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十年来两汉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2019-11-27孙刚

博览群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句读匈奴文本

孙刚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有优秀的作品。从存世文献来看,能够确定属于两汉时期少数民族书面文学的作品共有31篇,分别为《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拥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班》《圣人出》《上邪》《临高台》《远如期》《石留》《养亲诗》《祭祀诗》《好古乐道诗》《咏谯君黄诗》《伤三贞诗》《巴人歌陈纪山》《巴人为吴资歌》《讽巴郡太守诗》《刺巴郡郡守诗》《思治诗》《匈奴歌》《行人歌》《白狼歌》。1949年以来,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文本解读、族属考证、内容阐释、艺术特点分析。

文本解读

研究作品,首先要读通文本。这31首歌诗中,有些作品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有限,致使文字讹误不能辨识、声辞混杂难以区分,更有甚者字词排列出人意表、句法怪异,因此解读起来着实困难。邓文峰、陈宗祥《〈白狼歌〉歌辞校勘》一文以《册府元龟》《四部备要》与尊经书院本《后汉书》中的《白狼歌》为依据,参考《通志》《百衲》《东观汉纪》辑本等文献中的《白狼歌》,对歌辞逐字逐句地进行互校,正其讹误,还其原貌。姚小鸥《〈汉鼓吹铙歌十八曲〉的文本类型与解读方法》将《铙歌十八曲》诸篇分为三个主要类型:一是典型的汉魏六朝歌诗曲唱文本者,以《石留》为代表;二是虽可大概读通但“辞、声”未全部分清而主旨未正确认识者,以《朱鹭》为代表;三是虽字句可识可读但由于文体特性未得到认识而存在较大问题者,以《远如期》为代表。然后作者在论述历代有关汉魏六朝乐府曲唱文本的文本特征与解读方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归纳总结出三种解读方法,分别是:在剥离乐工标记语的基础上判别“辞”“声”;将文献学与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引入;把握汉代乐府歌诗的文体性质,找出科范字。刘刚《汉铙歌〈石留〉句读、笺注与本事考论》以《石留》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句读、笺注与考论本事。句读方面,作者认为《石留》属于乐府歌诗,因此句读必先求之于声韵,再辅以语言的逻辑停顿;笺注方面,若祖本中字词能够解读,则不求之于通假或改字为训,也不轻采“一作”的校语,如果必须通过通假、校改为训才能解读的,则谨慎考释,依证立言;本事考论方面,作者通过编年韩信归汉后的事迹、考查汉初形势与《石留》的作者与创作动机和时间等认为:《石留》是为汉开国功臣韩信鸣不平的包含寓意的乐府歌诗,碍于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只能通过隐晦的方式来表达。

族属考证

由于战争、迁徙、民族融合等原因,有些少数民族的族名不断衍变、更改,导致有些作品难以确定到底属于哪一个民族,族属考证的问题还将继续下去。陶克涛《〈匈奴歌〉别议》认为《匈奴歌》的歌辞没有显示出匈奴特有的征候,所以并不为匈奴族所专有,而很可能是属于“杂胡”之歌。其考证如下:首见《匈奴歌》篇名似乎是《乐府诗集》引《十道志》中文字,然《十道志》为唐末人作,《匈奴歌》绝不会直到此时才始被入录;此外,《史记》《汉书》等都没有记载此歌,并且,郭茂倩在编录汉代各歌时,会在题解中标注各歌所本的载籍,唯《匈奴歌》没有;再进一步考查,该篇歌辞似乎始见于《西河故事》一书,此书系北凉人所编,而北凉的统治区域属于“杂胡”之地,所以,《匈奴歌》很可能是北凉人搜辑和编写的“杂胡”之歌。刘尧汉、陈久金《汉代“白狼夷”的族属新探》通过实地调查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再结合张华《博物志》、周致中《异域志》等历史文献,依据《白狼歌》歌辞语音、语法、词汇的特点,认为羌族、彝族、藏族等都是古代羌戎的遗裔,都与汉代的白狼夷存在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黄懿陆《东汉〈白狼歌〉是越人歌谣》一文用当今云南壮族纱支系的语言与《白狼歌》歌辞作比较,语音方面,壮语汉记音和《说文解字》的语音反切、和《汉字古今音表》中古音拟构都极为一致;语意方面,《白狼歌》44句歌辞中有34句的壮语意思与原音汉译意思相近或相同;语汇方面,歌辞中均保留着越人口语的原生词,与今天壮语的一些词汇基本一致;语法方面,既有包含主、谓、宾的句子,也有只包含主、谓的句子,尤其是起修饰作用的词汇,其位置在中心词之后,完全符合壮语的用法。由此得出结论:《白狼歌》是越人的歌谣。

