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债信用利差期限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预测能力
2019-11-27赵俊
【摘 要】进入到新时代以来,我国债券市场经发展范围不断扩大,细分市场的垂直发展不断繁荣,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信用类债券的发行量、现券交易量和托管量,在2018年12月份,已经分别达到了12.4亿、89.85亿和3.9亿。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企业债信用利差期限结构,探讨其对宏观经济增长的预测能力。
【关键词】企业债信用;利差期限结构;经济增长;预测能力
信用类债券、政府类债券和政策性银行债券,是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三种类型。进入到新时代以来,信用类债券增长显著,而企业类债券又是信用类债券当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在2018年上半年,企业信用类债券的发行量、现券交易量和托管量,分别占到信用类债券整体比重的25.8%、39.4%、58.9%,相对于金融机构发布的信用类债券来说,企业类债券占比更高,已经成为了我国信用类债券的主体部分。
一、企业债信用利差期限结构
(一)企业债信用利差期限结构现状
目前,我国证券类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信用类债券仍然在发展起步阶段,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只有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才能发布这样的信用类债券,由于其资产负债情况比较良好、本息偿付能力比高,因而证券市场当中的买家也更信任这样的企业[1]。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是一些小微型企业,由于其资产负债情况不明朗,本息偿还能力不良,证券市场当中的买家不认为其有良好的偿还能力,也就是买家认为其信用不佳。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就等于丧失了一个高效的融资渠道,因而债券作为融资工具的相应金融功能,也未能实现。
(二)企业债信用利差期限结构未来发展
在2018年第四季度,未到期企业债中主体3a级的期数和余额占比,已经分别下降了70%和26.4%,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到债券市场,通过这种发行信用债的形式,来进行直接融资。同时,根据证券监管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很多中小企业发布的信用类債券,并没有出现违约的情况。政府在这种结构性调整方面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推动等级化的信用债券发行和交易价格分化,从而全面提高证券市场对于信用风险的评估能力以及定价能力,在未来,企业信用类债券所蕴含的金融价值,将会不断的被发掘和应用。
二、企业债信用利差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增长
(一)宏观经济发展的引进模仿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通过这种引进模仿的机制来带动宏观经济的发展,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在技术领域的相关引进数额不断的增加,例如在2005到2010年这五年期间,相关的技术合同增长率超过了142%,技术领域的年平均资金投入增速超过了15%。在技术费用方面,五年累计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262%。
大量的引进技术和设备不仅造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效率的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技术的升级造成大量底层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也造成高级技术性劳动力短缺。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采取了扶持与补贴的政策,这种现象进一步拉大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差异,呈现出经济发展的涌潮现象。一些传统的产业产能长期过剩,例如我国的钢筋、煤炭、有色金属等等,这既是由于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也是由于这些企业长期结构性发展的问题带来的[2]。除此之外,新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电子商务企业,例如小红书、洋码头等海淘app,以及微信当中层出不穷的代购,这不仅说明我国在高端消费品方面存在供给都不足,也说明我国目前的商品流通形式还无法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二)企业债信用利差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发展的问题
从上面分析可知,从西方传统经济学意义上来进行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一直是需求管理的模式,因而,这种高速的经济增长模式与发达国家目前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很多的政策调整并没有达到西方经典理论预期的实际政策执行效果,也就是说,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继续深化这种需求管理模式,并不能切实的解决我国的内部需求问题。
因而,挖掘企业债信用利差期限结构信息,(1)要通过生产技术的高投资管理,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激发资本对于生产效能的带动作用。(2)系统分析造成资本报酬挤占劳动所得的因素,进一步的扩大国内的需求,为新兴的消费模式以及物流链条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扩大国内外双向的市场,从而更好地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维持我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模式。(3)对客观层面以及主观层面的经济发展失衡问题进行结构上的调整。
(三)信用利差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企业债信用利差对于宏观经济的未来增长,具有明显的先导作用。政府管理人员如果善于利用利差期限结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加强其信息挖掘与信息应用,重视利率预期管理,那么就可能会把握住优化宏观调控的时机,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调节的前瞻性以及系统性,提高债券市场建设的规范化程度与标准化程度,推进中的信用等级企业,通过这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参与到市场竞争以及金融市场的建设当中来,从而通过金融市场的相关调节,推动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
1.企业债信用利差期限结构与经济预期现息
不论是信用良好的大规模国有企业,还是信用评级中等的中小企业,其企业债信用利差期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市场对于经济未来发展状况的相关预期信息。尤其是其中,3a级和3b+级信用利差的预测效果,对于经济的前瞻性指导作用最强。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预测宏观经济的拐点,来提高整个控制政策的精准化程度,利用期限利差的调整分析结构,结合其他的经济先行指标,对于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动态化的预测与管理。充分发挥利率传导机制,在整个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当中的调节作用,增强对于深度利差期限结构信息的挖掘与应用。
2.利率曲线期限结构上的预期管理
目前政策的不透明问题,也是影响宏观经济调整精细化程度的主要问题,只有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透明程度,加强信息披露,才能够促进证券市场的信息对称发展,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存在,导致从业者对于宏观政策信息,存在错误的理解,从而影响利率预期形成的稳定路径[3]。
企业类的信用债券融资溢价,对于未来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前瞻性作用,只有分析这种实体经济的增长结构,对于利率预期进行优化管理,明确宏观经济调节的具体目标,才能够保障信息披露的公开透明,更加有秩序的调节债券市场的融资期限以及价格水平。
在金融分析领域,要通过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拓展国内需求对于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避免生产力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产业区域城乡的发展差距扩大。在分配领域,将资本作为技术引进的载体,分析其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尤其是注重分析哪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比较高,从而为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技术的进一步演进升级,进行充分的投资分析保障。
三、结论
综上所述,政府要不断强化企业信用债券市场的建设,通过对预期收益率的优化调整,全面提高企业债信用利差的利用效率。从本文的分析可知,研究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对于经济增长的预期作用,有利于我们从发展的角度,看待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因而,我们要加强系统性研究,全面的看待企业债信用利差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静.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9(01):340.
[2]沈中华,管超,吕开宇.信用评级有效性研究——发行利差的解构视角[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58(06):94-105+205.
[3]温湖炜,曾裕峰,汤伟.货币政策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传导机制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11):59-69.
作者简介:赵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