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如何破除不正当竞争“肠梗阻”
2019-11-28彭兴第
文=彭兴第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法律法规,规范国有企业合规经营,限制不正当竞争,但在建筑行业依然存在不正当竞争,破坏了行业健康发展秩序。
在规范国有企业合规经营、限制不正当竞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均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办法。但在制度执行中还存在“肠梗阻”,建筑行业的不正当竞争现象破坏了行业健康发展秩序,隐藏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重大风险。
建筑行业不正当竞争现状
建筑行业不正当竞争主要体现在招投标阶段,主要表现为:
一是招投标流于形式。如某重大案件暴露出来的“招投标制度执行不力,项目审批自由裁量权过大”问题,暗箱操作,量身定做,搞虚假竞标、“围标”、“串标”,通过所谓的程序合法,掩盖其实质非法,使得原本为了防范风险而建立的招投标制度,反而成为掩盖其腐败行为的遮羞布,让招投标沦为“少数人的游戏”。如:江西省南昌大学图书馆、建工楼等工程建设的串标行为;襄阳市第一期乡镇污水收集处理工程的围标行为。甚至存在一些专门操纵招投标的“中介”“掮客”等人员或机构,或直接从中攫取高额回扣,或通过特定关系人以联合体形式进行“合作”获利。
二是低价中标大行其道。投标单位千方百计搞标底,标底编制单位通过泄露标底谋取私利,采取低价竞标抢夺市场份额。中标后,或通过变更索赔增加最终结算,或采取偷工减料手段谋求效益。同时,资质业绩较差的单位“借牌”投标情况普遍,存在“一流队伍中标,二流队伍进场,三流队伍施工”现象。如,2017年2月,山东某航道PPP项目发布预中标结果公示,预中标的社会资本方中标金额报价中,“资本金投资回报率”“项目公司年融资利率”两项预中标报价都是“0”,是罕见的低价中标现象。
三是设置特殊门槛。水利、铁路等行业开放度低,相关资质审批难度大,造成其他建筑企业很难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同时,地方政府招标时要求建筑企业把税收留在当地,造成建筑企业不得不在当地注册分子公司,否则将失去正当竞争机会,过去几年全国很多市政工程要求在地市一级设立分公司,强调地方业绩,强调本区域信誉评价,设定特殊资质,以及过度设置附加条件,夸大小众专业影响。
四是政策限制。现行政策限制前期承揽工程咨询、初步设计业务的勘察设计企业进一步承揽后续EPC项目,造成最先介入且最为了解项目的设计企业失去竞争机会,不仅有失公平,而且不利于延续前期工作成果转化,甚至造成建设单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
五是海外市场内部竞争外部化。企业间竞争已由传统现汇项目延伸到境外投资和并购项目中,“内仗外打”问题引起的国际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或占有某一区域市场,变相压价、低价中标;对本企业进行不实宣传和推介,对竞争对手进行贬低或诽谤;少数企业利用设置进入障碍、提高业绩要求等手段打压竞争对手,垄断市场。
由此导致的不正当竞争危害主要有:
一是滋生腐败问题。工程招投标产生了一系列钱权交易,围猎“业主”,通过拉拢建设单位有决定权、审批权人员获取工程项目。
二是破坏行业生态。不正当竞争导致建筑行业“劣币驱逐良币”,挤压了正当经营、合法谋利企业的发展空间,或迫使依法合规经营的企业降低标准,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生态。
三是破坏企业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潜规则”大行其道必然需要企业在经营理念、财务管理、监管体系上为其留下后门和缺口,严重影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时导致“四风”问题痼疾难除,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现象频发,不正当竞争成为企业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的重要污染源。
四是威胁工程安全质量。不正当竞争势必需要发生成本,或者恶意低价中标,到了项目实施阶段,成本势必“转嫁”,致使安全风险高企。
五是国家利益、中资企业形象受损。海外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妨碍中国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与资源共享,导致中资企业整体形象受损。
建筑行业不正当竞争原因
究其缘由,主要从外部和内部方面来分析。外部环境方面:
一是法治不健全,立法滞后。建筑行业国家母法只有1998年颁布实施的《建筑法》,后虽数次修订,但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建筑市场规范需要。后续出台的多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尽管在操作层面解决了很多问题,但由于涉及部门较多,各自为政,企业往往无所适从。
