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 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鉴别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019-11-28卢向彬肖大伟
卢向彬,肖大伟
(1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山东 淄博 255026)
(2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南院 山东 烟台 264001)
近年来在广泛普及交通工具与大型机械的使用下,再加上剧烈增加的高层建筑居住人口,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数量逐渐增加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1]。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并且发展迅速,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且临床上治疗难度极大,由此造成的医患纠纷越来越多,为对患者及时进行治疗,需要进行准确的早期诊断。在医学影像学不断发展与进步下,目前,已经在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中广泛的应用了CT 和MRI[2],为进一步验证这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本次选取我科室90 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MRI 和CT 诊断,观察其效果,并做如下现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科室(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接收的颅脑疾病患者(n=90)展开研究,其中:男(n=47),女(n=43);年龄范围23 ~75(平均:52.57±2.23)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1 例,高处坠落27 例,重物打击伤24 例,其他8 例;受伤程度:轻度37 例,中度38 例,重度15 例;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颅脑创伤史,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抽搐、恶心、呕吐等症状,受伤至就诊时间<6h;该研究已上报我院伦理会,并获得许可。
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善的患者;②知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均签署有关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哺乳期、妊娠期妇女;②存在糖尿病、高血压及血液内疾病患者;③存在其他重要组织、器官病变的患者。
1.2 方法
进行MRI 扫查:使用西门子超导型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检查,首先对患者头部进行检查,实施常规扫描横断面,随后按照患者个体检查的需要去选择扫描处理冠状、矢状面。在扫描过程中均采用自旋回波序列,一般使用T1 加权成像、T2 加权成像的方法。控制扫描层的厚度在8.0mm 范围以内,保证所有患者的扫描层数均处在10 <30 层范围之间——结果纳入观察组。
进行CT 扫查:为菲利普斯16 排螺旋CT 扫描仪,扫描患者的头部横断面,加强对肿瘤、血管畸形扫描力度,对于外伤、脑梗塞等疾病仅能使用X—CT 平扫——结果纳入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准确率,包括:额叶损伤、颞叶损伤、顶枕叶损伤、额颞叶损伤。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2.0,诊断准确率以(%)表示、并进行χ2检验;两组有效资料,以P<0.05 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的准确数为72(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9(65.56%)(P<0.05),见表。
表 两组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准确率情况[n(%)]
3 讨论
颅脑疾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根据过去研究经验了解,颅脑疾病患者在临床上最为突出的症状主要为颅内压增高、呕吐、头痛、发热等。为有效的针对其具体病症开展治疗,先应该进行准确、快速的疾病诊断。
目前得到最为广泛应用的是CT 检查,其优势为:可快速扫描病症,使用简单,价位低等,但是在进行颅脑检查时,其局限性主要在于邻近脑组织会受到正常颅骨的骨性结构的影响使形成伪影,特别是在前颅颅底凹凸不平的解剖结构中,更加容易产生容积效应而对确诊产生影响[3]。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脑疾病中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根据各类脑部疾病的影像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其作为确诊依据。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显示出来的解剖结构较为逼真,对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能够清晰的展示[4]。其中对软组织影像的对比分辨力比CT 检查更高,而且还能够对颅底骨骼所产生的伪影有效避免,能够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病灶变化以及与毗邻组织的关系。MRI 能够显著提高对颅脑部位的微小病灶诊断率,尤其是在针对非出血性病变的诊断中优势更为显著[5]。但是MRI 相对于CT 检查的费用比较昂贵,这是MRI 检查无法大力推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文中的数据可知,观察组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的准确率为90.00%(72/90)明显高于对照组65.56%(59/90)(P<0.05)。
由上所述,CT 与MRI 对急性颅脑疾病的诊断均有较好的效果,而MRI 诊断情况更好,值得临床上的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