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感染与侵入性操作关系分析
2019-11-27肖霞
肖霞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的关系。方法 该院重症监护室自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建立完整的三级监控网,并构建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从中选择危重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未经质量控制体系管理的100例危重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感染发病几率与侵入性操作发生率,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继而探究有效的应对措施。结果 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率及侵入性操作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医院感染率与侵入性操作发生率关联密切,强化其感染防控水平,加强卫生学监测力度,构建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医院整体管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升医疗安全,值得推广。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医院感染;侵入性操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9(a)-0165-02
重症监护病房是专门收治危重病症患者并给予全天候监测和精确治疗的综合性医疗科室;同时其也是近年來迅速发展的全新医学领域,其与危重症医学科联系紧密,以危重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结合为基础,应用现代化的监测及干预性技术为方法,能够提升对危重病患者的全面监测与研究,继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常因多种客观因素影响,容易导致医院感染,最终影响抢救结果[1]。为提升重症监护病房的抢救效果,该次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危重患者,针对开展质量控制体系前后进行对比研究,继而探讨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重症监护室建立完整的三级监控网,并构建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从中选择危重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86例、女性14例;年龄8~68岁,平均(37.5±4.5)岁,其中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者72例,留置导尿管者19例,静脉插管者9例。同时选取未经质量控制体系管理的100例危重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7例、女性13例;年龄9~69岁,平均年龄(38.0±4.5)岁;其中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者70例,留置导尿管者20例,静脉插管者10例。排除艾滋病、重大器官衰竭及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家属已知悉该次研究内容,临床资料完整开展质量监控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参照原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中心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记录患者入院48 h后出现的感染类型,其中肺部感染排除明确症状、体征及血象等表现外,需将气管深部痰液培养阳性,所有泌尿感染类型,需给予2次尿常规检测,并将其中段尿培养为阳性,所有血液感染类型需将其血液培养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之间的差异与侵入性操作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同时分析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之间的相关性。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描述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侵入性操作发生率情况对比
观察组(ICU)患者自侵入性操作发生率为24.0%(24/100);对照组患者侵入性操作发生率为88.0%(88/100)例;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98,P=0.001)。
2.2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3.0%(13/100)例;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5.0%(5/1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26,P=0.001)。
3 讨论
3.1 重症监护患者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因素
由于现代医院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给医院感染增加了机会,ICU患者各种侵入性操作,是侵入身体的或穿透身体的自然屏障,使之与外界相通的操作,是重症监护室对患者实施抢救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抢救过程中,常需要对患者进行多次或多部位进行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较长时间留置导尿管、动静脉置管等均可诱发医院感染。而且,在治疗操作过程中器械污染和交叉感染也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2]。
不同病种、不同部位与程度感染的危重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来源通常为院外直接入院的急诊室中患者,涵盖内、外、妇科等多种科室。因此,其有极高的概率携带各种杂菌及耐药菌株,同时可有不同部位的有创伤口,多种因素相叠加,从而显著增加了对ICU内污染细菌分析的复杂性。该次研究证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与侵入性操作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病区的住院患者,因此很有必要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3]。
3.2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
3.2.1 呼吸机防控措施 观察患者临床禁忌证,无禁忌证应将头胸部抬高30°~45°左右,同时给予其背部轻拍,辅助其进行排痰,选择具有消毒效果的口腔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至少每6小时一次;使用中的呼吸机螺纹管一人一用一换,连续使用每周更换,及时清除冷凝水残留,避免其发生倒流情况。推荐选择经口气管插管方法,保持气管切开部位清洁干燥,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选择无菌水进行呼吸机湿化,无菌水每天更换,每天评估患者使用镇静药物、使用呼吸机的必要性,协助其早日停用[4-5]。
3.2.2 尿管防控措施 选择型号合适的导尿管,留置尿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利于尿液引流,确保尿液引流装置的密封、通畅、完整,防止尿液逆流。不宜常规膀胱冲洗预防泌尿系感染,做好尿管维护,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温水冲洗至少2次,若置管时间超过3 d,需持续夹闭,定时开放,训练膀胱功能。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减少留置导尿管时间[6-7]。
3.2.3 血管尿管防控措施 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遵守最大无菌屏障,置管人员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尽量避免颈静脉、股静脉。选用2 g/L的氯已定-乙醇溶液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做好导管维护,保持穿刺点、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消毒连接端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每日观察穿刺点皮肤,无菌透明敷贴每周更换1~2次,更换时严格落实手卫生。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時尽早拔除。若疑似存在相关性血流感染时,需立即拔管,送静脉血、导管尖端予以微生物检测[8-9]。
4 讨论
为预防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感染率,首先需加强管路的监测与日常管理,设立专科性ICU病室以尽量减少综合性ICU病室病种的复杂性,结合医院具体情况,适当增加ICU病室单间病房数量;严格遵守中央导管留置指征,每日评估其必要性,以便于尽早拔除导管,选择>2g/L的氯已定-乙醇溶液消毒皮肤,指导患者选择腔数较少的导管,避免股静脉穿刺。评估呼吸机适应证,尽量选用无创通气,病情允许持续床头抬高30°~45°,选择一次性吸痰管,注意声门下吸引,做好口腔护理[10]。另外,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做好空气、地面、物品以及床单元的消毒,采用空气净化。减少不必要的备皮或采取即时备皮,加强医护人员对患者操作后实施有效地手地清洁、消毒,配备必要的设施。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床边探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进入,与患者接触前后洗手,避免人为感染风险[11-12]。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医院感染率与侵入性操作发生率关联密切,针对重症监护室工作人员予以专业培训,建立完整的三级监控网,并构建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提升其感染防控水平,加强卫生学监测力度,能够有效提升医院消毒效果,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升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娟.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8):358.
[2] 尤其琴,顾奇澜.超声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的调查与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9):36-38.
[3] 王连菊,杨菲.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护理[J].心理医生,2017,23(18):226-227.
[4] 刘文利.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2014,(11):37-38.
[5] 贾晓旭.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原因及相应护理对策[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2078-2079.
[6] 崔红丽,耿旭洲.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6):204-205.
[7] 林芸,田青.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分析及护理干预[J].饮食保健,2017,4(21):217-218.
[8] 吴文娟.ICU预防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因素的研究和护理进展[J].母婴世界,2015(20):109.
[9] 程静.重症监护室谵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饮食保健,2016,3(14):140-141.
[10] 李娜,董妮娜,邢燕,等.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8(21):172-173.
[11] 胡秀云.ICU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原因剖析及护理效果探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6(23):152-152.
[12] 许绵绵.ICU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校医,2014,28(11);803-805.
(收稿日期:201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