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及其应用

2019-11-28杨艳妮

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师生新课程高中英语

杨艳妮

引言

高中英语由于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比较重视,这实际上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情感教育是践行新课程改革下“以生为本”这一教学理念的创新型教学措施,在情感教育模式下,旨在要求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将围绕情感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这一话题,就高中英语情感教育的含义、推进情感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以及推进高中英语情感教育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高中英语情感教育的含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学生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情感教育应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之中旨在保证学生的心理积极健康的发展,正确对待学习乃至人生中的成功失败。就现代高中英语情感教育而言,应包括以下含义:

1.1学习情感的培养

学习情感的培养旨在让学生热爱高中英语的学习,并能够始终保持充足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终生的事情,并不是只有在学校才应该学习。相反,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和生活中蕴含的知识相比,不过是冰山之一角,沧海之一粟。要让学生形成“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学习中的成功与挫折,要有兴趣、有特长、有专攻、有目标、有信仰、有追求。

1.2文化情感的培养

文化情感的培养旨在让同学们通过英语知识的学习,对英美西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既要能够体会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又要具备甄别中西方文化及思维差异的能力。比如我们汉语中常说的“幽默”这个词语,其实就是从英语中衍生过来的舶来品,“幽默”这个词汇是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根据英语中的“humor”这个单词引申创造出的词语,这就是西方文化对汉语文化影响的一个实例。再如,汉语中的“西装”、“洋火”、“洋油”等词汇都是中西方文化高度融合后的衍生物。

1.3生活情感的培养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的学科,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以之为工具,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英语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于生活。生活情感的培养和文化情感的培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教师在讲解英美文化的时候,要把其中涉及到的英美人的社交理念、行为习惯、伦理观念、人文情怀、情感及价值观渗透其中,引导和教育学生积极践行其中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2. 推进高中英语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2.1推广激励教育

高中生之中很多学生还处于未成年阶段,或者是處于刚刚成年阶段。绝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都会很快得到教师及同学们的帮助,因此,不少学生尚未真正地独立面对学习以及生活中的问题。在这种经历下,学生无论是从心理状态还是个人能力上都没有做好处理大挫折的准备,所以当学生身陷囹圄时,需要的更多的是激励,而不是指责与施压。推广激励教育是情感教育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教师的激励可以增强学生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使之不会因为内心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畏惧感;另一方面,教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一种温暖与希望,这种情感的掺入会化解掉困难带来的负面效应,不会给学生的心理蒙蔽太大的阴影。

2.2推广赞美教育

赞美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肯定与包容,这对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来说至关重要。赞美教育要求教师既要能够主动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潜力,也要包容学生的错误与失败,这样才更有助于增进师生情谊、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在高中英语教学环节中应用情感教育,是对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践行。情感交流是对“育人”这一教学理念的最好诠释,它保障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通过高中英语学习能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也是现阶段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良策。

[1] 邓宇. 探究高中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J].  校园英语, 2018(52).

[2] 周晶. 浅谈情感教育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 校园英语, 2017(45).

[3] 苏金香.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关情感教育的应用研究[J].  新课程(下), 2018(02).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

猜你喜欢

师生新课程高中英语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