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白”到“交响”的课堂(上)
2019-11-28陈静静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的。真正把它转化为一种亚洲的形态是佐藤学老师做的。
所以这个学习共同体的样态有100多年了。所谓共同体跟“社会”以及“世界”这些概念是不同的,共同体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它是互相信任,互相支持,每个人跟其他人的关系都是一种非常良性的关系。如果是一般的社会,人和人之间是有阶层的,会被划分成不同的阶层,被划分为穷人和富人,被划分成优等生和困难生,但是共同体里所有的孩子都是平等的。那么,“学习”,佐藤学老师把它定义为三种对话,学习是自己与他人的对话,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以及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对话。这种对话如何能变成一个共同体,变成对话的共同体,需要我们课堂转型,从一个老师独白的课堂,变成所有的学生平等的思考,共同对话,形成一种相互协同的交响式的课堂。所谓“交响”,每个人都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像交响乐一样,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但是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乐章。从独白的课堂变成一个交响的课堂,这是学习共同体想追求的课堂状态,要形成这种课堂状态,就需要我们老师尽力保证每个孩子的学习权,这个也是学习共同体最根本的愿景。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每一个孩子,保障所有人。这是一个挑战,你的课堂当中有40个孩子,你要保障所有的人都不落后。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还要把这种差异转化成资源,把这种差异变成一种和谐的交响乐,这个对老师的专业要求是非常高的。
一、从“教”的专家变成“学”的专家
老师讲课靠教案,20年的教案可以一直讲下去,但是这样状态的老师不可能成长。老师不成长,学生怎么可能成长?所以,老师要从“教”的专家变成“学”的专家。学的专家就是首先我们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者,我们不以自己为核心,想着给孩子灌输多少东西,而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永远处在学习的状态。我们自身示范学习,其实对孩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的老师天天在读书,我的老师就是爱学习的人,孩子自然而然就爱学习,这是我们成为学的专家的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是我们成为学的专家就是要知道孩子到底是怎么学习的,而不是臆想我就应该这么教。
我们不但要考虑个体的学生如何学习,我们还要考虑:学生如何在这个群体当中能够有所成长,必须了解每一个孩子,他的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如果我们只站在学科本位,或者站在老师本位的角度,不去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状态的话,我们的教学必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情其实是老师最应该关注的。通常,老师上公开课,有的专家说好,有的专家说不好,老师觉得无的放矢,不知道到底应该听谁的,其实不用听专家A的,也不用听专家B的,要听学生的!
二、课后研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课后研讨是学习共同体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老师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专家,要真正了解学情,为此必须有一个载体,其实课后研讨就是很好的载体。原来的教研活动也有课后研讨,这种课后研讨,主要针对的是评价老师哪里教得好,那里教得不好,提出三点优点两点缺点。但是这样的评价,结束以后,觉得自己教的挺好的老师从此不成长了,觉得自己很不错,而被批评的老师也许从此一蹶不振,所以最终大家都不太开心,主要是没有收获。其实我们怎么样把研究活动做扎实,才是最核心的问题点。从评价老师教的好不好,转化成每一个老师都成为真正的观察员,要求每一个老师都领一个观察员的角色,就研究一个小孩,把他的完整的学习状态记录下来。孩子的语言、动作、行为、身体姿态、表情,包括学习单以及他跟其他孩子的互动,都要让老师记录下来,目的是告诉老师,真正知道孩子的学习困难点在哪里,它的学习困难就是我们课堂要改进的地方。另外一个方面是为什么让老师细致地观察孩子的学习?通过观察就会知道很多孩子的观点,他们的学习方法其实是我们想知道的,他们的很多表现也是让人非常惊讶的。包括很多弱势的学生,老师知道叫他们“学困生”,但这些同学在自主思考和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发现,如果我们没有做课堂观察,这些发现往往会因为这些孩子不出色,没有得到表现的机会而被忽略掉,永远觉得这些孩子没有什么好的表现。但是如果我们经过了深刻的课堂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看问题的观点都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对文本的思考、对数学科学的思考,都有很深邃的地方。这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敬畏我们的孩子,即对孩子观点的敬畏,对他们所处的发展状态的敬畏。不要以为孩子比我们小,所以他们就永远要向我们学习。其实越小的儿童,我们承认可借鉴的东西越多,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從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研课的过程,实际上已经从评价状态变成了一个研究状态。
三、我们要真正向学生学习
