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体育名人漫谈

2019-11-27陆水萍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27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

陆水萍

摘  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底蕴沉厚,其中体育竞技即是其重要的支流体系之一,不仅流派众多、而且宗师辈出。以东汉曹魏时期的吴普、盛唐时期的唐玄宗和李白以及明清之际的陈元赟等具备代表性的中国古代体育名人作为漫谈榜样以及品评对象,不仅可以系统了解古代体育名人的趣闻轶事,而且也能够合理吸收古典养生健体的理念主张,从而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渐进普及与有效开展,并达到融会贯通、一举多得的良性预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  体育名人  品评探析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c)-0184-03

Abstract: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among which sports competition is one of its important tributaries. There are not only many schools, but also many masters. Wu Pu in Cao Wei perio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ang dynasty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Li Bai as well a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Chen Yuanyun representative sports celebrities in ancient China as an example to ramble and evaluation object, not only can the system of amusing anecdotes about ancient sports, but also can reasonable to absorb the idea that the classical health fitness, thus promotes the gradual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and effective, and to achieve master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fully staffed positive expectations.

Key Words: Ancient China; Sports celebrities; Evaluation analysis

中国古代体育竞技的类别内容浩繁杂多、细致琐碎,其所对应的流派体系也各具特色、互有优劣,并阶段性地传播、存留于社会阶层的各个群体之中。而统观中国古代体育竞技的发展历史,真正具备群体性、强身性且流传演变、更新不废的体育竞技活动则主要是養生健体类、球类以及搏击类,其中导引术、行气术、蹴鞠、马球、击剑、武术则是其中的代表类别。这些代表性的体育竞技活动也催生了诸多为后世之人膜拜推崇的“以技强身、养心”的名家大师,诸如东汉曹魏之际勤习“五禽戏”而“耄耋之龄仍齿全发乌、骨骼强韧”的导引术大家吴普、盛唐之际酷爱马球活动且以文治武功彪炳于世的玄宗李隆基、才华卓绝而剑法超群的“诗仙”李白以及被誉为“柔道鼻祖”的明清之际的搏击宗师陈元赟等。而正是由于痴迷于强身健体、钟情于以心养性,于是也诞生了许多与这些历史名人有关的趣味鲜明的奇闻故事。通过漫谈品评这些奇闻故事,我们不难窥见其自然洒脱的个性特征以及强身养性的理念主张。

1  五禽健体吴普翁

1.1 五禽戏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基础

东汉末期,道教兴起,其主张“以气健体,多行多跃,以求吐故纳新,四体活络”。当时一些卓有盛名的医学家,譬如张仲景、华佗等都认可并接纳了这一理念,且在日常的生活起居以及诊病救治之中进行了贯彻,尤其是华佗,不仅身体力行,坚持各种手臂伸展、腿部折合以及腰部扭动等的肢体锻炼,而且将其在锻炼之中的心得体会、经验窍门等记录整理、汇集成文,最终形成了极具健体效用的指导书册。这就是中国古代养生健体的滥觞、导引术以及行气术的经典《五禽戏》。而作为华佗弟子之一的吴普则坚持勤习“五禽戏”,持续锻炼身体,强健骨骼,从而使其得以活到90多岁,仍然“齿全发乌、耳聪目明”,不得不赖“五禽导引术”的辅助效用。

