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三元教学模式下的“精准目标”和“析疑环节”

2019-11-28刘凤楹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语文学科

刘凤楹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类型的教学方式被教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三元教学”模式的运用就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教学方式。三元,即“目标、设疑、析疑”。其中的“目标”环节和“析疑”环节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在高中语文学科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就针对“目标”环节的精准和“析疑”环节的运用进行探究,并对此提出具体的运用策略,期望对三元教学模式的开展起到帮助作用。

【关键词】三元教学;精准目标;析疑解惑;语文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精准教学目标的拟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三元”当中最基础又最为重要的“一元”,它既是一节课的起点,又是一节课的“归宿”,一节课的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都有其影响的分量在里边!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授课当中,我们很多老师却忽略了这“一元”的重要,要么没有出示目标,要么网上一大抄为目标而目标,要么所拟的目标一塌糊涂!为此,我们有必要在这“一元”方面下些苦功夫,尽可能做到“精准”!在表述个人一些看法时,不妨先看看我们语文老师平时在拟定教学目标时都出现了哪些不精准的现象:

1.对三维目标停留于形式主义的理解或操作,觉得它仅是一个课时目标。更有甚者,包括一定分量的公开课,甚至无教学目标,更别谈精准了。即使有,但在施教的过程中,与目标没有太多的关系,老师更多的是想上出花样,玩出精彩,让学习乐在其中,殊不知,方向目标不确定,就缺少了课堂的灵魂。

2.制定的教学目标“假、大、空”,没有太多实际内容,权当摆设。“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通过整体把握,深入把握内在观点”,这样的目标可使用于任何课堂上,但任何课堂也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实在是多此一举,浪费“资源”。

3.教学目标主客倒置,没有明确的教学主体行为,“让学生……”,“培养……”,如此设计,学生主体不体现,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应设计类似的“学会运用……”“尝试解决”“请用某一知识点分析”等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内容。

4.教学目标不“接地气”:体现在一次拟定的课程目标似乎都可用于任何時期任何班级的教学;体现在教学目标的不具体没有针对性,比如 “积累关键实词和虚词”,“把握一些关键句式”,关键?何谓关键?这样的问法就显得相当模糊了。

既然出现那么多不精准的现象,我们该如何避免?又该如何让我们的教学目标达到精准?我想,在此表述自己的一点点声音,权当抛砖引玉,希冀引起大家的一些关注。

精准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以此作为拟定目标的“导航仪器”,内容上一定要全盘考虑, 要准确把握住里边的重难点,要体现目标的层次感。同时,还要明确,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它们其实是统一的有机体,教学实际当中,切不可将它们割裂开来按顺序完成每一个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当中的情感目标设计,其实有些老师并不太在意这点,我个人觉得还是挺重要的。“教知识是底线,育人是根本,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老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深刻且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态度。教师爱学生,要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不应该也不要将它忽略或者一笔带过!如此,目标才更精准有效。

精准拟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包含四个要素:教学对象、条件、行为和标准。应在实际教学中解决:什么人(学习主体);在什么情况下(即特定的、限制的、影响可接受行为条             件);进行某种活动(即要求的相关行为);做到什么程度(即可接受的既定标准)。以课文《庖丁解牛》为例,我们可按照上述方法拟如下一个目标:找出文中“为”字和“然”字出现的语句,尝试归纳其义项或用法。再如《雨霖铃》,我们可以拟如下这样的目标:按照“手法+依据+作用”的思路赏析。

要把“运用”“理解”“掌握”“进一步”“学会”“了解”等类似的词从含糊的、内化的词,变成外在可见的、可以观测的过程,比如“能用某个学过的表现手法解决本文中的某一问题”“在本文中出现某个实词或虚词,你能联系之前的课文归纳下意思吗”,这样的目标就更明确、更清晰,学生也真正知道老师交代的任务,自己该要做什么,而且会提升课堂效果。

二、析疑环节的运用探究

(一)运用“析疑”教学模式对高中语文学科的意义

在三元教学法中,析疑的前提是设疑,而设疑这一环节分为“教师课前预设问题”和“课堂生成问题”两部分,总之,在提问与回答中可以增加师生、生生互动,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教师对自己设置的问题进行反思,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从教学效率上看,为了设疑,教师把课文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有目标的设疑,在上课前做成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如此,不用教师全程灌输,这就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一样的单位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从学生的角度看,为了分析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相当于在课前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些问题,有助于自己的学习能力提升,也有助于建设自己的学习信心。

(二)“析疑”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1.从学习目标入手,科学设疑。析疑的前提是设疑,即设置问题。设置问题是为了教学目标而设置。要达到教学目标,就要学生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的文体特征来设疑。在课前的导学案里,设置五个左右的大问题,为了解决大问题,可以形成适当的小问题,但小问题不必写入导学案中。如必修二中的《我有一个梦想》,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把问题设置为:(1)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什么?出现在课文中哪些自然段?试做简要分析。(2)他有这个梦想的原因是什么,并且一定要实现这个梦想呢?(3)怎样实现这个“梦想”?(4)马丁·路德·金为什么要采取“非暴力手段”?(5)文章第三部分连用了六个“我梦想有一天”,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五个问题是为了完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梦想的具体内容及价值意义,联系时代背景,结合语境,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的知识目标,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可以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进行适当引导。

2.营造良好的设疑情境让学生生成课堂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学习之后,产生了疑惑,形成了问题,这是他们经过了思考,对手上的文本进行了再次加工,这样才能够将知识真正消化,化为己用。教师在课堂上不一定以自我为中心,在讲台侃侃而谈,不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应在保证纪律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也要给学生适当思考的空间,更不能唯答案论。语文是一门有工具性的学科,但是也有人文性,要发展人文,则不能思维固化,否则就失去了思想的灵性。

3.鼓励学生合作析疑解惑。一个人的力量是单一的,合作碰撞让思想产生火花。在三元教学模式中的“课堂随机生成问题”这个环节,教师可以交给学习小组设置问题。通常情况下,“设疑”的准备一般由教师本人来完成,但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可以让学习小组参与到设疑环节来,围绕学习目标提出疑问。在保证纪律的前提下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析疑解惑,如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思想得到碰撞,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学习目标不攻自破。语文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不是主导作用,而是充当一个补充者的角色,把课堂适当交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挥自己的实力,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结语

精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根本,它是我们上课的起点,又是上课的最后归宿。而在其间,能否将目标落实到位,让一节课变得有价值,析疑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方法更是能促进师生间的关系,让老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是填鸭式地吸收学习,而是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再建设问题,吃透文本,以实现最初拟定的精准教学目标。“三元教学”法中的“精准目标”的拟定和“析疑环节”的落实,需要我们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都要对这一环节加以重视,以期让它与语文教学更好地融合。

猜你喜欢

语文学科
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初探
语文学科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手段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略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
语文学科学生无问题意识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