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幼儿“伪分享”行为及其教育策略

2019-11-28叶巧玲

儿童大世界 2019年2期
关键词:积木小明小朋友

叶巧玲

(浙江省松阳县第二实验幼儿园,浙江 松阳 323400)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格,学会分享成为了当下幼儿园主要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此非常重视,提出,分享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也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分享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意义深远。目前,我国家长对孩子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溺爱心理,导致幼儿对家人、伙伴缺乏必要的尊重、帮助和关心,有些幼儿稍不满意,动辄哭闹不止,甚至动手打人,这对幼儿将来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应从分享入手,这无可厚非,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出现了过犹不及的现象,许多幼儿的分享目的并不单纯,有为了获得奖励的分享,有因为害怕的分享……这导致其违背了分享的初衷。分享实际上有三个特征,即分享前是自愿的行为,分享中是与他人的共享,分享后能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只有符合这三个特征,才是真正的分享。笔者对幼儿的伪分享行为进行了探究,发现其共包括以下几种。

一、“伪分享”行为

(一)物质奖励

部分幼儿教师为了使幼儿尽快学会分享,采用了物质奖励的方式,反而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如幼儿教师x某,在为幼儿们分发小火车玩具时,发现少了一个小火车,便问道:“小朋友们,我们少了一个小火车,有谁愿意和他人一起玩?”这个问题抛出后,没有一个小朋友出声。看到这种状况,教师说道:“愿意分享的小朋友,会得到一朵大红花。”这时,小朋友们纷纷举手,愿意将小火车分享出来。

从此案例可以发现,小朋友的分享不是自愿的,在他们眼里,分享就意味着自己玩小火车的时间缩短,正是有了小红花的奖励他们才愿意分享。虽然他们分享后也是快乐的,但快乐的源泉不是分享本身,而是来源于物质奖励。这样的分享使得幼儿并不清楚为何要分享。

(二)内部恐惧

小明5岁了,非常喜欢玩积木。有一天,他拿着一套积木去找好朋友小亮玩。小亮看到后,非常想玩积木,但是小明一直霸占着,不让小亮碰。小明的爸爸看到了,便大声训斥道:“把积木放下,告诉你要学会分享,就是学不会,如果不放手,就别回家了。”小明哆嗦了一下,大声哭闹起来,并把手里的积木放下了。

小明的放手,并不是自愿的,而是害怕爸爸的惩罚和责骂。他无奈地妥协,并不符合分享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小明既不是自愿的,也没有享受到分享的愉悦,因此,这种分享是一种“伪分享”。在这一案例中,也暴露出来家长在教育孩子分享时,存在的问题即缺乏耐心,通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认为严厉的措辞便可起到效果,便不会循循善诱,告诉孩子分享的意义,导致幼儿的分享成为了伪分享。

(三)等同交换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天地。虽然这个天地在大人眼中丝毫不起眼,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他们的整个世界。在孩子的天地中,有些孩子喜爱分享,对其分享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分享一则是为了获得伙伴的友谊和认可,二则是为了换取伙伴同等的玩具或食物。他们认为这就是在分享。对于他们来说,分享意味着交换,自己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

(四)牺牲、贡献

有的家长为了使孩子学会分享,便让他们将自己的玩具分享出来,自己再给孩子买。他们认为这种方式便可以让孩子不再独占玩具,从而学会与他人分享,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法,会导致孩子对物品的不珍惜,养成浪费的习惯,反而得不偿失。对于自己的孩子在和年龄较小的小朋友玩耍时,家长也会让孩子将玩具让给年龄较小的一方,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将分享错误地解读为牺牲、共享和忍让,造成其不平衡的心理,这无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五)言行不一的分享

中国的老一辈人如孩子的爷爷奶奶、姑姑等,在教孩子分享时,往往存在着言行不一的问题。所谓言行不一,是指孩子将食物、玩具等分享给家人时,家人往往只是做做样子,并不是真吃,并且夸奖孩子懂事、可爱,导致孩子认为真正的分享就是如此,这就导致孩子在分享时,如果大人真的吃了孩子递过来分享的食物,往往会惹得孩子哭闹不止。孩子分享的言行不一,是源于教育者未起到榜样作用,过于宠溺的行为,导致孩子认为分享只需要动动嘴巴,不需要实际行动。

以上种种“分享”统称为“伪分享”行为,这些行为与分享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幼儿时,应避免伪分享,让幼儿们在真分享的氛围中,感受真分享,享受真分享。

二、针对“伪分享”行为的教育方法

针对幼儿的“伪分享”行为,教师应对症下药,以起到药到病除,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发展其分享能力的目标。

(一)以幼儿为本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教导幼儿分享时,都应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生理需求,细心观察他们,读懂他们的语言,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将分享这一理念融入幼儿的心间。

(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幼儿具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他们往往是先学会利己,才学会利人;先学会独占,后学会分享的,所以家长和教师切不可揠苗助长,而是要尊重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培养其分享意识和行为。学龄前的幼儿一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识,但对于分享概念、内涵和意义却知之不多。基于此,就需要相关人士充分了解孩子的独占心理,在尊重孩子物权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分享,了解分享的真谛。这就要求教育者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拒绝片面分享和说教,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将分享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从而丰富其分享的积极体验。

(三)激发幼儿分享的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幼儿分享行为的动力源泉,只有激发幼儿分享的内在动机,才能使他们化意识为行动,提高其行动转化率。在激发幼儿分享的内在动机时,教师可为幼儿们创造分享的情境和机会,通过为其提供实践的平台,加强幼儿对分享的感受,促进其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

在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时,相关的交教育工作者不应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采取实际的行动,通过角色扮演、戏剧表演、情境创设等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分享意愿,培养其分享行为和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不要再使用物质奖励的方式,而是采用微笑、拥抱的方式来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

(四)倡导家园合作

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应各自为战,而是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通过两者在教育目标、方法等的协调、沟通,来提高分享教育有效性。幼儿园方面,教师可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沟通方式除了面对面的家访和家长会,还可以采用qq、微信等现代的沟通工具,来提高沟通的时效性,为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园在实施分享教育的具体情况奠定扎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应积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分享教育活动,并通过家长论坛等方式,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幼儿的分享能力培养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积木小明小朋友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小明照相
星钻积木
小明系列漫画
——小明篇——请假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上课问答
找茬儿
有趣的积木
玩积木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