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心理医生
2019-11-28
李建茹
心理咨詢医生,多家媒体特约心理撰稿人
怎样才能不被紧张忙碌的工作干扰情绪?
新年过后上班不久,我感觉自己的心理和身体状态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每天异常忙碌之外,情绪紧张,容易发脾气,隐约还有一种惴惴不安的感觉。这段时间夜里睡不实(多梦),清晨醒来后,困意尚未消,头脑中马上出现的内容都与工作有关。我感觉和领导交流时也容易起急(我们原本关系很好),尤其是当领导不理解我时,就更是感到烦躁,甚至有过辞职的念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年后工作量明显增加,而且不容置疑一定要承担和完成,搞得天天加班、周末加班。我这样说可能有点矫情,现在年轻人哪有几个不经常加班的呢?对此我也有些迷惑,说不准自己心理的症结在哪里,更希望能尽快地梳理清自己的思绪,因为生活还得继续……
察觉自己身心发生了变化,尽快寻找原因并及时寻求心理帮助,先为你不回避、不拖沓问题的做法点个赞。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年后上班工作量增加导致忙碌和疲惫是一个诱因,尤其是从年假的随意轻松状态突然进入异常忙碌状态,人们的心身需要一个逐渐接受和适应的过程。另外,增加工作量且没有商量,如果你预先得知或是逐渐加量,可能有所准备的你就会自行调整了。再有,我不清楚你内心深处有没有对增加工作量的抵触、畏惧或抗拒感,如果存在的话,那就出现了两股力量:一方面是不想接受和完成,另一方面是又不得不接受和完成。通常情况下,单纯的忙碌本身尚不至于导致情绪紧张和夜眠不宁,尚若加上内心冲突和纠结,就完全可能导致以上你所述的情况发生。在目前的忙碌状态下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你最熟悉自己的工作流程,尽可能理顺是一种手段,让自己感觉到事情可控、有序、稳定,对于慢慢恢复常态是很重要的。如果加班是必须的,请你一定给自己的加班设置一个时间点(工作与休息的分界线),到点不仅手要停下来,思绪也要随之停下来,做到整个人真正下班,就像很多事情需要界限一样,我们心里一定要有工作与非工作的界限,以保护自己不至于身心疲劳过度。工作加量后,不仅是你要适应调整,相信你身边其他的人(上级、同事)也会被工作变化所搅动,避免不了会有一些负性的情绪传递出来或直接转嫁给你。你在调整自己的同时,也要适当地关注一下工作氛围,最好不要让其他人不适当的情绪或杂乱的节奏影响到你,尤其是他人的不自觉的焦躁情绪,不属于自己的不要“接球”,这一点只要能分辨出来就不会波及到你。最后要提示的就是一定要给自己足够时间,让自己慢慢找回以往的感觉,多关注顺利和成功之处,多肯定自己的努力,大情小事多给自己点赞,有助于你的心境多云转晴,加油!
如何察觉抑郁症?
我的一个闺蜜上个月自杀去世了,她去世前的几个月,经常跟我吐槽对生活的种种不满,因为她以前也是个比较负能量不快乐的人,所以我没有太重视,只是有空时安慰一下她。没想到因为工作上一件不顺心的事,她选择了放弃生命。我非常后悔和自责,没有能够尽心尽力,我自己也很茫然,该如何及时发现自己和亲朋的情绪异常到底仅仅是心情不好还是有了抑郁倾向?什么情况下要寻求专业帮助?
身边熟悉的人以非正常的方式离世,成为生者的懊悔和遗憾,伤痛之余,往往会自责自己为什么没有察觉,没能够帮到他(她)。这一点我可以理解你,也希望你能理解自己而不要苛求自己,毕竟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我们所知有限。从“经常吐槽”、“负能量”、“不快乐”等词汇中,感觉这是一个经常心境不佳的人,工作不顺心只是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仅仅是一个诱因或者是可以说出口的一个理由。我相信其内心还隐藏着更深层的创伤或不如意的体验,就算是闺蜜,她也不会全盘托出,所以你也无从得知和想象到她有可能做出什么事情来。关于抑郁症,寻求专业帮助非常重要。因为篇幅所限,我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察觉身边有人心情不好不是一件难事,询问一下有无原因,时间在一周左右,原因与不良情绪的程度是否对应,当事人能不能自行化解,这些方面都需要认真倾听和关注。当事人感觉自己能被理解,会多多少少地吐露实情的。另外,情绪不良会影响到睡眠和进食(有无胃口),还有人出现无缘由的游走性疼痛,都有可能是情绪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当事人或亲属不要习惯于用常态思维解释抑郁现象(认为只要别胡思乱想、坚强一些就挺过去了),这类想法往往会贻误大事。抑郁不是一个无法启齿的事,接受谁的一生中都会有低潮,不抱有耻感更容易面对医生,而不至于错失治疗良机。
对爱好很狂热是怎么回事?
我先生最近两年喜欢上跑马拉松运动,每个周末雷打不动地去跑,还经常跟单位请假全世界地去参赛。他以前喜欢做什么也是如此全情投入,一定要尽兴。这不仅花费不菲,主要是家里家外的事情他都不管不顾,变得特别狂热和没有责任心。别人说他这种叫做“成瘾性人格”,该如何让他懂得“适度”而不是只顾自己?
来信中介绍先生做事情很专注,容易投入且达到尽兴,明显不是那种虎头蛇尾的状态,这是一种人格特点,但算不上是成瘾性人格。那么怎样解释你先生的投入状态呢?我想至少有两点:一是他的人格特点所致,一接触就专注,专注到仅此一事而已,意识中排出了其他事情。二是他在这项活动中的确得到了满足、快乐和激励,包括成就感,这些参与过程中获得的感受成为他更加全身心投入的一股动力,他内心对自己是有所期待的。你们讨论过关于他的喜好(什么程度为宜),还有你认为的他的状态对你们家庭的影响吗?首先是让他意识到,如果他连想都没有想到就不足以责怪。如果你们能坐下来探讨一下如何兼顾兴趣和家庭并找到解决办法,说明家庭关系无大碍。如果难以沟通,只是互相抱怨,那说明是关系出了问题,比如说心里层面的转移或防御了,因此他选择专注于长跑,以至于到了不顾及家庭的程度。但愿是前者,是你先生的无心所致,提示后能够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