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与统编教材口语交际的比对研究与教学建议
2019-11-28张晨晖
张晨晖
在2000年开始的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口语交际作为一项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型,首次进入教材和课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口语交际单设为一个课型,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并列,并设置了专门的“学段内容与目标”,提出了“具体教学建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增加了对各种课型的评价建议,“关于口语交际的评价”也在其中。可见,国家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常用的、重要的语文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与他人的和谐交往。在统编教材与苏教版教材衔接过渡时期,我们如何找寻两套教材之间的联结点?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如何真正落实学生交际素养的形成?笔者将从两套教材的比对人手,厘清统编教材的编排特色,从而找到口语交际应有的教学路径。
一、教材口语交际内容比对
我们将统编教材与苏教版两套教材进行了全方位比对,发现两套教材口语交际的编排同中有异,简单分析如下。
同:两套教材均以课标为依据,着眼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聚焦“倾听”“表达”和“应对”三大交际能力的提升,按照一定的体系进行编排。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交际目标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
异:两套教材的口语交际在编排思路、目标体系、话题设置、呈现方式上存在差异(见表1)。
二、统编教材口语交际基本特点
统编教材的口语交际是在“单元整体”“双线组元”“三位一体”“语文要素的螺旋上升”等大的编排体系下进行的,其特点非常明显。
第一,建构了清晰的目标体系。统编教材的口语交际内容是作为一个单独的板块进行编排的,基于课标,每一课确定两三个核心教学发展目标,从倾听、表达或应对的角度列出两项一般性的、可以迁移运用于日常交际活动的重要交际原则,以清晰醒目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二,精选了适切的交际话题。统编教材口语交际的话题选择,不仅与单元主题有一定的关联,而且围绕“倾听”“表达”“应对”三个维度能力目标,关注交际知识的逻辑系统、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既形式多样,又有针对性。
从类别上来看,话题分为三大类:功能性话题,如“安慰”“转述”“我是小小讲解员”等;交互类话题,如“我们与环境”“爱护眼睛”“朋友相处的秘诀”“意见不同怎么办”等;独白类话题,如“讲历史人物故事”“自我介绍”“说新闻”“演讲”等。每册均安排一次功能性话题。
从针对性来看,话题都是实行性强、具有迁移运用价值的内容:一是针对学生生活的必需,如学生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二是针对学生口语交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与人交往无目光交流、特定场合音量过大或过小、与人交际不能围绕重点说等。
第三,培养了渐进的交际能力。统编教材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能力发展训练梯次,形成了纵向的梯度性能力发展线索。例如,关于“表达”,从第一学段“简单说明理由”,到第二学段“说清楚看法和理由”,到第三學段“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讲解的内容作调整”。关于“倾听”,从第一学段“了解讲话的内容”,到第二学段“听清要点”,到第三学段的“边听边记录”。关于“交流”,从第一学段“轮流说”,到第二学段“分类整理小组意见,有条理地汇报”,到第三学段“讨论后小结”。“交际素养”的培养也逐步深入,从第一学段“说话的语气不要太生硬”,到第二学段“有礼貌地请教和回应”,到第三学段“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
第四,创设了真实的交际情境。统编教材在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上,皆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需要,通过配图、文字描述、小气泡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情境,尽可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以交际主体“我”在场,完成交际任务。
从年段交际任务的发展来看,交际语境不仅真实,而且日趋复杂。尤其到了高年级,“意见不同怎么办”,让学生有不同身份、角色的体验,在体验中自然领会如何更好地、更有包容性地与人交流、沟通;“请你支持我”,具有说服别人的功能,什么情况下去说服别人、怎么说服,都是需要在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才能完成的交际任务。
三、教学建议
1.“双向”研读教材,让目标先行
我们既要读懂教材本身蕴含的内容,各板块设计的指向,更要读懂编者的编排意图,全方位地领会教材的精神,如此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
一方面,横向阅读一册教材,读出交际目标的变化。阅读单元教学时,我们需要依据单元语文要素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口语交际的教学也应如此。如三年级上册四次口语交际活动,有着不同的交际侧重点。“我的暑假生活”突出“新鲜”,要求借助图片和事物讲述,培养学生“清楚讲述”的能力;“名字里的故事”虽然也是讲述,但增加了认真倾听和追问的要求,交际的互动性得到了体现;“身边的‘小事”则要求学生在讲述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并进行信息的整合和交流,这是学生倾听、表达、交流能力的综合体现;“请教”是一个功能性话题,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不同的说话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掌握请教的艺术,学会请教。我们要把每册教材的口语交际活动看作一个整体,清楚每个交际话题指向的交际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另一方面,纵向比较同一能力,读出螺旋上升的要求。我们要依据“倾听”“应对”“表达”三大要求,纵向研究不同年段交际的梯度序列。例如:关于“表达”,三年级要求“说清楚”,四年级要求“有主题,说完整”,五年级要求“有依据,有条理”,要求逐步上升,形式更加灵活丰富。关于“交际素养”,不同学段也在发展、变化。中年级要求尊重、理解他人,教材中是这样要求的:“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注意说话的音量,避免干扰别人”等;到了高年级,则更多地指向尊重规则,教材又提出了如下要求:“发言时要注意控制时间”“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等。明确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我们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自由的语境中完成交际任务,形成交际素养。
2.创设多元情境,以交际为要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一定要深入研读口语交际的功能指向,创设适宜的交际情境,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交际任务。
(1)用好情境图,再现生活情境
