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2019-11-27门蕊杜爽
门蕊 杜爽
【摘 要】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苏联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社会主义模式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工业体系,为落后国家发展现代工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这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渐渐暴露出它自身的弊端。在历经7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苏联最终走向了解体,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中;工业体系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它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当时,苏联成功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通过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以缓和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激烈的社会矛盾。然而,当列宁去世后,当时的党内高层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发生了激烈斗争,结果以斯大林为代表的多数派最终获胜。斯大林认为,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在特定条件下实行的,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当国内矛盾逐渐缓和后,这种政策就应该终止。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的重重包围,苏联急需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捍卫新生的国家政权。因此,在斯大林执政后不久,苏联迅速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中,斯大林最初的想法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随着工业化运动的逐步展开,大量的投资被用于重工业领域,导致了居民消费品生产不足,很难从农民手中换取足够的粮食来维持重工业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安排相应的轻工业领域的生产目标,但轻工业发展在短期内同样需要占用大量资金。为了便于国家从农民手中得到所需粮食和农产品,就需要把分散的小农经济组织整合到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于是苏联在1929~1932年间开展了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但农业集体化却深受农民,特别是富农的反对,农民不愿将土地及农产品交予政府,也不愿在政府的控制和计划下开展生产活动。为避免作物被政府充公,苏联境内大批农民开始宰屠家畜、烧毁作物,直接导致了农产品产量的急剧下降和大面积的饥荒,但是这些情况并没有影响苏联坚持发展重工业的决心。自1928年起,苏联先后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就已经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目标。到了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同时,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一批新型工业城市的崛起,客观上推动了苏联的城市化进程。尽管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苏联人民付出的代价同样也是极为惨痛的。具体表现在,由于片面强调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造成了轻工业和农业的长期落后。
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斯大林的威望也随之不断提高。但当苏联的产业结构出现失衡,工业化发展遭受阻碍,党内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对斯大林的呼声。对于这些反对派,斯大林视他们为“人民的敌人”,对其采取了大规模的镇压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肃反运动,也称为大清洗。在整个肃反运动中,党、政、军等各部门都经历大规模的清洗,其中冤杀和错杀了许多人,铸成了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苏联也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以及党内大清洗运动后,基本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这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到底好不好,这个问题要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考虑。在20世纪30年代工业化运动时期,苏联依这靠计划经济体制,有效地调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迅速地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而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开始后不久,资本主义阵营就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被进一步激化。然而,此时的苏联不仅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反而以此为发展契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高速发展。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苏联利用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以极高的生产效率带领苏联人民在短时间内生产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强大的工业实力保卫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果实,并领导盟军最终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但在二战结束后,在国际环境相对改善的情况下,苏联仍然维持这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并且将苏联模式凝固化,神圣化。在经济上,苏联继续坚持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地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苏联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实践证明,这种完全忽视商品货币关系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科学的,不全面的。在政治上,由于领导二战取得伟大胜利,苏联内部骄傲自满情绪滋长,不仅没有积极地发展民主政治,反而将个人崇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高度的个人崇拜造成了苏联内部忽视法制约束,完全听从于领袖的个人意志,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在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违背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用强制的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和文化工作,造成了思想上的封闭僵化,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对外政策上,苏联虽然积极援助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但也频频干涉别国内政,有时甚至采用军事占领的方式强行推行自己的发展模式。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发现了现行模式的问题,并试图进行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但在施行改革的过程中,他只是废止了苏联模式的一些极端做法,如消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并未触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制度机制。在其执政后期,苏联的改革出现了反复和倒退。此后,勃列日涅夫虽然继续实行改革,但是却仅限于经济管理环节,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政治上,苏联党内领导干部老化保守,苏联人民对高层的腐败,特权问题产生了严重不满情绪。在军事上,勃列日涅夫热衷于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客观上加剧了苏联的内耗,使苏联再次陷入危机之中。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面对国家陷入的严重危机,戈尔巴乔夫不得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此,他提出了“加速战略”和“全面改革”,继续“高速度”发展“重工业”。当改革受阻后,他又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主张“公开化”、“民主化”、“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甚至提出了“多党制”,主动放弃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实际是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质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这种高度集中的发展模式在二战后一度严重束缚了苏联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健康发展,为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发展模式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应当符合客观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要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舆论引导群众形成合理预期。在民主法治方面,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外交方面,我们要继续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切实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宋全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经验教训[J].理论学刊,1998(5)
【2】周新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辩析[J].学术探索,2004(8)
【3】周新城.如何看待蘇联社会主义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