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师之“名”:80-90年代名师现象解读

2019-11-27王瑞霞

智富时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名师

【摘 要】名师是社会对教师的综合性评价,是人们对在一定范围内对有贡献、有影响、有声望的教师赋予的称号。80至90年代初,受时代和教育的要求,在教育改革中涌现一批名师,突出表现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并且具有不同学科分布特征。他们经由专业认可、荣誉认可和社会认可,并以著书立说、公开课、专题演讲、学术汇报等不同的存在方式行使教育权利,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名师;名师之名;生存方式

一、名师及80-90年代名师的诞生

(一)何为名师

人们对名师内涵有不同的解读,王毓珣采用渐近法定义名师,认为“名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教师,然后要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影响度,并且具有较高的教师专业素养、一定的创造性、一定的突出成就的,才能称为名师,并且他们是在教育领域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1]夏心军认为名师是就指在一定地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大教育影响力,并在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教师[2]。名师像一种文化符号,“好的教师无论在什么场景中都‘像是一个教师,他身上有教师特有的文化符号。” [2]这种文化符号是社会赋予的,也凸显着名师区别于其他普通教师的权威,使他们的影响力并不限囿于自己工作的学校,还辐射到社会。

(二)80-90年代名师诞生的社会与教育背景

1.社会与教育发展的背景

叶澜认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分为可能性因素与现实性因素两大类,且教育会受时代精神的影响[3]。现实性因素就指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可能性因素是指对个体发展的潜能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在可能性因素中,环境是重要的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与时代环境下的变动,影响着教育发展的主题,影响着教育改革的内容。政治、经济、科技的改革和发展变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机遇和强大的动力。各个领域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开始被搬上社会舞台进行宣传学习,教育也不例外。基于时代背景,联系教育发展的主题,因时因地改革教学方法,总结创新教学经验,顺应了时代潮流的老师脱颖而出,一举成名。

2.教育变革的需要

教学是学校开展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教学方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永恒主题,是师生实现教育价值目标的手段。粉碎“四人帮”以后,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教育的战略地位得到确认,国外的发现法、情境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探究法等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传入我国,这些外在环境对中国教育教学现状产生了冲击。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双基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新的人才观、育人观强烈要求改革当前教育现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弘扬人的主体性成为了改革的主旋律,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从80年代初期到中期,中小学学科教学改革实验一直十分活跃,有学者对1979年至1990年我国教学方法进行了分项统计,发现其中涉及教学方法改革实验的教学方法有267种。在教学方法改革实验背景下,就涌现出了很多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教学方法的名师,如:魏书生在教改实验中运用民主和科学教学思想,主张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并提出了六步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于漪率先提出“教文育人”的观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左手激情,右手激趣”的语文艺术观,在教师主导下,听、说、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强调知、情、能、理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钱梦龙在教学改革背景下,立足于对语文教学自学模式的探索,1979年提出由“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构成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式”模式。另外还有李吉林的小学语文六步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顾泠沅的数学教学法,马芯兰四性教学法,赵宋光的综合构建教学新体系等等。

80-90年代的名师之所以成名,正是由于他们立足教学改革大背景,顺应了时代。他们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自主创新,实践独特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成绩,令教学效率问题得到改善,这为其成名提供保障。

3.名师群体以学科为准

一般来说,中小学要改进学校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成绩,通常会先从教学着手。80年代的教师在教学改革实验的背景下,投入实验,并迅速成为主力军。他们作为一线教师,最熟悉的就是教学,所以80年代名师成名缘由体现在教学方法改革上的居多。教学方法改革也具有学科性,不同学科教学方法有其独特性。名师教学改革始于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学科。有学者对1979年至80年代末教学方法改革做的统计中分析到:从学科分布来看,92项学科新教学法中,语文40项,数学14项,化学16项,物理10项,外语5项,历史5项,政治3项,地理1项,音乐1项,美术1项,体育空缺。而在14项典型教学法中,语文7项,数学6项,外语1项,。可以看出语文,数学项目最多,外语其次,其他基本无涉及[4]。可以看出教学改革方法主要体现在语文和数学方面,其他方面略有涉及,主要以学生学习的主科为主。由于80年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学科分布在语文、数学方面居多,所以中小学名师也以教授语文和数学的居多,特别是语文学科。80年代语文方面的名师被称为“于漪们”、“那一代”。所谓“于漪们”是指20世纪80年代的语文教育的名家,包括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欧阳代娜、张孝纯、宁鸿彬、洪镇涛等;所谓“那一代”是指成名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仍有影响力的语文教育大家[5]。

