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景 悟情 辨意
2019-11-27俞王毛柯梦春
俞王毛 柯梦春
《与朱元思书》是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此文篇幅短小,不用典故,但教師在教学时常常感到困难,原因有二:一是文体归属复杂,二是文章内涵复杂。笔者查阅多篇教案后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尤其是教学目标方面,或面面俱到而重点不彰,或浮于表面而难以深入,或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教学目标雷同。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作用,为了纠正《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偏颇,提高教学效率,有必要引入“教学点”这一概念。
所谓教学点,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预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聚合物”,“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呈现”。[1]“教学点”强调文本研读和学情研究等过程性工作,比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目标”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文体、文章内容和学情是确立教学点的主要依据。在设计《与朱元思书》的教学点时,需要深入分析课文本身的特点、教材选文的关键点和学生学习的疑难处。
一、《与朱元思书》的文体属性辨析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是文章形式方面的内容。王荣生认为,文体可以定义为“表达方式”或“对不同表达方式的选择”,“广义的文体指一种语言中的各种语言变体,狭义的文体指文学文体,就是指文学作品表达方式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 [2],每一种文体都有着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质,“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的读法又决定不同的教学内容”[3]。只有强化文体意识,才有可能寻找到与特定文体相匹配的解读方式和教学方式,顺利开展阅读教学。
《与朱元思书》的文体归类较为复杂,同时具有书信、骈文、山水小品这三种文体属性,不同的文体属性对于课文解读具有不同的价值和地位,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最突出的表达方式和教材编排意图确定其主要文体属性。
从标题和现实功用上看,《与朱元思书》属于书信,但文章并没有体现书信格式,也没有交流感受或商量劝说的意味(或谓最初选录此文的《艺文类聚》常对选文进行删节,此文只是书信中的片段,此说当可信)。也就是说,书信属性并不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不宜作为文本解读的依据。
从语言形式上看,《与朱元思书》属于骈文。此文以四字句为主,间有六字句、五字句,句式整齐且多用对仗,这是典型的骈文笔法。骈文笔法有助于摹形写态,在感情表达和行文风格上与其他文体有着较大区别。不过,此文骈散相间,不用典故,在对仗上也不刻意求工,与当时流行的辞藻华丽、对仗精工的骈文不同。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既不能忽略其骈文属性,又不宜过于强调骈文属性,可以适当介绍一点骈文知识,重点则是引导学生诵读,使其深入体会此文的音韵之美和意蕴之美。
从表达方式上看,《与朱元思书》属于山水小品。当然,称其为小品,这是一种追认。小品这一概念到明中晚期才成为某种文类的指称。小品文,尤其是古代小品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学界对其文体特征的理解也不一致,但大致认同以下界定:篇幅短小,行文自由,旨在抒情言志,富有个性色彩。《与朱元思书》通过模山范水抒发个人情怀,表达人生志趣,句式参差变化,结构开阖自由,正是晚明诸子所推崇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小品文。除了《与朱元思书》,本单元还安排了《三峡》等三篇山水小品和《野望》等五首山水诗,单元导语中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提示,由此可见,单元教学目的是阅读和鉴赏古代山水文学,本文入选的原因就在于“山水小品”这一文体属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与朱元思书》的主要文体属性是山水小品,在教学中应主要据此初步设定解读方向和教学内容,那就是:体味精美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所发现的自然景致,感悟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二、《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和艺术特征分析
教学解读因文而异。“学生今天所面对的学习对象,是‘这一篇独特的文本,学生今天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作者独特认知情感融为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4] 在根据文体特征确定解读方向之后,还应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理解独属于《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和艺术特征。
吴均传世山水小品是所谓“三书”,除《与朱元思书》外,另有《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郑振铎称此三书“皆为绝妙好辞,能以倩巧之语,状清隽之景”。三篇文章都擅长描摹风景,传神写意,其中最出色的当数《与朱元思书》。解读此文时,需要通过品味其“倩巧之语”,深入领会其“清隽之景”,以及融于山水风景中的情感与意蕴。
景,是《与朱元思书》的主体内容。此文写景极有特色。开头四句,远观近察,“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状写风景之纯净,天地之阔朗,“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状写江流之宛转,心态之闲适,由此生发出高远澄澈之意境,接着笔锋一转,点明游赏之地,概写山水特征,而后细细描摹水之异、山之奇,使山水之面貌精神尽现笔端。
情,是文中山水的灵魂。六朝山水文学,要紧处全在一个“情”字,如宗白华所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六朝文人将情感投注于山水,其笔下的风景变得“情致化”[5]。《与朱元思书》亦是深情之作,发现美丽风景的愉悦弥漫于字里行间。文章起首四句劈空而来,写出了不经意间心与景遇的惊喜。“天下独绝”一句写出对景物的感受,夸张的语气中饱含赞叹。自“水皆缥碧”起,是对水之清静深急、山之高峻奇秀的细致描写,从中不难感受作者的欣喜和流连之情。
