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2019-11-28
李洪德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好历史能让学生受益终身。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不喜欢历史,原因就在于传统教学形式单一,课堂十分枯燥,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难以获得突破性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打破传统,创新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自主预习,奠定基础
预习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环节,旨在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和疑惑,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预习对历史教学有很重要的影响。意识到这一点,就要加强重视,积极引导,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一来,不仅能让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还能提高学生自觉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好解决问题的准备。长此以往,即使不布置任务,学生也能自主预习,为其他学科学习奠定基础。具体实施时,可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明确课文重点和疑问处,并标注出来。之后,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在文本的基础上拓展认知,加深对背景的了解,做好认知准备。最后,可针对疑点、难点进行点拨,让学生在上课前自主探究,有所思考,之后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样一来,就能充分调动学生,让其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加深对内容的了解,提高新课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对于预习情况好的学生要给予充分肯定,以激励其不断探索,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情境助力,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历史学习离不开兴趣的驱动,学生只有主动融入教学过程,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结合实际,借助史料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预期效果。
基于以上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喜欢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提高其课堂参与度。据调查,更多的学生青睐音像材料,可见,直观、有冲击力的画面更能吸引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一些历史图片、故事、歌曲以及视频等。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进行探究、思考;另一方面借助直观的画面引发认知,深化认知。例如,教学《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就可运用《大国崛起》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片断导入新课,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开阔其眼界,为学生探索新知打开大门。其间,还可引入瓦特与蒸汽机的故事,作为背景材料,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这样一来,通过合理地运用史料创设情境,就能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看法,让学生主动融入教学过程,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史料的选择,充分发挥其作用,让教学焕发生机。
三、小组合作,提升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被广泛运用。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在于大部分教师对其存在认知误区,觉得其“放之四海而皆准”,以此忽略调控,让学生过度自由,以至于讨论交流都不够深入,让合作学习徒有其表。
在新课改背景下,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与优质的内容载体,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避免“伪合作”,以此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关于内容的选择,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第一,关注教学重难点。以《罗斯福新政》的教学为例。有关新政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是重点,教师可结合学情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具体实施时,可将班级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命名为“金融监督团”“复兴工业团”“振兴工业团”“社会保障团”以及“环境保护团”,让其分工合作,深入文本,搜集相应资料,围绕“抑制经济危机的政策及效果”谈谈自身看法。第二,立足文本,延伸拓展。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很多问题值得深思,需要学生借助文本站在时代理性的立场进行思考、审视,以此发散思维,促进碰撞,最终进行个性化的创新解读,以此深化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总之,优化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将其落实到历史教学中,不仅能打破传统,创新引导,还能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