1.2 吴普对于五禽戏的演练吸纳

吴普,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至曹魏时代广陵人(广陵即现在的江苏省淮阳市),以擅长演练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肢体活动的“五禽戏”得享90高龄而著名,时人称之为“长寿翁”[1]。江南地区气候宜人、有利养身,少年乃至青壮年时代的吴普自然也是“骨实体健”,而在拜入当世名医华佗的门下之后,他通过勤加练习师傅所创的“五禽戏”而愈发体魄康健、轻巧灵动。“五禽戏”是通过模拟虎的跳跃、鹿的蹦蹿、熊的扑卧、猿的攀爬以及鸟的展翅让人体四肢充分舒展运动起来而实现协调、锻炼肢体的[2]。可以想见,每日清晨,雄鸡高唱,一名身材颀长的男子便如猛虎一般纵横跳跃而出,接着像白鹿一样灵巧地蹦蹿,然后又如黑熊似的扑倒卧下,忽然又敏捷跃起、高低攀援,犹如机警的猿猴,而后他像鹏鸟一般舒展双臂、腾空而起,最后轻盈落地、吐气立正,从而完成了一次身体四肢的全面晨练。正是得益于坚持如一的演练,吴普的身体素质也更为强硬,虽年齿见长而疾病鲜有,神采奕奕犹如弱冠少年,于是民间百姓纷纷效仿吴普练习“五禽戏”,以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所以吴普对于“五禽戏”乃至导引术的民间推广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宣传引导的特殊作用。

1.3 吴普在五禽健体之外的贡献

除了继承并发扬了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导引术之外,吴普积极地为百姓看病治疗、救死扶伤,可谓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此外他在著书立说上也卓有建树,他著有《吴普本草》,系统阐述了诸多药物的产地、药性、采摘、加工以及服用事项等,具备一定的医用参考价值,可惜年代久远,已经失传无存。

2  马球纵横唐明皇

2.1 马球的起源以及在唐代的开展现状

盛唐之世,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游艺众多,尤其是伴随着大批西域、中亚等外来使节、侨民的东迁定居,中外民族的文化交流开始迅速融合。一些带有浓郁的异国风情的球类运动也开始在上流阶层悄然兴起,并紧接着在民间流传开来,其中源于波斯(即今伊朗)的马球(史书又称其为“波罗球”)即是深受当时皇亲贵胄乃至市井平民喜爱的球类体育竞技运动。马球是外来竞技,需要骑在马上,手持长柄的球杆进行击打木球进入对方球门。而盛唐之际,骑马已然成一时的时尚风气,所以马球运动便马上在长安乃至各大都会广泛开展起来。《旧唐书》曾有“公卿布衣,无不跃马球之为荣乐”的记载,而文治武功的明皇玄宗则是马球运动的忠实爱好者与关键推广者。

2.2 唐玄宗对于马球的喜爱推崇

唐玄宗李隆基,后世又称其为“唐明皇”,是一位在政治上很有作为而又多才多艺的开明皇帝,其开创的繁盛辉煌的“开元盛世”令后世赞誉向往[3]。而在理毕朝政的闲暇之余,玄宗也热衷于参加一些歌舞类、击球类的带有娱乐性质的体育活动,以求调理心境、强身健体。而打马球则是他的最爱。《新唐书》记载云“上尤爱击球,政毕而呼之戏,臣众皆应如云,纷至练场易装,须臾尽持杆跃马而待上命……上一马当先,驰骋纵横,夺、击、递而球飞如意,频中敌之门,上乃大悦,以锦袖袍、华鞍、金杆、乌靴诸物分赏之,遑论胜负者,臣众无不欣然拜受”。从这段记载可以想见,在处理完繁琐的朝政之后,玄宗皇帝心情舒畅地说“朕要打马球”,下面的臣子马上争先恐后地“报名”呼应,并迅速地来到马球场换上球装、拿上球杆、跨上马匹,然后聚集在一起等待玄宗皇帝的一声令下。而比赛开始之后,玄宗皇帝勇猛之极,拍马抢球,敏捷地进行各种击球、传球、过人等高难度动作,不断捕捉敌方的防守空隙,瞅准飞球,扬起球杆,一球接一球地打入敌方球门,从而龙颜大悦,并将制作精良的袖袍、马鞍、黑靴以及镶嵌有铜(古人以铜为金)的球杆等奖品分赏给输赢两方,最后一团和气、其乐融融。

