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师之作 悟教育之道
2019-11-27周华保
周华保
于永正大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通过近50篇随笔文章,系统讲述了他从事教师工作的经验和感受。“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作者的为师之道,也是作者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原因。细细读来,启发很大,受益匪浅。
教书育人品行为先——心中要有爱
于老师从教50多年,他那高尚的师德深深地感染了我。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他的目光总是那么慈祥,他的语言总是那么亲切。因为他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
他用眼神告诉我们要这样爱孩子:讲课时,他“眼观六路”,会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个学生,与每个学生“对光”;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会以专注、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发言的人……
他用手告诉我们要这样爱孩子:学生的红领巾歪到一边去了,他会为学生扶正;学生回答错了,他会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学生受委屈了,他会摸摸学生的小脑袋;学生做得对了,他会向学生豎起大拇指……
他用行为告诉我们要这样爱孩子:课外活动时,他会加入学生跳绳的行列;课间,他会找男生掰手腕……
他用亲身感受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是让他们感到老师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深刻的感受。
他提醒我们,对学生的爱也要做到有度。严格要求学生,是师爱的应有内容。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是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极大戕害,是不尊重学生生命的一种表现。但老师如果把握不好度,往往会走向“严厉”,甚至“严酷”,因此产生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以及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看来,教育不仅要懂得方法,还要学会中庸之道。
把课上得有意思——手中要有活
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思考“语文课怎么教”。于老师从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两个层面诠释了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意思:阅读教学要教出“恍然大悟”来,教师率先垂范教好朗读,让课堂变得轻松,让学生学有收获;习作教学要为学生选择、提供他们喜欢的、容易理解的素材,把说、写训练融于活动中,要讲究命题的艺术,做到师生共写。老师要当堂面批学生作文,要让学生习作上墙,适当开展作文比赛,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多读书。
对于阅读教学,于老师着重强调朗读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把握人物的内心,读出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是重中之重”。其实,每位语文教师的朗读能力都不差,但课堂上为什么缺少朗读?分析发现,老师关注的是一些知识点会不会考,练习题学生会不会做,很少关注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费时多,见效慢。于老师教习作和教阅读采用同样的方法,即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阅读,用老师的朗读带动学生的朗读;教习作,用老师的“下水文”启迪学生习作,“一‘下水,便知‘水的深浅,便取得了指导学生的发言权”。于老师指出,应“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可见,于老师对读写结合是非常看重的。反观我的作文教学,往往追求形式与技巧,常常要求学生写够400字,实在写不出来,就写看到的或想到的,看到的可以写远看、近看、细看到的,想到的可以联系学校、结合家庭、畅想未来,而对学生读书的指导很少。因此,我的学生也就缺少习作后劲。看来“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就是我们教师手中最实用的活。
教好语文要得法——掌握教学技巧
于老师在书中提到了许多语文教学的技巧,仔细想想,招招灵验。
有的同学不会用标点符号,作文中标点符号丢三落四,“一逗到底”时常发生。怎么办?于老师“让他天天抄一句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只抄一句,不准抄错标点符号”。有的同学面对老师的鼓励无动于衷,怎么办?于老师说“有一种重复性的赞美叫‘赞不绝口——经常说,反复说”,同时,“把学生的进步通报给家长,这种方式效果更好——可以打电话,也可以写纸条。写纸条胜于打电话。激励的话一旦变成文字,就更有分量,更显郑重,激励性也就更强”。有的同学,即使老师范读绘声绘色也很难被打动,怎么办?于老师指出:“为小学生朗读,语言要略带夸张,同时要配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因为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比较喜欢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这样能使文章的内涵更易于让小学生感受到。由此,我想到教小学生写字,强调“下”的第一笔是长横,学生却写不长。对此,我在范写时故意把横写得格外长,学生写出来的横就刚刚好。也许,这就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吧。
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技巧是解决困难的钥匙,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更加平坦,更加顺畅。
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尊重学生
于老师从没忘记自己曾是孩子,他认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要尊重差异。他在书中给出了九条策略:不倒背手;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和学生一起做值日;自己做错了,公开认错;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于老师以尊重每个人为理念,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放下架子,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相处。他的课堂民主平等、情趣盎然,学生在朗读感悟、读写迁移中养成习惯,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语文能力。教学《翠鸟》,于老师摇身变为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创设采访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将翠鸟的生活习性、飞行特点外化为言语表达;教学古诗《草》,和学生一起互动,自己一个人分别扮演妈妈、哥哥、奶奶三个角色,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教学极具戏剧化;教学《爱如茉莉》,和学生进行表演式的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走进母女二人的内心,理解母亲“一愣”“微红了脸”的内涵以及“嗔怪”的意思,体悟女儿想问又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
于永正老师说:“教了50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他这种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的教学,不正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吗?
掩卷沉思,于永正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名师,是因为细微之处见真情。于老师的伟大,是平凡中的伟大,看起来做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事,但是把这么多平凡的事汇集起来,于老师就显得那么伟大。他把一生的事业概括为一句话:“为师之道就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多么的朴实,多么的精辟呀!于老师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精神境界,他的悟道情怀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黄县东陂小学)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jxjyw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