二是监督体制不完善。根据现行监督体制,各级发改委负责指导和协调本区域招投标工作,各级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督。但实践中,各部门监督权限不明确,多头监督、监督流于形式情况比较普遍。
三是执法力度弱,违法成本低。现行法律对建筑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覆盖面较小、处罚相对较轻,违法成本远低于违法所得。
四是招投标中的“利益驱使”。部分招标人或个别负责人为了获利,不惜泄露标底或为投标人设置专项招标条件;评标专家法律意识不足,个别专家受利益驱使,左右评标结果。
五是政府严控债务及节省投资。由于政府控制负债,社会投资项目减少,以垫资、低付款比例的现汇工程较多。同时,为减少支出,一般将价格评分比重设置在30%-60%,且大多以最低报价为评标基准价,对建安费下浮、回报率下浮等报价项不设置底线报价,没有参考企业的业绩、实际履约能力。
六是地方保护思想突出。为增加地方GDP和税收,要求企业在地方设分公司,排斥外地注册企业。
七是一些行业竞争不充分。行业主管部门对于资质审批的业绩要求过高,限制了行业开放程度,加上项目招标时资质要求高配,造成低资质企业无法积累足够业绩。
企业内部方面:
一是企业为了保证业绩增长、巩固行业份额,不得不跟随市场变化,适应外部环境。
二是企业新进入一个专业领域时,由于不具备业绩、技术、经验等优势,低价甚至低于成本报价成为常见的竞争手段。
三是个别领导干部“用硬实力破除潜规则”的责任担当不够。过多强调市场主体的特殊性和经济性,对“围猎”手段的隐蔽性认识不足,不能坚决抵制和破除行业“潜规则”。
四是业务同质化发展。特别是随着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市场变得相对狭小,企业之间业务同质化日趋严重,忽视了国家利益。
解决不正当竞争的意见建议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方面:
一是加快立法进程,加强执法力度,加大违法成本,为企业合法经营提供法治保障。
二是完善招投标运行机制。加强投标人资格审查,把商业信誉、履约能力、文明施工、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率、农民工欠薪等作为主要审查条件,把好入口关;全面推行电子化招标;进一步优化评标办法。
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大对泄露标底的监督和惩罚力度,杜绝领导干部非法干预招投标;建立低价抢标围标黑名单,加大信用监管和处罚力度,坚决打击“先低价中标,后停工要价”现象。
四是构建国家及地方造价管理体系。招标人应根据部委及各省市颁布的概预算定额设置拦标价及评分细则,牢固树立能力优先、业绩优先的招投标管理制度,通过合理低价来选择优秀承包商。
五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机制。建议各部委发布全国统一行业标准,建立数据联通的市场信用体系,避免重复备案,交叉备案,大力推行市场化,减少政府干预。建议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放宽资质门槛,鼓励充分竞争,例如港航与水利、公路与市政等属于相近专业,建议放宽增项资质申请条件。建议取消禁止前期单位参与后期EPC项目的有关规定,推动勘察设计企业做好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策划与服务。建议加大行业评标监督与规范指引,严厉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
六是“扶优扶强”,在符合市场需求和国际惯例的基础上,支持优秀企业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国际高端资源整合、绿色环保新兴产业、产融结合方式等进行创新。
企业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方面:
一是转变思维方式,提升差异化竞争力。企业要认识到恶性竞争的不可持续性,积极转变思维方式,走差异化竞争路线,建立一体化解决方案,用更广泛的合作来代替恶性竞争,构建利益关联和生态联盟,实现从企业到行业的良性发展。
二是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坚守公平、正当竞争,落实责任与追责,加大对违规经营行为的惩处力度。
三是重视高质量发展,从规模增长向效益增量转变,加大效益考核激励力度,弱化规模类增长性指标要求,为所属企业坚守正当竞争底线创造内部良好基础。
四是深入扩大开放,通过“走出去”提升素质。只有在参与全球竞争合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引领行业趋势,真正站在时代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