统编教材为每一个话题都配上了单幅或多帽情境图,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为口语交际创设了与实际生活相似的交际情境。有的展现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场景,有的表现了较为完整的口语交际过程,有的反映了口语交际过程中一瞬间的情景。因此,我们可以发挥情境图的作用,让学生人情入境习得交际技巧。
(2)角色体验,模拟生活化情境
口语交际来源于生活,口语交际教学也必须从课堂回归生活。例如,三年级下册“劝说”教学中,当学生已经掌握了文中提示的交际要求后,教师可创设两种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情境:其一,劝说妈妈不要总是看手机;其二,劝说同学少吃油炸食品。在第一个情境中,教师可以扮演妈妈这个成人角色,组织学生进行交际。在第二个隋境中,同学间相互转换角色,进行多轮体验。这样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到劝说带来的“效益”。
3.调动参与热情,促习惯养成
口语交际能否顺畅进行,受表达主体、接受主体和交际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教学中,教师要调控好环境因素,调动好主观因素,关注学生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养成,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交际的热情,促进习惯的养成。
第一,教师示范引路,让学生乐于学。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有与人沟通交往的需求,每个人都有被认可的愿望。当学生在交际训练中遇到障碍时,教师一方面要主动为学生做好示范,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掌握交际技巧;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学生之间的榜样引领作用,以身边人为例,互学互进。特别是对于班上那些“金口难开”的学生,教师要多些关心、耐心,多些关注、鼓励,多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甚至降低评价的标准,让他们在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中渐渐融入交际氛围。如此,让教和学形成双向互动式的交流,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最终达到交际的和谐境界。
第二,变换教学形式,让学生乐于说。三年级上册“名字里的故事”看起来是一个单方讲述的话题,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去组织交际:由学生“点将”,指名要求某同学讲自己名字里的故事或者自己知道的名字里的故事,被点名的同学以表示愿意讲或不愿意讲的方式予以应答。之后,讲故事的同学可以请“点将者”对所讲的故事发表意见,“点将者”也可以对“被点者”的讲述表示感谢。这样教学,课堂就可以让交际主体双向互动,口语交际也会因此而变得顺畅起来。
第三,适时鼓励评价,让学生乐于改。口语交际的评价绝不是脱离交际情境的空洞评价,一定是在具体的交际情况中进行,并遵循激励性原则,有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教师可以着眼学生的听说态度进行肯定评价,如大方自信、认真倾听、彬彬有礼、尊重他人等;也可以着眼学生的语言习惯进行鼓励评价,如抓住要点、列出提纲、表达流畅、说话完整等;还可以着眼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客观评价,如主动参与、团队合作、适时补充、积极回应等。
4.进行生活拓展,实现交际应用
口语交际也应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交际规则、交际技能等进行各种口语交际的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可以打破教室的局限,将口語交际从室内延伸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此外,还可利用课文中的资源,挖掘口语交际的话题,捕捉生活中的偶发事件,进行即兴口语交际,增强交际的灵动性。
四、衔接建议
在全面使用统编教材时,理当做好口语交际教学的衔接,我们建议淡化口语交际具体话题内容的衔接,重视口语交际教材编写思想、课标要求、课程理念的衔接,确保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缺失。
1.遵循两个补学原则
一是以“不增加学生负担”为原则。教师应在不增加课时量,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进行补学。相同的交际话题不补学,学生已具备的交际能力不补学。
二是多途径实施补学原则。缺学的话题不需要补学,缺学的交际能力和交际素养必须补学。补学不一定都要在课堂上进行,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校园生活中,通过明确要求、观察反馈等形式补学;结合阅读课、习作课、综合实践课、整本书阅读分享课等进行补学;在参观、访问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补学。
2.紧扣三点实施教学
第一,分析学情,寻找到起点。这是教学的前提。我们要根据话题的要求,纵向分析学生进行此交际话题之前,通过苏教版教材都经历了哪些类似的交际活动,效果如何,从倾听、表达和交流三个方面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交际能力,从而对学生的交际基础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找到教学的起点。
第二,比对教材,确定生长点。寻找到学生的生长点是教学的关键。比对话题时,教师不能把交际话题孤立起来看。一方面,教师要把两篇相似的口语交际教材进行详细比对,结合交际要求、情境图、交际提示三个方面的内容,比对中梳理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相似之处是学生可能已经掌握的交际策略和能力,但还需要通过课堂上对学情的进一步了解,作出最终判断;不同之处是学生未曾涉及的策略和能力,需要在交际活动中有所指向。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把交际话题放置在单元里,前后串联,了解这个交际话题和单元之间的联系和呼应。这样两个来回的比对和关照,教师就能立体地看到交际话题的意义,确定学生的生长点,确定切实可行的交际目标。
第三,多策并举,着眼提升点。着眼提升点才是教学的意义所在。统编教材的口语交际,更加注重交际能力的提升,而提升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真实情境的创设。我们要用好教材中的情境图,创造性地开发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交际“实战”。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双向或多向互动是口语交际区别于听话、说话的最典型特征。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多轮互动交流,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等,让学生在多方向交际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
适时评价伴随也是良策。在学生口语交际的情境中,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适时进行评价,巧妙渗透相似话题中的新策略、新要求、新习惯,促进学生强化认识,形成习惯,有所提升。
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提升学生交际素养,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材衔接之际,我们要深入研读教材,比对教材,明确交际的目标体系,创设交际的生活情境,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练在其中,能达到“愿意说、大方说、条理说、智慧说”的交际境界。这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对孩子交际素养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