当然其他学科也出现了很多名师:数学名师马芯兰创造的以“开发学生智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的“马芯兰教学法”[6];邱学华的数学“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卢仲衡提出的“自学辅导法;黎世法提出的“异步教学法”;音乐名师赵宋光设计的综合构建教学新体系。另外还有部分班主任在管理方面的变革,管理思想的轉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使教师成名。以魏书生为代表,他的班级民主管理思想就是顺应了当时注重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教学改革背景。

总结来看,80-90年代的名师在探索中都注重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教师辅助,发挥学生主动性,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简单来说,教学方法改革造就了一批学科教学名师。

二、80-90年代名师之认可方式

教师职业被认可的方式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即专业认可、荣誉认可和社会认可。名师成名需要先获得必备的专业资格,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教学、科研、社会活动,获得部分荣誉且在教育圈被熟知,从而获得声望,进而保持名气。名师的教育理念、观点、思想若符合政治需要,符合国家的主流发展趋势,就会被政府在各省市甚至全国,宣传推广学习先进思想。因此,名师成名需要专业、荣誉和社会三方面的认可。

(一)专业认可

教师的职称代表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學术水平,反映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学识水平、能力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对教师过去的学术成就、工作能力的评价和肯定[7]。1986年,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从试点开始,逐步的得到全面、深入的开展。按照规定,中小学教师的职称系列分为:中学高级、中学中级(一级)、中学初级(二级、三级);小学系列分为:小学特级(小高高)、小学高级、小学一级、小学二级和小学三级。评审标准为思想品德、知识水平、专业能力、科研能力等。政府部门和学校会颁布申报资格,教师根据自己能力申请职称等级。根据评审标准,经过审核,使其获得职称。名师是在教师评审体系中,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成绩,优化科研能力,逐级获得应有的职称得到同行认可的。相比普通教师而言,名师除了有职称评定以外,专业能力需更加突出。一般而言名师都需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拥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实行个性化的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新的教育教学观点和理论,科研成果丰硕,是同辈中的佼佼者,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8]。

(二)荣誉认可

荣誉称号是教师在领域内有专业实力的代名词,也是优秀的象征。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不断积聚实力,提升专业素养,在同行的交流学习中,不断展示自我风采,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逐渐促使自己脱颖而出,因专业突出蜕变成名师。并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竞赛,参与公开课,作学术汇报等过程展示自己的教学心得、理念。他们表现突出,观念新颖,凭借丰硕的学术和教学成果,就会获得物质奖励和更多的荣誉称号。在教师领域内最广为人知的荣誉就是“特级教师”称号,“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优秀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具有先进性和专业性的称号,是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的符号。” [9]一般来说教师因教学成绩出众,专业能力强,思想先进者会被评为“特级教师”。除此之外,还会获得“劳动模范”、“优秀班主任”、“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名师在成名过程中和成名之后都会被社会团体、政府等不断赋予荣誉,用荣誉认可的方式鼓励先进,使其再接再厉。

(三)社会认可

名师,一般会得到国家、政府的认可与重视。他们的专业能力得到学校、社会的认可,从而获得荣誉称号,国家和政府就会根据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使其更好的行使教育权利,承担社会责任。部分名师被推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或者吸收名师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建造能够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宣传推广教学理念和思想。物质方面,国家发放津贴。第一代名师退休后,学校聘请作名誉校长、教育顾问,也由学术团体安排相对的名誉职务。政府部门会出台各种文件,开展研讨会,让所属机关单位学习名师理念。部分名师会受到省市甚至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接见,借助媒体宣传推广名师,鼓励教师学习。名师在成名的道路上,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高度重视的例子有很多。魏书生成名后被社会公认为年轻的教育改革家,中共辽宁省委、省人民政府联合出台《关于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各省各级政府和机构对他进行表彰并下发各种通知和学习文件,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向魏书生学习”。魏书生在天安门上与邓小平同志合影,中央也拍摄六集《一介书生》电视连续剧,全国一起学习研究他。受各省市政府官员邀请,去各地讲学,做汇报,进入政府体制内部工作等等。这些都体现着政府运用权力对名师的宣传和推广,政治认可让名师思想践行的更加彻底。