意,是作者静观万物中获得的生命感悟。在作者笔下,水是灵动活泼的,山是争高竞上的,天地间的一切元气淋漓又和谐自然。这样的写法传达出作者心与物游时所感受到的生命充盈的诗意。“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几句,赞美了自然的净化力量,也隐含着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世俗的功名利禄会遮蔽生命的本真,在美好自由的自然中,个体生命的意义才能得到实现。
从南朝宋开始,“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从此山水文学不断发展,至齐梁时蔚为大观。在众多山水诗文中,吴均的作品独树一帜,“文体清拔有古气” [6]。《与朱元思书》文笔清隽,格调雅洁,文气贯通,舒卷自如,有六朝山水文清丽秀逸的共性,而无“体跼束而气不昌”的“齐梁之病”。[7]至于其写景之生动传神,记游之取舍有度,又为后世游记文学开了无数法门。刘师培将此文与《登大雷岸与妹书》等六朝山水文评为“游记之正宗”,就是从这一方面立论的。
掌握了《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和艺术特征,在阅读教学中就能在“山水小品”这一类文体的框架下,真正围绕“这一篇”展开,使课文的教学落到实处。
三、《与朱元思书》教学点的确立
根据《与朱元思书》的文体特征和内容特征,可知这篇课文的关键点是文章所写之景及发现如此风景的心境,将课文的关键点与学生学习的疑难处综合起来考虑,就能够确定本课的教学点。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前三篇分别是《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这几篇都是著名的山水小品,写景如画、情景交融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说,在学习《与朱元思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山水小品的文体知识和学习方法,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将相关经验迁移到新课文的学习中来。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与朱元思书》的困难在于:领会“这一篇”中景物特有的美,体悟“这一个”作者的感情,辨明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生命思考。由此确定本文的教学点如下:(一)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眼中的山水特有的风味;(二)披文入情,感悟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与亲近;(三)品读相关语句,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对自由无羁的生存方式的向往。
概而言之,这三个教学点就是“赏景”“悟情”“辨意”。教學点(一)指向课文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感受写景之美妙,要诀在“赏”。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奇”“异”二字,从整体上领略文中山水独特的韵味,根据“箭”“奔”等字,想象水流的迅疾,根据“竞上”“轩邈”等词,想象山峰的险峻,根据“泠泠”“嘤嘤”“千转”“百叫”等词,体会大自然音韵的和谐,由此感受山水的风姿与趣味,获得审美愉悦。教学点(二)指向课文所蕴含的独特情感。体验作者的情感,要诀在“悟”。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描写的风景之所以显得和谐优美、生机勃勃,是因为这些风景是经由吴均的眼睛摄取、吴均的心胸再造、吴均的文笔呈现的。由此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景物描写的特别之处,体悟作者融入景物的情感。文章表达的感情十分细腻,要引导学生下一番涵泳功夫,用心品悟其微妙之处。教学点(三)指向作者的生命感悟。六朝文人讲究境与神会,他们欣赏山水时,常常由山水而进入生命的玄思之中。读者在欣赏山水诗文时,为了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必须深入辨析其中的深意。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着手,由言及意,理解课文的内涵。例如,辨析文中山、水、鱼、鸟等意象,明确其中寄寓的对自由活泼生命力的赞叹之情;将“鸢飞戾天者”等句与《与施从事书》中的“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进行对比分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归依自然的意愿。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吴均的身世经历和课文的写作背景,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心态,领会文章的旨趣。
“赏景”“悟情”“辨意”指示了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互相关联,逐层深入,这样的教学点既符合课文的内在逻辑,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合理且可行的。
四、结语
“将内容体系转化为教学行为,就需要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点,这是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8]确定教学点的过程,是重新梳理专业知识的过程,也是将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促使教师抛开对现成的文本解读方式和教学模式的依赖,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变得富有独创性。本文探讨《与朱元思书》教学点的确立途径,既是为了解决这一篇课文的教学问题,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一线教师关注教学点,设计教学点。希望本文能够给一线教师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8] 魏本亚.语文教学点:课堂教学的基础[J]. 语文建设,2016,(05).
[2][3][4] 王荣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A]‖王荣生,步进.散文教学教什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9,17,7.
[5]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A]‖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258.
[6] 姚思廉.梁书(全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4:698.
[7] 王夫之.古诗评选[M] .长沙:岳麓书社,1996: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