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林七贤”文学研究七十年

2019-11-27石飞飞刘怀荣

博览群书 2019年11期
关键词:竹林七贤阮籍嵇康

石飞飞 刘怀荣

以复古的方式完成文化创新,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周易》“复卦”向为易学家所重,王弼则以“反本”释“复”;《老子》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反”即“返”,老子以为即“道之动”,可见对“反”有多么重视。现代新儒家提出的“返本开新”之说,正是对这一传统更简洁明了的概括。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西学、反传统思潮及相关运动,对学术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当代背景下,检点过往行迹,辨识未来方向,为学术创新寻求突破口,同样是非常必要的。本栏目的四篇文章,即是以这样的思路,从众多古代文学研究论题中,选取蔡邕、竹林七贤、《文心雕龙》及两汉少数民族书面文学研究等四个方面,梳理七十年来与之相关的文学研究之发展脉络、学术特点及得失。各篇的切入点和叙述方式虽不尽相同,但企望能于学术史的回顾反思中有新发现,从而对研究的深入和创新有所助益,则是一致的。四篇文章中,有一篇论及蔡邕。让我不禁想到他的《翠鸟诗》,脑海中浮现出“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的动态景象。诗中的“回顾”,与学术史的“回顾”本无瓜葛,但若从“赋诗断章,余取所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的古老传统来看,与本栏目又并非无关。我们如此解读,应该还在传统许可的范围之内:倘在作者们自觉的“回顾”中,能为相关专题的研究哪怕生一点“碧色”,或扬一抹“缥青”,让经典如“翠鸟”般展露更多的美感,谁能说这不是学术的美景?这几篇小文的“回顾”,或許与此尚有距离,但我们仍不妨“断章取义”,借大文豪的名句与学界共勉。

——刘怀荣(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1949年以来,学术界对“竹林七贤”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据笔者统计,这类成果有著作126部,论文812篇,包括生平思想、诗文集整理、作品研究、比较研究、接受研究等,都有不少学术成果。

生平及思想研究

有关“竹林七贤”的生平考证,《阮籍评传》等著作有较集中的探讨,相关研究论文约有96篇。“竹林七贤”和竹林之游是否属实,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刘康德认为,从“竹林七贤”之间的年龄差距及居地距离看,似不可能同时聚于山阳。“竹林七贤”标目当由谢安首创。王晓毅则以为“竹林七贤”名号是由孙盛首创。卫绍生、韩格平等学者认为,历史上确有竹林之游。蔡振翔《竹林名士交游考》、顾农《七贤林下之游的时间与方式》、李中华《“竹林之游”事迹考辨》等,对竹林之游的成员、时间、活动方式及“竹林七贤”的寓居地等,做了细致的考证。

有关“竹林七贤”思想研究的专著,可以丁冠之《阮籍》、曾春海《嵇康的精神世界》为代表。丁著将阮籍思想的发展分为正始以前、正始十年间、正始十年后三个时期,揭示了阮籍由儒转玄的思想演变过程;论文约126篇,余敦康对阮籍、嵇康前期提倡“名教”“自然”结合,到后期“推崇自然而贬抑名教”的演变原因做了分析。李季林指出,嵇康的玄学思想本质是“外道而内儒”,“其玄学思想包括元气自然论、智慧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思想、长生不老的养生思想,以及‘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等”。许抗生对向秀“‘无心人自然说”“‘自生说”“逍遥义与‘儒道合一说 ”做了探讨。

诗文集整理校注

“竹林七贤”诗文集整理校注的著作有11部(不含再版书籍)。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对阮籍82首五言咏怀诗和13首四言《咏怀诗》做了笺注,具有首创之功。罗仲鼎《阮籍咏怀诗译解》、靳极苍《阮籍咏怀诗详解》等,参照黄著者颇多。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对鲁迅《嵇康集》有所订正,是《嵇康集》整理的集大成著作。陈伯君《阮籍集校注》首次对阮籍诗文作了全面的校勘和注释。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是适于初学者的优秀普及本。卫绍生八卷本的《〈竹林七贤集〉辑校》,首次将“竹林七贤”的诗文、杂著合为一集,并附有“竹林七贤”生平活动和文学创作年谱简编,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

相关研究论文约40余篇。李景华《〈阮籍集校注〉失误评议》、王晓毅《向秀〈庄子注〉研究》、卫绍生《竹林七贤文集流传及存佚考论》等论文,对“竹林七贤”文集的校注得失、流传及存佚等,做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作品研究

阮籍《咏怀诗》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专门性的著作有《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邱镇京《阮籍咏怀诗研究》,邱著认为,阮籍咏怀诗艺术技巧优点为“结构紧凑”“善于发端”“比兴特佳”“文法的技巧”;缺点为“类似格言”“隐晦”“重复”“合掌”。曹道衡《魏晋文学》、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等著作也有所涉及。钱著以为,阮籍“自觉地继承了用诗歌抒发生命情绪的艺术传统”。

相关论文约204篇。王许林认为:

阮籍的《咏怀诗》以人的生命存在状态——短促感、孤独感、超越感为审美对象,伤感中蕴含坚毅,悲佰里浸润旷达,显示了一个东方“文化人”的内在人格的觉醒,及他对人类生存命运的深刻忧虑和关切。