2.3 唐玄宗力促马球发展以及马球的后世流传

爱屋及乌,由于酷爱马球运动,玄宗皇帝专门颁布诏书,要求在军中实行马球演练,并作为日常练兵的内容之一必须施行,这一举措也进一步提高了马球的普及程度,使得这一群体性的体育竞技活动得以长期留存。而唐以后,五代、宋、元以及明诸朝的上流阶层都保留着打马球这一运动,到了清代才逐渐衰落无闻。

3  名剑飘逸李太白

3.1 剑舞的起源以及演变

剑器是中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其诞生之初的作用与刀枪戟相同,是为了防护自身以及攻击敌方。而到了两汉之际,剑器的作用发生了扭转,开始作为一种身份与地位的配件象征而出现,《汉书》所载“封王佩剑三尺、诸侯两尺、公卿尺”就明确对王侯官吏的佩剑长度进行了说明,与此同时,一种以剑为主要表演道具的舞蹈也在宫廷兴起,称为“剑技舞”,其舞姿柔韧、舞步轻盈,很具有刚柔并济的观赏性。及至隋唐,剑舞在民间广泛流传,舞剑大家层出不穷,甚至一些舞姬都享有盛名,杜甫就對当时的舞剑大师公孙大娘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的赞叹[4]。而在这些舞剑名家之中,高绝千古、雄奇飘逸的“诗仙”李白则更显得卓尔不群。

3.2 李白的高超剑术与剑舞风姿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代的诗歌奇才,人称“谪仙人”。他性格豪迈洒脱,兴趣爱好广泛,喜爱蹴鞠、壶射、舞剑等,尤其喜爱“酒而歌,歌而舞剑”。在他24岁出蜀求仕之时,就“腰佩长剑,散着白衣”,在乘舟顺长江而下的途中,他仰望两岸险峰奇石,发出“弹剑复高歌,我辈初登临”的豪迈呐喊。而在抵达长安之后,他以惊人的诗歌才华名满帝都,并很快与贺知章、王维、张旭等长安诗坛名流结为知己,互相唱和。而在这些风雅名士的酒宴之上,李白醉酒高歌,然后乘兴舞剑,其舞技令人叹为观止。同席的草书大家张旭就写诗赞美其剑舞“白影惊风雨,清音拂草木”,当剑影急速跳转之时,犹如风雨之声;而在剑器轻柔地舞动之时,却如轻拂草木,可见李白舞剑之时缓急刚柔的完美融合。由于李白诗名卓著而又舞剑飘逸,于是便使得长安的后生子弟以及歌姬艺人都纷纷仿效其舞步、舞姿来编排剑舞,并在街市演出,称之为“谪仙舞”,并引来不少百姓围观喝彩。李白自己也写诗说明剑舞对于舒展四肢、协调身体的良好效用,他的《剑客行》中就有“翩翩惊鸿影,盈盈飞剑声”的生动描绘。然而李白嗜酒如命,导致身体日渐虚弱,垂老之际已经无法高歌舞剑,那飘逸灵动的剑法舞姿也终成追忆。

3.3 剑舞之外的个性李白

李白不仅热爱舞剑,而且喜欢收集各类舞剑剑谱。他认为“舞剑缓急有度、柔宜”,在晚年游历安徽当涂之时,他也曾到市井民间搜集汉代的舞剑谱,可惜无果。后来他在当地河上的舟中醉酒舞剑,想去捞水中之月而溺水长逝,令人唏嘘惋叹,不过这种洒脱独特的结束生命的方式倒也成就了他“谪仙人”一生的浪漫神话。