内容阐释

有些作品句意明确、主旨清晰,如《有所思》《上邪》等,而有些作品,其内容的阐释与文本解读所面临的困境相类似。陈直《汉铙歌十八曲新解》在采摭庄述祖、龚自珍、余冠英等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一对18首歌诗做了注解,方法是先标注句读,次训诂字词,然后注解诗句。张文勋主编《白族文学史》第一编“南诏以前的白族文学”收录了《行人歌》,并对其主题与内容作了简要分析,作者认为这首歌是澜沧江与永平一带的受剥削与压迫的底层百姓的歌曲,是劳动者一边劳作一边歌唱的作品,心情非常的激愤,声调非常的哀怨。周坊《汉铙歌〈战城南曲〉试析》通过对“梁筑室,何以南,梁河北”以及“战城南,死郭北”文句中“梁”“筑室”“城”等字词的考释,认为这是一首西汉时期黄河河北塞外的民歌。许云和在《汉鼓吹铙歌第十八曲〈石留〉解》先以意群为单位句读,然后逐句考释、辨析、解读,认为《石留》并不是民间歌谣,而是文人创作的一首“引类譬喻”的禽言诗,通过对比对待生活境遇不同态度和行为的两只鸟儿,批评了意志孱弱、轻名节而重利益的人;褒扬了矢志不渝、不为利益所动而坚守气节的人。曾智安《汉鼓吹铙歌〈朱鹭〉篇新解——以汉代画像、器物造型为证》打破多从文字本身求意的做法,以“人物·鹤衔鱼画像”“夫妻交杯与鸟鱼巫觌画像石”“两鹭食鱼画像”等出土的各种汉代画像、器物造型为依据,结合曲辞大意,认为《朱鹭》极有可能是通过歌舞对唱的形式,来隐喻男女欢合、子孙昌盛的主题。此说不仅是对《朱鹭》的主题以及音乐形态的新解读,也对“汉鼓吹铙歌为军乐说”构成了质疑。其他再有祝注先《两汉时代少数民族的诗歌》、张树国《〈汉铙歌十八曲〉集释》、彭丰文《东汉〈白狼歌〉的政治文化内涵及其历史价值》等。

艺术特点

虽然“文本解读”“族属考证”“内容阐释”面临各种的疑难与困境,但这不妨碍学者们对艺术特点分析的热情。马学良等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第一编“原始社会时期的民族文学”中,对《白狼歌》的艺术手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节奏鲜明,多使用衬词,文辞质朴却不失热情。祝注先《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第一编“文人书面诗歌”中对《匈奴歌》《行人歌》《白狼歌》《刺巴郡郡守诗》四首作品的艺术特点做了解析。《匈奴歌》结构整齐兼有错落,上下重叠又含有变化;《行人歌》歌辞中有一可称诗眼的句子——“为他人”,不仅点明题旨,而且感情深厚;《白狼歌》不论是语言还是形式,都带有《诗经》颂诗的影子;《刺巴郡郡守诗》描写生动、具体细腻,是一首揭露黑暗、鞭挞腐败的成功之作。季晗《从汉乐府民歌〈上邪〉看古代爱情诗的审美特性》认为《上邪》的歌辞能够强烈地使读者感受到爱所呈现的独特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用自然界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反衬主人公的坚定不移;二是三、五、七的歌辞句式交错运用,与主人公波澜起伏的心境以及感情的激起相配合。赵洪奎《热烈深厚 曲折回环——汉乐府民歌〈有所思〉赏析》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有所思》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回环曲折、大起大落的情节,这样的情节安排不仅呈现出跌宕起伏之美,还把主人公的情感与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其次是出色的心理描寫,并且不是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典型的人物行为、回忆以及景物等间接描写实现的;再次是三次使用了层递的修辞手法,这不仅能够深刻地表现人物性格,还大大增强了诗篇的情感力量。王昕《乐府古辞〈上之回〉考辨》一文依据现存文本,参以前人笺注,通过对与歌辞相关的地名、时间、人事的考辨,认为《上之回》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乐府歌诗“题目、内容和本事一致性”的艺术特色。

综上,1949年至今,两汉少数民族书面文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作品被不断地解读,研究视角日益丰富,研究方法越来越多样化、科学化,出现了一些非常具有价值的成果。不过,也要看到,某些作品的文本解读依然模糊不清,族属的考证仍旧不能完全确定,内容的阐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艺术特点的分析还需要继续探究,这些都是学者们今后努力的方面。

(作者系文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句读匈奴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短句(主语+谓语)
“咬文嚼字”三篇
飞将军抗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