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文本将“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落到实处

2019-11-28王玉兰王瑞荣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丰子恺古文文本

王玉兰 王瑞荣

作文的好坏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借助文本,让学生将“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落到实处呢?

一、在词语理解中练表达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年段(1-2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之一。关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的做法之一是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大致说出这个词的意思,这处于浅显层次的理解;做法之二是引导学生运用文本语言在表达中理解词语。

比如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文结尾有一个词——“安居乐业”。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词,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可先通过问题“安居乐业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及文章第一自然段进行表达训练:洪水不再泛滥,就是安居乐业的生活______不再 ___,就是安居乐业的生活。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继续练说。这样教师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安居乐业”之意,又一步一个台阶逐步实践了“安居乐业”之用,同时还让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文本内容内化,规范了学生的语言。

二、在古今文转换中练表达

古文与学生目前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因此无论是继承还是发扬,都需要有一个关键性前提,那就是热爱。只有感受到其中的美妙,学生才会热爱。从表达人手不失为引领学生打开古文学习之门的一条有效途径。

以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会设计一些指向工具性目标的问题,如:你发现这篇文章与我们之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或是指向人文性目标的问题,如: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对于这两个问题,大多教师给学生的指导是以“这篇文章语言简短”“司马光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孩子”结束。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向更深处追溯:选取一句,如“群儿戏于庭”,分析古文语言简短的奥妙何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古文中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接着,让学生尝试运用:“我觉得司马光是个___ 的孩子,因为他 ___。”并将其改编为古文:“吾以光(勇、智、聪、爱),为其 ____ 。”唯有實践,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简洁”之意,才能体悟古文经典之妙,才能对其产生热爱之情。这一设计既是对文本内容在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又是在运用基础上的积累,可谓一举多得。

三、在长短文改写中练表达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长短文改写训练,什么样的文章适合呢?从内容上说,特点鲜明的写景、写物类的文章;从结构上说,层次清晰、语言较为简短的文章。改写的目的是实现表达与理解内容的相辅相成。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结构、外观、内部布局等方面的特点,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目标之一是“了解民居特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而这样的文章往往语言平铺直叙,缺乏情节性,如何引导学生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并且品出味道,品出趣味呢?笔者鼓励学生尝试将长文章改写成类似于小古文的短文。为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进行如下引导:傣家竹楼,竹林____ ,____。呈____ ,____。内___ ,____,中____ ,____ ,两侧____ ,_____ 。简单宽敞,____ 。这样的设计犹如一道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秘。学生既达到了学习目标,又运用文本练习了表达。

四、在文体转换中练表达

有一篇课文是《半截蜡烛》,在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中是以故事形式出现的,在五年级教材中是以剧本形式出现的。其实,同样的文章以不同的文体形式加以展现的例子不少,如果能在教学中也做这样的尝试,定会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有一篇丰子恺的散文《白鹅》,白鹅在丰子恺的笔下架子十足,它的叫声、步态、吃相,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细致的动作描写中跃然纸上,学生们对其甚是喜欢。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将它变成一只自己笔下的有故事的鹅?因为正好前一个单元学习了童话故事的创编,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将《白鹅》改编成一个童话故事。

我们先来看这篇散文与童话故事的贯通之处:第一,文中的叫声、步态、吃相三部分正好可改编成童话故事的三个场景;第二,文中出现的丰子恺、丰子恺的朋友、狗、鸭子、陌生人等,为童话故事丰富的情节展开提供了条件;第三,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是没有语言、心理和神态的,在童话故事里我们可以让这只鹅“活”起来,基于文本内容,大胆想象,赋予它人的能力和情感。

这样的设计可谓一举多得。一则学生对原文中的好词佳句不再是机械地摘抄积累,而是在运用中积累。二则与补写文本内容的“空白处”相比,创编一篇完整的童话故事,更易于培养学生系统且有逻辑的思维。三则有关童话故事创编技巧,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语言中提示语位置变换等,在写作中均会反复运用、不断实践,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四则也是最重要的,可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五、通过灵活运用积累练表达

课标强调“在习作中要尝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怎么用?什么时候用何种语言材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可以说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让这个过程动态成长起来,除了要以学生的自觉性行为为主外,还需要教师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恰当运用之前积累的语言材料于当下的学习,贯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时,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是必然之举,如何调动积累、借助旧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呢?且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学生借助注释,初步的理解是:“五岭山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红军却只把它们当作翻腾的细小的波浪;乌蒙山气势雄伟,在红军眼里只是脚下的泥丸。”如何让五岭山脉、乌蒙山的形象更加走进学生内心,进而深刻体悟到红军战士英勇的大无畏精神?其实教师还可以联系之前积累的形容山险的词句,比如《桂林山水》中的“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加深对该句的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个“例子”就是文本,上面的介绍仅仅是“用好这个文本,练好写作技能”方法中的一点拙见,希望各位教育同人不吝赐教。

猜你喜欢

丰子恺古文文本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称象
嫦娥奔月
有 “画 ” 说丰子恺爷爷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