4  柔道鼻祖陈元赟

4.1 搏击武术的发展与柔道术的产生

搏击武术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体育竞技之一,其源于夏商时期奴隶主训练俘获的奴隶与其他奴隶甚至野兽厮打的极为残忍的观赏节目。而经历春秋战国,到了西汉之初,搏击武术又与游侠群体紧密相连在了一起,早在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中就有关于侠者以拳术搏击虎熊、摔跤败退市井无赖的记载。及至隋唐之交,搏击武术开始形成基本体系,唐太宗李世民在征战中原之时,就曾借助嵩山少林寺僧众的高超的拳脚搏击以及刀枪攻击出奇兵而大败洛阳军阀王仁则,从而为其一统中原扫清了障碍。而到了明清之际,流寇作乱猖獗,百姓频受劫掠,为了防范贼寇、强健体魄,民间的搏击武术开始迅速兴起,各种流派、大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尤以少林寺武僧出身的以首创柔术而名动中外的搏击家陈元赟为巨擘宗匠。

4.2 陈元赟柔道术的基本理念与技法内容

陈元赟,字义都,号芝山,明末余杭(今浙江杭州)人。自幼酷爱搏击摔跤,加之其体型高大、身手敏捷,一时成为乡里的游侠名士。他不仅对于搏击武术钟情痴迷,而且天资聪颖、喜读诗书,长于写诗、作画、行书、制陶、行医等等,可谓文武双全、多才多艺。后来追随浙江道官员东渡日本,寻求施展多样才华、实现政治抱负,在旅居日本期间,他居住在江户的国正寺,静心研习各种搏击之术,参悟佛道的至深经义,并在中国古典的搏击武术基础之上,融合日本的武士摔跤、浪人刀法,創造了“以静制动、处境而变”的正骨整复术,这就是日本柔道的雏形体系。陈元赟的正骨整复术讲求“先活骨骼、再动四体”,强调身体协调度、平衡感的合理转换,关键在于“以逸待劳护,观其变而动己身”,要先让自己的身体处于冷静清醒的状态,并保持随时防护的高度兴奋,然后根据对手的攻击欲念,选择针对性的迎击、破解之道。正骨整复术主要锻炼了人体的头部、颈部、四肢以及腰部的协调性,有效增强了身体的抗击打性,所以可谓“防守有度,敌难破”。在陈元赟寄居古寺期间,有3名日本浪人前来挑衅,结果无一例外地被陈元赟以该搏击术轻松、巧妙地破解击败,浪人们拜服跪地,求陈元赟收为门徒,陈元赟欣然接纳,授其正骨整复术,3名浪人勤加练习,终成日本柔道的一代宗师。

4.3 陈元赟在柔术修为之外的贡献

在创设推广正骨整复术的同时,定居日本的陈元赟热衷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包括湖北公安派的文法、江浙地区的烹饪之术以及东南沿海的农业器具等,同时他也将自己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思,书写为文,托人带回中土,以求双方互通有无、加强文化沟通,所以陈元赟不仅是柔道之术的开山鼻祖,而且也是中日交流的和平使者。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体育竞技活动不胜枚举,中国古代体育竞技的名人大家也可圈可点。而通过简明扼要地了解古代体育名人群体的奇闻轶事、细致全面地认知古代体育竞技的内涵特色,不仅对于系统解析我国传统体育竞技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参考性的第三方资料,而且也有利于古典体育健身理念的宣扬传播,自然也会有效地促进推动古典传统体育竞技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阳,谢勇.华佗“五禽戏”及其养生学说研究[J].兰台世界,2015(6):126-127.

[2] 张鹏飞.论“华佗五禽戏”养生哲理中道家文化的生命情韵[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4):230-232.

[3] 肖黎.名家评说中国著名皇帝(图文本)[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4] 张宗福,吴天德.唐代音乐文化与杜甫诗文的音乐内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229-233.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
浅谈中国古代玩具中的物理现象
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中的忧患意识研究
溯源中国古代民商法的发展历程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习札记
战国诸子叙事与中国古代史传文的成熟
高三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中国与希腊古代洪水神话比较探究
略论中国古代的环保思想及其实践
中国古代的律文解释与近代的刑法法条解释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