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能干啥』 到『你真行!』
2019-11-28由国宏
由国宏
1996年,是我任通辽市实验小学校长的第三个年头。每到暑假招生就是我最发愁的日子。此时,各种关系蜂拥而至,可谓门庭若市,应接不暇。但屈指可数的几十个借读生指标实在难以做到“雨露均沾”。出于无奈,我只能四下躲藏,“狡兔三窟”,我经常是从学校侧门偷偷溜进学校,或者是利用早晚来学校办公。每天过着有家不能回,有单位不能进的日子。
有一天,门卫告诉我:“有两口子领着孩子,很像是农村人,已经连续来学校门口五天了,也不说什么,看见进来的人就问是不是校长。要不,您见见?”此时的我,压力巨大,心情烦躁,没好气地说:“看好你的门,我谁也不见!”保安吐吐舌头,不敢再说话了。
第二天晚上6点多,我在学校看书,时间已晚,肚中已是饥肠辘辘,因害怕有要求入学的家长在校门口纠缠,我就拨通了内部电话问保安是否还有人等我。保安吞吞吐吐地说:“还是那两口子领着孩子在等你!”
听了保安的话,我突然动了恻隐之心,已经连续六天时间了,这对夫妇也太执着了。便对保安说:“让他们进来吧,我了解一下情况。”
不一会儿,办公室的门被轻轻地敲响了,从声音就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懦弱和胆怯。随着我的一声“请进!”他们走进了我的办公室。
进了屋,这对夫妇紧张、拘束得手足无措。为了缓解他们心中的紧张,我给他们各自倒了一杯水。我先打破僵局,说:“是想把孩子送来读书吧?”他们语无伦次地吭哧半天,但我听明白了——两口子家在农村,进城打工,想把孩子送到实验小学来读书,盼望着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
看不得、听不得别人受苦受难的我,心里一阵酸楚,深深地为“可怜天下父母心”打动了,想了想,随即拉开抽屉,看了看屈指可数的借读生名额表格,稍作犹豫,还是给他们开了个明天到财会室交借读费的通知。
两口子千恩万谢地不断鞠着躬领着孩子走了。
次日早晨,我也是无意间到财会室,发现那妇人正领着孩子来交借读费,财会正在数钱。
钱都是零的,800块钱的借读费装在一个小布袋子里,五元的、十元的、五十的都很少,百元的钞票好像只有一张。见我进来,她笑着说:“凑够了,这都是我们卖早点挣的钱。”看到这里,我的眼睛又湿润了,略加思索,转过头来对正在数钱的财会人员说:“她的钱就别收了。”
女人一听着急了,以为不收她的孩子入学呢,赶紧说:“我的钱够数,要不,我想办法换成整钱吧。”
我笑着说:“你的孩子入学没问题,借读费免了。”女人一听,没说出话来,只见她泪水一个劲地流。我赶紧说:“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还要经过班子研究以后才能通知你来学校办手续。”她千恩万谢后走了。我回过头来和财会说:“开学后,告诉这个孩子的班主任,把他的相关费用都免了吧。”财会人员连连点头说:“校长,你真是一个好人!”我苦笑一声,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样的学生多了,我们也承受不起,学校还得开张啊!”后来,我在班子会上说明了这个孩子的情况,大家一致通过免除这个孩子的借读费。
就这样,这个孩子入学了。
一年以后,我的办公室门又被轻轻地敲响了,还是那个女人。她很不好意思地用弱弱的声音对我说:“我想求校长和孩子的班主任说说,马上要开运动会了,孩子想参加一个垒球项目。”我笑了,说:“这么一件小事,你让孩子直接和班主任说就行啊!也锻炼一下孩子的表现力!”她迟疑了一下,说:“好吧,麻烦校长了!”转身走出了我的办公室。
运动会期间,我特意浏览了秩序册,在垒球项目上并没有发现这个孩子。中午,家长接孩子,我又在校门口遇到了这个女人。她告诉我:孩子找老师了,提出要参加垒球这个项目,老师说“你能干啥!”孩子哭了两天呢。
我突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运动会后,我找到了这个班主任。是位年轻的刚刚参加工作的女老师。我心平气和地问她:“这个孩子在你班中表现怎么样啊?”班主任说:“这个孩子上课总也打不起精神,衣衫不整,身上总是脏兮兮的,不愿意和同学接触,有时还迟到,学习成绩也不好。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同座。”听了班主任的话,我笑了,又问:“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个孩子是个差生?”她很诚实地点点头。我没有批评她,建议她认真去家访一次,和家长好好沟通一下,努力把孩子的成绩提上来,主动让他参加班级中的各项活动。并且要求她把家访后的情况向我汇报。
几天后,这位班主任来见我,还没开口,眼泪就下来了。
她说:“校长,我错怪这个孩子了,他的父母每天起早推着车在街上卖早点,孩子就趴在油乎乎的案板上写作业。父母早出晚归,半夜三更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就开始干活了,孩子连一个干干净净做作业、睡觉的地方都没有……”
我给她出了个主意,在班会上巧妙地、在维护孩子尊严的基础上讲讲这件事,帮助这个孩子在同学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要求她开班会时一定叫上我。
我还记得,班主任在班会上声情并茂地讲:“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XX同学还能坚持写作业,还能坚持上学,被老师批评了还能不心生怨恨,我们为他的毅力鼓掌!我也真诚地向XX同学道歉!”
全班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
从此以后,班主任眼里的这个孩子不一样了,教育的方式也改变了,經常把“你真行”挂在嘴边,对他的表扬也多了……
后来,这个孩子成绩一直很好,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开朗活泼了。我心里清楚,这不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吗?后来,我经常以此为例,向老师们宣传“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理念,要求老师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待每一个孩子,不要过早的把孩子看成“朽木”。
1999年春季,我调任科尔沁区教育局任副局长,离开了这所学校。但我一直很关注这个孩子的后续发展,得知这个孩子后来在初中、高中的学业一直都很优秀,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现在,这个孩子在大连一家研究所工作,父母也搬去大连定居了。
作为校长,我很欣慰,在一个还客观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差异的社会,能够为弱者打开一扇门,就体现了“起点公平”,或许就因这次选择,改变了这个孩子乃至这个家庭的命运。
我庆幸,及时矫正了那位班主任不良的教育行为;我也很钦佩这位班主任善于反思,勇于纠正自己教育教学中错误的做法。无数事实也说明,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目前,这位教师已成长为通辽市名师了,每当她接一个新的班级时,家长都会蜂拥而至,校长为这个班的学生的安排总是绞尽脑汁。家长共同的评论是,这位老师对孩子好。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塑造人的,是个“良心活”。我们不仅要用心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更要寻找他们“不闪光”的原因。在我们冷暴力的讽刺挖苦中,在我们判定认为不可救药的“差生”里面,或许就有爱因斯坦、爱迪生,即使没有出现这样的精英人物,也不能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
这才是教育的初衷,这才是“人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