特点,气温日变化较大,年变化较小,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相比,其夏季温度相对较低,冬季温度相对较高。二是日照充足,热量极为丰富。年日照时间长达2000 h,太阳辐射强,每年10月至翌年5月天气晴朗少雾,日照充足,具有较高和比较稳定的热量条件。三是降雨季节较为集中。该地区年降水量650 mm,主要集中在6~11月,其它月份少雨,因而形成了明显的干季。四是高山峡谷地形。独特的地形造成温度、雨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随之发生变化,由于地形多变,坡向、谷向的不同常引起局部气候差异,多地形雨、地形风和逆温现象。

2.2 植被情况

林芝林业资源虽多,但极其珍贵,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极高,而且,由于林芝地区地处西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地方经济对森林生态依赖性很强,森林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植被类型主要包括亚高山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山地柏树林、山地温带松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森林等。在立体气候和复杂地形的综合作用下,森林植被垂直分布规律显著。热带森林林带分布于海拔1100 m以下地带,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带分布范围在1100~2400 m之间的山地中,山地温带松林林带一般在海拔2600~3500 m之间,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带分布于海拔3400~4200 m的阴坡半阴坡地带,高原灌丛草地分布在4400 m以上。

2.3 道路情况

西藏林芝地区地域广阔,山高、坡陡、谷深,道路多沿河谷修筑,山腰盘延,跨河越岭,地形险要,公路建设比较落后,运输能力比较差。沿线海拔落差较大,一般高海拔路段冰冻期长达半年之久,风化破碎严重,地质情况也很复杂,夏季常出现泥石流、塌方、碎落、水毁,严重影响汽车通行。由于林芝地区没有铁路,造成出动灭火只能依靠公路运输,一旦发生重特大的森林火灾,扑火队伍开进困难,危险性较大,严重影响扑火队伍的机动速度。

3 林芝地区的林火特点

3.1 林内可燃物载量大

林芝地区林下草本植物、灌丛覆盖率在70%左右,以蕨类、龙须草、沙棘、矮棵高山栎等为主。由于草本植物和栎类混交林极易燃烧,蔓延速度快、火强度大,一旦引燃极易形成急进地表火。垂直方向由于植被特征的关系和可燃物垂直分布的连续性,常伴有树冠火的发生。林芝地区大部分森林火灾发生在11月份至翌年4月末,重点火灾时期是12月份至翌年4月份,火灾起因95%以上是人为火,5%是雷击火和入境火。

3.2 地形林情复杂

林芝地区的复杂地形及林内小气候特征,决定火线燃烧极不规则,外线火和内线火层次不清,灭、清、守难度大。另外,特殊的地形林情也造成火势发展不定,遇到阵风或滚石等情况易产生复燃火,也增添了火场不确定因素。

3.3 山谷风交替变化

林芝地区绝大多数谷岭相间,大面积平坦山地少,地形起伏特点明显,昼夜间受天气及温度的影响,谷风和山风交替转换。白天扑火时,由于受谷风作用,加之海拔高、风速大、坡度陡,极易产生高强度暴发火,火向山上呈跳跃式发展,进而发展成立体燃烧难以控制。夜间风向风力会所有减弱,有利于对林火的扑救。

3.4 人为火险隐患多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到林芝地区旅游已经成为国人的重点旅游目的地,每年进入林区旅游度假、采挖药材、野外作业人数逐年增多,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放牧的牧民,以木材做燃料烧火做饭的习惯至今未改变,这也是导致近年来该地区森林火灾频发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

3.5 境外火威胁大

林芝地区与邻国边界线长为约1000 km,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森林分布在国境线上,有的森林与邻国的森林连成一片。分布在国境线附近的森林,成熟林比重大,林下可燃物多,火险等级高,林火威胁大。加之邻国多为不发达国家,很少在森林防火方面开展投资管理,导致火灾险情不断。从近年来发生的火灾规律看,很多森林火灾就是由境外火烧入引起的。