其中对《咏怀诗》生命意识的探讨很有启发意义。《贵州社会科学》连续刊发了多篇研究阮籍《咏怀诗》意象的作品,如秦丙坤《阮籍〈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和三重世界》、王尧美《阮籍〈咏怀诗〉中的“路”》、王建国《从阮籍的身世个性看其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象》、王尧美《阮籍〈咏怀诗〉中的“剑”》。但有关“竹林七贤”整体意象及向秀、刘伶、山涛、王戎、阮咸等作家意象的研究,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嵇康《声无哀乐论》也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约有研究论文79篇。袁济喜指出,“‘声无哀乐论虽然受当时‘得意忘言论影响”,但同时“强调人的审美主体的独立性和能动性”,这与以往将“音乐美学中心声对立统一的观点目为‘二元论”是不同的。李丹博认为:“在《琴赋》中,‘和美的要求贯穿于音乐创作的整个过程,……主要的表现是要创造一个清远、冲和、恬静、脱俗的音乐意境。”连赟从音乐与儒道的双重视角来解读《声无哀乐论》,以为“从表象上看,嵇康深受道家影响,追求飘然脱尘,但在内心深处,他又不得不尊崇伦理”。

此外,对于《大人先生传》中“大人先生”的原型,徐公持认为是孙登;韩传达则认为是苏门先生;王晓毅认为:“是《庄子》中住在藐姑射山的神人,以及《淮南子》等黄老派著作中关于神人、至人、真人的传说。”龚克昌从《东平赋》读出了阮籍“庸俗虚伪的一面”。孙明君考证,《为郑冲劝晋王笺》当“作于甘露五年四月”。不乏新见。顾农《〈文选〉所录阮籍〈咏怀诗〉五题》、袁济喜《〈文选〉编选与嵇康形象》等,以《文选》为切入点,观点新颖,也值得关注。

比较研究

有关“竹林七贤”比较研究的论文约120余篇。其中,阮籍、嵇康思想比较的论文约30余篇,汪春泓指出,在学术承传渊源方面,阮籍“是汉魏新学的预流者……(嵇康)为学尚停留在汉士式的儒道兼修”;就《庄》学思想而言,“(嵇康)还徘徊在老与庄两个不同的人生境界……(阮籍)已彻底由《老》学向《庄》学超越”;在文学创作方面,“阮旨归趣逗虚,而嵇志却十分落实”。刘克桥认为,“嵇康的峻急刚肠使他与阮籍的迫不得已情极而痴有了不同……比阮籍多了狂放之氣,终为社会所不容,留下一腔悲愤。”

有关“竹林七贤”作品比较研究的论文约有40余篇。禚宝斌指出,阮籍的赋作“郁结着一股化不开的苦闷,语句里透漏着难以排解的忧愁……(嵇康的赋)多了些从容和幽雅”。杜卫认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完全继承了儒道美学中以‘和为美、美服从善和强调音乐的伦理教化功能的基本音乐美学原则”,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把音乐作品‘本文作为一切音乐内容的首要依据,把音乐美、音乐内容和音乐效果的特征作为音乐美学的核心间题”。陶东风、陈燮卿指出“《咏怀》的基本精神是人的觉醒”,陈子昂《感遇》反映了“一种强烈的社会意识”。

阮籍、嵇康与陶渊明思想比较的论文约30余篇,王玲认为:“嵇知其不可而为之……陶则知其不可而不为,于庄子逍遥出世的形式下恪守儒家善道。”将阮籍、嵇康与鲁迅进行比较的论文约10余篇,皇甫积庆指出:“在文学的沟通、晤谈中,鲁迅不仅获得中国传统文学及语言的熏染,更重要的是获得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精神与生命悲剧的共感。”

接受研究?

“竹林七贤”接受研究,自2000年以来才逐渐得到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论文约33篇,其中以探讨唐代作家、作品对“竹林七贤”及其作品之接受的成果最多。

刘小兵专著《唐代文学与竹林七贤》以“传播与接受”为视角,从文学文献、文本及少有人关注的唐人墓志铭出发,细致探讨了唐代文学对“竹林七贤”的接受。其论文也指出:唐人墓志中出现七贤或与之相关典故的约90方,100多次,唐人常用“竹林绝游,山阳罢燕(宴)”来表达惆怅与叹惋。墓志中的七贤追忆集中于“对七贤交友与雅集的效法”,几乎“竹林七贤中的每位人物皆受到过唐人的赏识”,唐人身上体现了“七贤风采的再现、竹林精神的复活”。

邓溪燕认为,唐人诗文对《思旧赋》的用典大致为:闻笛有感、离愁别绪、故园之思、伤亡忆旧;唐赋在情感主题、抒情叙述手法上,唐诗在怀旧意象,抒情叙事模式等方面,都体现了对《思旧赋》的接受。束莉、吴怀东指出:“六朝嵇康接受以讥评的面目呈现”,唐宋以降,“嵇康忠义的品格得到表彰”,但“讥评的代表性观点依然不时出现在士人的撰述中,反映了他们徘徊于儒道之间的复杂心态” 。此外,叶当前、余塔山等,从不同文体对“竹林七贤”作品的接受做了探讨。

综上所述,七十年来“竹林七贤”文学的研究,研究方法与视角均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也有大幅度提升。但总体上还存在研究力量布局不合理和重复性研究等问题。“竹林七贤”生平及思想研究,诗文集的整理校注,《咏怀诗》《声无哀乐论》的阐释等方面贯穿于整个“竹林七贤”研究史中,得到不断的拓展与深化。21世纪以来,《为郑冲劝晋王笺》《首阳山赋》《与山巨源绝交书》《养生论》《酒德颂》《琴赋》《思旧赋》等不同文体的作品,以及阮籍、嵇康之外“竹林七贤”其他作家的作品,逐渐得到学界的关注,“竹林七贤”接受研究呈上升趋势,但整体研究仍然稍弱。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如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避免重复,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石飞飞,女,文学硕士,现就职于青岛市李沧区教体局;刘怀荣,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
浅谈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的突转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历代竹林七贤主题美术作品的表现方式简析
“绝版的竹林”之七
“竹林七贤”
“青睐”与“垂青”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竹林七贤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