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究
2019-11-28阳城县中医院
阳城县中医院
一、医疗机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医疗机构的医疗业务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在构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时,应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业务情况设计指标体系,以保证评价指标覆盖到医疗机构的各个预算执行部门。如,以大型综合性医院为例,医院可根据职能科室的不同,将预算绩效评价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成本费用中心的评价。成本费用中心主要包括行政辅助职能科室,其评价指标以业务指标为主、财务指标为辅,通过评价结果反映成本费用中心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成果;二是收入中心的评价。收入中心主要包括医疗医技科室,其评价指标以财务指标和业务指标并重,通过评价结果反映收入中心对医疗业务预计目标的完成情况;三是投资中心的评价。投资中心主要是指医院层面,其评价指标以财务指为主、业务指标为辅,通过评价结果反映医院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益。
(二)确定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1.全局性原则。医疗机构在对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全局性,指标既要顾及内部,还要涉及外部。可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从而确保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2.特殊性原则。医疗机构的专项资金来源和性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由此使得资金产生的效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房屋修缮、维修改造、资产购置是这部分资金的主要用途,由此产生的效益体现在医疗环境和硬件设施的改善等方面。故此,在设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充分考虑资金的用途,从而使不同性质的资金具有可比性,并以不同的指标进行估量。
3.战略性原则。对于医疗机构而言,预算是编制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对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设计时,需要对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如医疗机构当前所处的环境、时期等等,这样才能确保评价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也才能对医疗机构的长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战略性原则是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时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
(三)建立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医疗机构要明确预算绩效考核的侧重点,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设计综合性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医疗机构可引入平衡计分卡法和关键绩效指标设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指标划分为财务维度、患者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以及组织学习与成长维度,采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使绩效评价结果能够如实反映医疗机构的预算执行情况。以大型综合性医院为例,对医院层面和医疗医技科室层面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分析:
1.医院层面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①财务维度。评价指标包括资本报酬率、资产负债率、总收入预算完成程度、医疗收入增长速度、医疗收入占总收入比例、成本费用控制完成程度、医疗收入预算完成程度、成本费用控制完成程度、收支结余率、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收益率、流动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等;②患者维度。评价指标包括服务满意度、社会影响度等指标;③内部业务流程维度。评价指标包括药品周转率、预算差异复核、预算准确率、预算反馈及时性等;④组织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价指标包括医务人员平均培训费用、医务人员满意程度、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等。
2.医疗医技科室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①财务维度。评价指标包括医疗收支结余、收入预算完成度、收入增长率、设备增长率、材料支出占比、人员固定成本占比、业务收入预算完成程度等指标;②患者维度。评价指标包括服务满意度等指标;③内部业务流程维度。评价指标包括门急诊人次、手术人次、护理床日数、住院床日数、病床周转率等指标;④组织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价指标包括医务人员平均培训费用、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等指标。
二、医院机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确定预算绩效评价周期
医疗机构可实施月度、季度、年度预算绩效考核,在月度考核预算绩效评价中,要以易获取的取财务指标评价为主,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提高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对预算管理实施的重视程度;在季度度预算绩效评价中,要以财务指标评价为主,及时通报预算评价结果,督促各职能部门和科室严格执行预算;在年度预算绩效评价中,要以财务指标评价和非财务指标评价为主,全面反映医疗机构对预算的完成情况,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预算绩效管理是预算与绩效两项管理内容的有机结合,通过将绩效管理嵌入到预算管理当中,从而到达转变此项工作性质的目的,即从投入产出变为结果导向。为实现这一目标,医疗机构应当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进行健全。在对预算进行编制前,可先设定好绩效目标,并在预算执行阶段,进行绩效监督检查,当预算执行完毕后,对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首先,医疗机构正式进行预算立项前,应当以项目生命周期作为立足点,对投入产出、经济以及社会效益进行全面分析,按照预算年度,依据事项的重要程度进行合理安排。其次,填列预算指标,将经过审批的预算绩效列入到预算当中,同时,应通过反复论证对预算额度进行确定。再次,当预算执行后,可将实际完成的指标与绩效目标进行对比,据此对预算的执行率及执行效果进行考核评价。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可以使各科室的利益与医疗机构的利益形成协调统一,并且能够使管理层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到一起,由此可促进医疗机构持续、稳定发展。
(三)强化预算绩效评价机制的执行力度
医疗机构在构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时,应当对评价机制的执行力度予以强化,具体措施如下:其一,建立跟踪机制。为提高预算绩效的执行效果,应对预算绩效进行严格监管,采用事中控制的方法,对整个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增强预算绩效管理效率。其二,细化工作流程。医疗机构应当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流程加以细化,进一步明确责权范围,严格依据相关制度的规定,执行预算绩效评价,确保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有序进行。其三,建立协调机制。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逐步健全协调机制,使各部门、各科室之间能够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中保持紧密的沟通与联系。对此,财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使各部门参与到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调整当前的运营状况,为预算绩效评价的执行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医疗机构可以搭建一个信息平台,借此来实现预算绩效评价信息共享,从而使各部门制定的预算绩效目标更加明确,这样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不断增强医疗机构预算执行力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机构运行效率。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中,医疗机构要遵循全局性、特殊性和战略性的原则选择评价指标,基于平衡计分卡法和关键绩效指标构建起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从而准确反映医疗机构的预算执行效率,提高医疗机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