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学生自信”, 在心间种花

2019-11-27沈丹

江西教育B 2019年9期
关键词:好感误会学困生

沈丹

老师跟家长聊学生,说得最多的可能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很多老师在自己的故事分享中也总会说:在我的鼓励帮助下,某某同学有了自信。于是,很多年轻的老师就觉得只要老师给予学生一个机会,或者是在其困难时拉上一把,学生就会有自信,就会开始改变。事实上,老师偶尔的关注、鼓励甚至是帮助一把,那充其量是博得好感,根本算不上培养学生的自信,更不要说学生有了自信。

明天就是期末考试了,班里语文学习最困难的小余同学对我说:“老师,我只有语文最好。数学、英语、科学我都考不好。”天知道,他语文也好不到哪里去,只不过相对于其他的十几分,语文的几十分也不错了。我却不想打击他,笑着说:“好,有自信就是好。你要好好考哦。”他开心地点点头。我当然不会认为他有了学习的自信。不过,他觉得自己这个学期是有进步的,他曾在作文里写道:我想我是能学好语文的。

我想起前一段时间复习时,小余和小闵两个人拼写词语一点也不行。怎么办?我给他们罗列了本学期的重要词语,请他们务必每天练习拼读一次,一周后检测。我肯定地说:只要你们坚持读,肯定能学会。后来检测,他们基本能做对一半,我很开心,说:“其实你们用心记一记,应该还能更好。”过了一天,我又对他们进行了检测,小闵一张满满的词语纸只错了5个,这是她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实。当然,小余也进步很多。而后,他们两个居然颇有自信地问我:“老师,我们考多少可以免做一半的假期作业?”我一下子就笑了:“你们觉得考多少可以免一半?”他们两个相互看看,腼腆地笑了。

故事的发展还是喜人的,在学期末的考试中,小余果真进步了不少,比前一个学期末提升了20多分。小闵也有了不少进步。可我仍不觉得,这两个孩子已经有了学习的自信。因为,学生自信的培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自信培养是一个连续性的积累体验。心理学明确指出,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对一个人成长的心理与性格的后续影响大不相同。说得直白些,我们往往这样评价人:一个人对生活感到消极悲观,肯定是有多次或长期不如意的经历。那么,同样地,一个人行动积极而且乐观,一定是由一连串的胜利体验培育起来的。而我们老师却很容易误会,会自觉地认为鼓励了学生一下“老师相信你行”,夸赞了学生一下“你真棒”,让他答对了或是做好了,就会让这个学生有了自信。这种误会对于优秀的学生而言无伤大雅,但是对于中等生或是学困生就是致命的误会。很多年轻的老师困惑:为什么我课堂上鼓励了,给了他机会,这个学生还是老样子?于是老师会潜意识判断:这个学生鼓励没用,给他机会也不会有变化。不是他鼓励没用,而是因为这个学生成功体验数量还不够。就像是水的沸点,每个学生也都有属于他自己自信沸腾的那个点。

自信培养是经验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我们的学科教学知识,都讲究要学生试一试。许多事情看似简单,但是动手做过之后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自信培养也是一样的。某一方面培养自信,就是成功操作几次,学生就会在脑海中形成经验,积累后沉淀就会化作能力。而这些成功体验的点滴积累,到了一定的时机,结合学生逐渐的阅读、思考等,量变催生质变。某些优秀的学生其本身就有成功的经验,在学校学习中老师稍加鼓励即可激发其自信。而班级中的学困生,他们本身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就绝不可能一次成功,而需要老师给一次又一次机会,期待再多一点期待,其过程还需要清晰化、步骤化,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经验,进而化作能力。千万不能囫囵而定。浮于表面的温热对于学困生而言是无效的,而要努力添柴火,直到这些学生达到自信的沸点。

自信培养更是自我好感的增值过程。我们说,不自信的学生往往害怕在同学面前暴露自己,不仅仅是担心自己出丑,更多的是不想自己被人注意。这样的学生表面是缺乏自信,实际上是对自己没有好感和认同。因而,点燃学生的自我认同,老师在表达自己對学生好感认同的同时,鼓励他进一步增值“自我好感”就十分重要。比如,“我觉得你很适合做某某方面的事情”“我觉得你在某某方面很有天赋哦”“这个你来,我相信你一定行”这类话语的表达就不仅仅是鼓励,而是一种促进学生自我好感增值的心理暗示。自信培养不是全方位的,而是可以专攻,抓住一点提升学生的自我好感,一个方面的自信也可以产生蝴蝶效应。

教师是一个令人钦佩的职业,甚至有时真的能“化腐朽为神奇”。读懂学生的自信,让我们一起在学生心间种花。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晟舍小学)

猜你喜欢

好感误会学困生
反射的爱和恨
颇有好感的UHD 4K HDR新晋 Vivitek丽讯HK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