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语言描写 怎样体现高级感

2019-11-27曹楷

江西教育B 2019年9期
关键词:现场感神态话语

曹楷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老舍曾言:“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支笔写出王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都写得恰如其人。”不同身份、性格、出身的人物,必然有着不同的形象塑造诉求,也必然需要在语言描写的设计上动脑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认识到“低级语言描写”的害处,教给学生让语言描写体现“高级感”的方法。

优秀的语言描写,话虽不多,却有着巨大的信息量;平庸的语言描写,充斥其中的是苍白无力的“学生气”和“造作感”。比如下文:

做了一段时间同桌后,有一次她的笔掉了,我帮她去捡,突然灵光一闪,我对她说:“我跟你变个魔术吧!”然后我把她掉的笔捡了起来又放回去,又捡了回来对她说:“你看,还有两支笔了!”这时她笑了,笑得是那么可爱。她笑着说:“傻子。”

在这段简单的语言描写里,我们看到小作者对人物语言的处理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某某说+话语内容”,这种方式的语言描写是最粗糙、最乏味的一种,无疑也是一眼看上去特别显低级的一种。一篇中学生作文中,如果语言描写都是“谁谁说”然后就是话语内容的直接引用,这样的作文无疑是令人生厌的。

那么,在此基础上如何修改呢?

[一、去提示语化]

一切的修改,是为了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最终凸显主题。依此可知,语言描写优化的必经之路是加大语言描写的“力量”,这份“力量”的直接来源就是其“含量”,即这处语言描写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丰富信息。

最浅显的修改,就是去掉这个“说”,也就是说,“说”和类似的语言“发出词”全部省去,比如“说”“道”以及“告诉”“对我(他)”。

如此一来,看起来语言表现变得失去了引导,显得光秃秃的了。但是实际上,一边是“去提示语”,一边是“增语言画面感”。这个“语言画面感”,也就是语言发出之前的人物外在表现构筑起来的画面,通常由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实现。比如下文:

雨幕将院子与屋子隔开。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他右手端着茶杯,我右手也端着茶杯;他左手叉着腰,我左手也叉着腰;他有些驼背,我于是也勉强着自己微微驼背。我被这个动作逗笑了,又只能憋在心里,于是轻声叫了他一句:“外公,该吃饭了。”

此处的语言巧妙地让人物的动作神态配合语言,以实现更好的语言效果,如果去除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人物的语言虽然还在,但是却成了失去灵魂依托的话语,变得毫无情味。

同样的简单例子还有 :

先生对这只鹤的深情,尽数氤氲在他眼中,他低吟:“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此处的画面感颇强。又如:

这时,门口传来了一阵脚步声,很轻,很碎。母亲拉开房门,快速走到我身边:“孩子,不早了,快睡吧。”

若是变成“母亲走进来,对我说……”这样的语言描写必然是失败而低级的。

[二、话语场景复杂化]

语言描写的“高级感”不能孤零零存在,这是一种通过多种描写实现画面、声音共同出彩的辞藻艺术。语言描写的“现场”情境,是语言的来源,割裂了语言表现和现场语境,这样的语言描写是苍白而飘浮的。反之,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两手抓”,一手突出语言内容,一手紧扣现场语境。让人物的语言带上情境,话语内容与情境塑造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给读者以整体化的艺术享受。如:

我闻着那诱人的茶香,赶紧扑进了母亲的怀中:“对不起,妈妈,刚才是我不好,让您生气了……。”

我在桑树旁候了许久,父亲便奔回来了。他的外套湿了,书却是干的。我再也忍不住,潸然泪下,让泪水和雨水融为一体。“我只是想让你知道,爸爸永远是最可靠的。”“我都知道……。”

我们再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王江山。”

“年龄?”

“26。”

我们揣摩例文的语言描写不难发现其奥妙,一方面例文实现了“去提示语化”,使语言交流速度得到提升,避免了“说”“道”的阻碍;另一方面,在语言描写中多使用口语词、不连续词语、短句、重复词语,创造出更加真实的说话环境,会使文章现场感、身临其境感大大增强。一切高级的语言描写都是情境氛围下的自然而然的产物,只有连带着现场语境的塑造,现场感、真实感才能顺利展现,进而语言艺术的效果才能得以高效呈现。

[三、人物自身状态凸显化]

语言描写的艺术,在于自然顺畅地引导读者从文字建构中进入话语情境,故适当的画面构筑无疑是有价值的,画面的构筑恰恰需要合适的动作与神态,动作、神态的描写,也正是为随即出现的语言铺垫好情境。人物在话语内容出现前的状态,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描写的重点也是难点。

任何人物的话语,不会凭空出现,必然是人物自身情绪波动的产物,情绪的波动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在神态、动作与语气中。即便是“面无表情”“竭力让自己显得轻松淡然”,本质上依然是说话者的情绪波动的流露,更不要说“他的两颊渗出密密的汗珠”“她的脸色变得煞白,不禁失声尖叫道……”这些是极为明显的表现了。

而鲁迅先生的语言描写,正是这一技巧的体现,如: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在中学生的写作中,有一处小小的设计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一般来说,都是“动作神态先行,话语内容随后”,但是在文本中,恰恰可以调换为“话语内容先行,动作神态随后”,甚至把人物的话语内容拆分为前后两截,中间处是人物富有个性的、共同推动情节发展的动作与神态描写。比如:

“几日不见,这梧桐都这么高了!”正在清扫落叶的爸爸惊呼。这时我才意识到两年内梧桐已经有白杨的两倍高粗,那冬青虽然常年翠绿,可是始终是个“矮坨坨”。

我们不妨再看:

“抱歉……这……是我弄坏的。”我僵硬地接过她手中的娃娃,脸颊的温度随着她眼眸里透出的光亮一点点升温。

“真的?”她脱口而出,点点的埋怨携着先前的委屈丝丝漫洇在空气中。

“嗯!”我语气坚定。

类似的中学生习作例子还有很多:

“闺女,收衣服咯!”他自集市归来,人未至声先闻,如掷一地炸响的惊雷。

“快上车回来吧!”绵长的回忆被祖父呼唤我的声音打断,我回过头去,望见祖父那如霜的两鬓,那皱得像橘皮似的脸,还有……那已经弯曲的背脊!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为什么祖父会……泪水湿了我的眼眶,我轻轻抚摸着那把寂寞的锄头,第一次感受到祖父当年握着它垦地时的幸福与满足,快乐与深情……

这种提示语与话语内容的組合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机使用、共同配合的,除了“提示语在前面”“提示语在后面”“提示语在中间”,甚至还有“提示语在两边”的模式,这些模式的混搭使用,才是语文自然化、“高级感”的来源。

而鲁迅先生的文章,再一次体现了这种技巧: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语言描写不宜停留在简单、单一的模式上,应该让说话人的动作动起来,神态显出来,话语个性起来。只有这样,故事的现场感才能活起来,人物的形象也才能立体和深刻起来。在写作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体现语言描写的高级感”为旨归,指导学生脱离“学生腔”,摆脱“千人一面”“话语俗套”的局面,转向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删减使读者生厌的大量提示词,对说话人的外在表现进行细致刻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话语描写有所扬弃、去粗取精,最终实现“老练”“精练”“传神”的艺术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王 慧

E-mail:729628267@qq.com

猜你喜欢

现场感神态话语
神态描写有妙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现场感:电视新闻报道的独特魅力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