三、80-90年代名师之存在方式

“人是具体的存在者,生存作为每个个人生命的表现和体验活动,只能由他们自己选择或担当。” [10]对名师来说,亦是如此。名师成名之后就有与其相对应的而不同于一般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活动,最常见的有:发表文章,出版著作,利用媒体上节目,去全国各地演讲,开展公开课,参与社会团体研讨会、开工作室,办学校等等。他们会运用以上的方式来行使教育权利和承担社会责任,宣传自己的教学思想观念,以下选取三种存在方式来分析:

(一)著书立说

名师成名之后发表言论的舞台、展示才华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多。他们作为教育实践者,成名之前就已经关注教育现实,思考教育实践问题,从事改进教学实践的相关研究。成名之后,通过著书立说来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研究成果和教育改革思想。书籍,期刊可以让人们间接的了解名师的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一般来说,部分名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教学理念,传播教学心得,履行更多的教育职责,会出版专著,还会把自己的课堂实录编辑成册,推广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另外也会发表论文来介绍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他们还在全国优秀的期刊、杂志报纸上发表论文,阐述教育思想观念。图书、专集的编撰和出版,论文的发表都是影响名师知名度的重要手段。

(二)公开课

名师之“名”,在于自身的努力,最关键的是他的“课”。“课”是名师的外显特征,名师被人了解和认可,公开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公开课在名师扬“名”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名师成名之后的公开课一般以展示其课堂教学技法为主,通过公开课展示上课内容,同时在课堂中侧面体现课程教学的理念、整体设计、内容把握、活动展开、策略运用等等。名师讲授示范课时,四面八方的教师慕名而来,并在观摩过程中学习、模仿,优秀的教授技法就会被传播,名师的名气得以保持。80年代成名名师钱梦龙的“愚公移山”与“观巴黎油画记”使其获得名望,宣传了自己“基本式教学方法”,于漪、魏书生等成名之后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推广教学思想、改革经验。

(三)专题演讲与学术汇报

昆体良把演讲称作来自现实的“实用艺术”,它是传播、宣传自我思想观念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名师受到了社会、政府、学校的认可与肯定,社会团体、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等会邀请他们做专题学术演讲、汇报、研讨会等。这是政府传播宣传名师教学理念方法的途径,也是名师维持名气与声望的另一种手段。通过匯报演讲,展示出精深的业务水平,讲解自己的教学理念,会产生一种“吸引人的力量”,即人格魅力。名师的形象、语言、学识、才干、品格等汇聚成的人格魅力,令与会者折服,起到示范作用,从而达到宣传教学理念的效果。名师通过授课示范、教改报告、育人经验介绍、人生哲学漫谈等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做汇报,展示“魅力”。魏书生“周游列国”传经送宝,被邀请到全国各地讲学,包括港澳台地区,还到新加坡介绍改革经验。其他名师也不例外,会运用新闻媒体做一系列的教育专题节目等宣传自己的理念。

名师是经专业能力与社会声望综合考量形成的一个称号,成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方因素促成的结果。研究80-90年代的名师之“名”发现,名师成名需要普遍的条件: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自要具有专业能力并获得荣誉;要国家政府体系提供政治支持;成名之后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包装维持声望。教师只有经过这一系列“锤炼”,才能维持名气,更好的行使教育权利和承担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毓珣.名师概念及特征辨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

[2]夏心军.专业化背景下的名师——扬州教育学院夏心军老师访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4.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7.

[4]苏春景.关于我国教学法改革实验的统计分析[M].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59.

[5]魏本亚.“于漪们”“那一代”的语文教改探索[Z].中国基础教育学科年鉴. 2010.

[6]黄露,刘建银.中小学卓越教师专业特征及成长途径研究——基于37位中小学卓越教师传记的内容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2014,(03).

[7]宋素芝.我国高校职称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8(5).

[8]王铁军, 方健华.名师成功: 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解读 课程教材教法 2005,12:(25).

[9]何小忠.特级教师群体的结构分析和发展反思——以江西省六次评选的702名特级教师为例[J]. 教师教育研究.2012 ,(06).

[10]张曙光.生存的哲学的命意及其当代旨趣[J] .哲学动态,2001,(1).

作者简介:王瑞霞,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名师
名师风采
名师直播课
向名师致敬 ROTEL CD11 TributeCD播放机 A11 Tribute合并功放
本期特约名师
MINZE-STYLE名师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