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由大到强?
2019-11-28徐华旭
文=徐华旭
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组建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有利于推进钢铁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或许,实现双赢才是重组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宝钢每一次的重组都是成功的,期待着马钢的新定位。
4月16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在改革过程当中,通过重组、整合,有力地推动了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重组的方式主要有战略性重组、产业链上下游重组整合、专业化整合三种方式。
在“推动战略性重组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方面,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指出,宝钢和武钢都是钢铁企业,重组以后,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超1500万吨,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二,高端碳钢产品产量超过3000万吨,具备了和韩国浦项、日本新日铁住金竞争的实力。
2018年,中国宝武营业总收入4386.2亿元,利润总额338.37亿元,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162位。
这是国资委对宝武重组后的由变大到变强的最佳诠释。
2005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减少钢铁生产企业数量;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跨地区联合重组。
于是,在“十一五”期间,宝钢先后实施了对新疆八钢、宁波钢铁、广东地区钢铁业务、福建德盛不锈钢业务的兼并重组。
并且,在更大手笔的宝钢、武钢重组后,又与重庆市国资委旗下的基金合作,运用重庆长寿钢铁平台重组重庆钢铁业;当下又对马钢进行了重组。
然而,宝钢所实施的兼并重组,并非单纯的“求大”,而是“做强”的体现。4年来,宝钢在规模上得以翻番达到当下的9000万吨左右。而仅仅在4年前,根据世界钢铁协会(WSA)于发布的《世界钢铁统计数据 2016》,宝钢以2015年年产粗钢3493.8万吨位列全球十大钢企第5名,武钢以粗钢产量2577.6万吨位列中国十大钢企第6位。除了产量的猛增,在战略上,中国宝武在国内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北边疆“两角一边”的战略布局,即做大的同时更是在布局。如何布局?
先从八钢说起。原本,八钢是新疆唯一一家大型钢铁企业,但年产量占全国粗钢总量的比例尚不足百分之一,产品结构也比较单一,3种主导产品螺纹钢、高速线材、普通线材的销售收入占主营收入的70%。资金、技术、管理均存在问题。重组以后的八钢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位——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这也是宝钢西部战略的重要布局。
并且,宝钢成功增资重组八钢后,加紧建设了一批高起点、高水平、节能环保的大型工程项目,2007—2010年,八钢共完成技改投资项目800多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金额高达145.2亿元。
再比如宁波钢铁。2009年3月,在金融危机肆虐的困难时期,宝钢成功入主宁波钢铁。在宝钢入主前的2009年1、2月份,宁钢亏损达4亿多元,高额的外债使宁钢承受着较重的付息负担和经济压力。而且,宁钢从筹建到投产历经磨难,技术、装备、员工技能等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
重组后的第二年,2010年上半年,宁钢半年的盈利水平已经超过了2009年全年。这同样得益于宝钢在重组宁钢后赋予其的定位——“低成本、高效率”。通过宁波钢铁,宝钢开拓了中低端产品的价值链条,一直以来,宝钢是以高端精品立足于市场,如今又加入了中低端精品的行列,可谓布局增加了产品系列,高、中、低端通吃。
无疑,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组建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有利于推进钢铁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或许,实现双赢才是重组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宝钢每一次的重组都是成功的,业界就更加期待着马钢的新定位,当然,这也是中国宝武愿景的具体体现。
打开中国宝武集团的官网,赫然印入眼帘的是这样一段话:中国宝武以“成为全球钢铁业引领者”为愿景,以“共建高质量钢铁生态圈”为使命,以“诚信、创新、协同、共享”为价值观,致力于通过改革和发展,构建在钢铁生产、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服务转型、效益优异等五方面的引领优势,打造以绿色精品智慧的钢铁制造业为基础,新材料产业、贸易物流业、工业服务业、城市服务业、产业金融业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一基五元”产业板块形成若干个千亿级营收、百亿级利润的支柱产业和一批百亿级营收、十亿级利润的优秀企业,2025年钢铁板块实现“亿吨宝武”,2035年集团公司实现“万亿营收”。
或许,中国宝武的这句话需要更改了,因为“亿吨宝武”已然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