任何一个课堂,走进去我们都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执教老师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学,包括很多孩子他们的学习方法,甚至学习弱势者的展示,其实对我们都有启迪作用。这个孩子学习的困难,这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难道我自己班上孩子就没有吗?难道我在教学当中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通过他人的课堂,进行自我反思,是学习共同体课后研究的基本原则,不是反思其他人,而是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改进自己的课堂,所以这种共同体才可以形成。共同体当中的每一个人为什么可以抱团,为什么可以相互接纳,因为每一个人都反思自己的问题,而去敬畏其他人,所以,这个共同体的凝聚力可以形成。
如果没有这个共同体,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是没有办法得到保障的,最重要的是提升老师的专业水平。老师靠外在制度的约束来发展,其实是很困难的,更多的是靠什么?老师真正知道自己的困境到底在哪里?这种自我反思,所形成的对自我的反观变成老师自主发展的动力。读书能不能促进老师专业发展,听讲座能不能促进教师发展,全都可以,但是前提条件是什么?老师真正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展,到底缺什么。如果老师自己心里没有数的话,无论外界灌多少东西,都不会有感受。
现在进行课堂观察、课后研讨之后,发现原来每一个孩子都有很多很多学习的困难,真实学习推进如此艰难的时候,我们老师要考虑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要考虑孩子的同伴关系,要考虑他的家庭情况,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要考虑,当然最重要的是老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有没有问题,这些自我反思让老师知道,做一个老师是非常艰难的,可以说天底下最难做的就是老师。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老师是很简单的工作呢?就是因为很复杂的工作我们把它做简单了。
四、老师是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
教师其实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之一。有人讲医生的专业非常复杂,老师只能算是准专业,根本没有医生那么复杂。在我看来,教师的工作其实比医生更复杂。现在医生不用医疗仪器基本上不能看病,但是我们老师有哪些仪器可以借助吗?没有。我们老师基本是靠中医式的望闻问切。
我曾经一度拼了力气学脑科学,但是我发现认知科学的发展,跟我们实际“临床”当中的应用差距太远,基本上处于个别化的实验阶段,离我们老师要进行大面积的教学,大面积的带领学生这个需求相比差距非常大,只能作为我们不确定这个方法好还是不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进行个别化的实验,通过个别化的实验进行验证,这个验证范围其实还是有限的。我们对脑的认知太有限了,需要通过孩子一些外显的表现,去推测他大脑的运行状态,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他到底是怎么思维的。
因此,老师是十项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之一。因为这当中需要大量的情感运用,而情感是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大量的智力的互动,这种互动是非常复杂的,甚至一个非常微妙的动作和眼神,对其中的平衡都起到一个打破的作用。师生的深度互动,既包括情感的,也包括认知的,包括方方面面的互动,是无人能够取代的。
五、佐藤学给我们的启示
佐藤学老师的研究方法从研究老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对学生学的研究是基于证据的研究,绝不臆断,不按经验说话。
佐藤学老师为什么用照相机而不是摄像机?他原本是一手摄像机,一手照相机,而我往往是一个手机一个摄像机,还有一个课堂观察本,往往处在来不及的状态,因为信息太多了。佐藤学老师,的课堂观察分不同层次,如果就是一个焦点课堂,只进入一个课堂,一直进行长期观察,只观察一个组或者一个学生的话,就会采用录像机和照相机,同时包括小记录本方法,而佐藤学老师进入学校之后,往往同时要看很多班级。同时看很多班级的情况下,大多数的记录是按照个案记录。
他要保证每一个课堂都让孩子的学习真实发生,要确保这个事,他就要去所有的教室,日本的课堂研究原则是所有的课堂都开放。佐藤学老师要去很多班级,没有办法拿摄像机在一个孩子旁边拍,照相机的好处是,每抓一个镜头,都是典型性的镜头,在这个镜头当中,能够诠释一些背后的东西。佐藤学老师经常用的方法是这个镜头拍好迅速倒出来,让各位老师通过镜头的捕捉,佐藤学老师的情况说明,来诠释背后说明了什么。实际是用一个一个的情境和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看我们的课堂,这种情况我们怎么解释,我们知道怎么解释,就知道后续要进行怎么样的改进。
把他所有的學习历程全部录下来,回放给执教老师一起看,研究这个孩子的学习困难,讨论为什么造成这种情况,怎么样进行改进,有的时候,这个孩子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或者是很弱势的孩子,这节课突然表现得非常惊艳,他的很多观点甚至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学优生,这样的情况如果进行细致的课堂观察就会发现,不是个案,是非常正常的情况,这些都是通过这种录像分析出来的。那我们老师为什么愿意参加这么长时间的课例研究呢,因为这个是很消耗时间的,但是我们老师发现,之前所接受的培训也好,教研也好,从来没有一个从视觉上告诉他,原来学生是这样学习的。从来没有通过摄像机的视觉看过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当我们把这个信息呈现给老师的时候,老师感觉特别惊奇,原来我很多对孩子的想法都是不正确的。
(未完待续)
(2018年9月23日-10月21日,齐悦老师主持《悦听童言》节目,与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陈静静博士就学习共同体、课堂变革、学生发展等诸多教育议题进行了交流。本刊转载时有所改动,小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