4 扑救林芝地区森林火灾的常用战法

林芝地区扑救森林火灾,必须把握特点,掌握特殊规律,积极争取主动,合理运用战术,重点解决好初发火扑救和清理火线防止复燃两个关键问题。

4.1 混交林区的灭火战法

林芝地区栎类针叶混交林占较大优势,此类混交林立地条件干燥,灌木杂草极易燃烧,地表可燃物多,受地形、植被和风力影响,地表火极易向上燃烧发展形成树冠火,蔓延速度较快。因此,要采取小分队、快速机动的方法,争取有利时机灭火。一是林火发生在道路两旁山底部位,火场多为规则的椭圆形时,应当采取两翼夹击、隔阻火头战法。在火场两侧投入兵力,而后分兵相向扑打合击。追击火头的同时,在火头发展方向投入兵力,选择依托预设隔离,阻止其向山上继续蔓延,这样,将火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火形成大规模上山冲火,引发失控的局面。可以阻止大火向山上方向发展,而后在兵力沿两侧火翼夹击情况下,将其扑灭。二是火势较弱,火场面积大时,应采取正面堵截、多点突破战法。根据天气及地理环境特点,在其蔓延方向的缓坡或平坦地带等有利地形处进行正面迎击,并将扑火队伍分成若干战斗小组,合理搭配灭火机具,对火线采取多点扑打,达到全线封控态势,而后快速扑灭,防止火势突变发展。三是采用水泵重点灭火,配以一打多清、多层次稳进战法。在有充足水源的条件下,以高压水泵灭火是最理想的灭火战法。当前,林芝地区森林消防队伍均配备了消防水泵,以水灭火的使用极大提高的扑火效率和安全性。高压水柱不仅能迅速将林火强度降低,而且可以扑打高强度树冠火。同时,配以一打多清、开设隔离、土埋水浇等方法多层次稳进,可以快速完成扑救任务。

4.2 高山林区的灭火战法

林芝地区山高林密,一旦形成高山林火,就会给扑救带来极大难度。因此,在林芝地区扑救森林火灾时,一定要抓住有利的扑火时机,在平坦地形或者山角下将林火控制。而一旦形成高山林火时,可以及时采取以下两种战法。一是进行直接扑打,采取多翼并进、攻克火头战法。当指挥员决定采取该战法时,扑火队伍要尽量避开陡坡,选择就近、安全的路线多路投入兵力靠近火场,且不可从火头正前方接近火线,那样极易对扑火队员造成伤害。科学的方法是从火线最低点开始扑打逆、侧风火,边打边清,调集水泵及大量水枪,集中兵力追歼合击火头,控制其发展,将其扑灭。二是采用打烧结合战法。当火场面积大、兵力不足时,为了加快灭火进程,确保不跑火、不复燃、不留隐患,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舍局部、保全局的战略,运用以火攻火、打烧结合战法控制火势。

4.3 河谷区荒草坡段的灭火战法

河谷区荒草坡段的林火具有突发性强、火强度大、火焰高、火线长等特点,根据河谷区冲沟较多,山地崎岖不利攀援,且植被多为荒草,经济价值低的特点,在战法运用上应主要遵循机动灵活、速战速决、讲究效益、安全第一的原则。由于此类林火燃烧时强度极大,易产生突变引发各种险情,所以,在扑救此类林火时,尽量不要采取直接扑打方法,应采取利用依托点火,实施以火攻火战法。扑救行动展开前,扑火指挥员要正确判断火场形势,将扑救力量合理部署,扑火队伍要选择安全路线接近火场,充分利用火线周边的道路、小河、沙土地面等无可燃物区域作为依托,分段布置兵力,明确分工任务。一旦遇有可以实施点烧的有利条件,多线同时展开点烧,而后攻守结合,全线对火场进行封守。

4.4 峡谷区陡坡地段的灭火战法

峡谷区陡坡地段是扑救森林火灾中最为危险的地段之一,这一区域地形不利于兵力展开,风向巡回不定,风力突变明显,且受局部地形影响,易产生峡谷效应,本来是平静燃烧状态的林火,进入峡谷区域后往往会呈现暴发式燃烧。这方面有着许多血的教训,在以往的扑火行动中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很多就是发生在峡谷陡坡地形上。因此,根据这种特殊的林火行为和火场环境特点,实际扑救中应捕捉有利战机,采取待机用兵、一举歼灭战法。指挥员要善于研判火场情况,切忌不可盲目出击。扑火兵力不能部署在火头发展的前方,要在确保扑火队员人身安全的基础上,预有准备将兵力部署于火场尾翼安全位置,切不可从坡上向坡下迎风接近火线。一定要从火尾安全位置接近火线,而后,兵力沿已经扑灭的火线向火头方面夹击火线。一旦遇到不利风向和地形,扑救人员要及时进入火烧迹地实施紧急避险。在扑火的全过程中,指挥员都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能有丝毫麻痹和懈怠,随时确保扑火队伍有安全的后撤路线,扑火队员在扑救过程中,要充分发扬火场精神,听从统一号令,当遇到有利扑火时机时,要在指挥员命令下全员而动,以最快速度将火势控制。

猜你喜欢

战法林火火线
穿越火线之雪地模式
雪域高原,行军千里练战法
林火蔓延中林火-风双向耦合模拟研究进展
在防控“火线”践行初心使命
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