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2019-11-27张倩倩
张倩倩
(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实验高级中学 辽宁 盘锦 124000)
中国拥有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涉及的范围之广,样式之繁,令全世界为之惊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而且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深入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探究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和方法,为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达成。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和情感共鸣,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材和其他材料中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文学艺术体验中理解相关生物学知识,使原本略显枯燥的知识理论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中,问题探讨栏目引用了杜牧的一首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短短28字将秋夜中的景色描写的灵动静美,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这首诗,让学生感悟诗词文字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勾画出萤火虫闪闪发光的情境。接着,从诗歌中的一个意象联系到本节的生物学知识---萤火虫发光的原理。进一步提出问题"萤火虫发光需要能量吗?","萤火虫发光的能量由谁直接供给?",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内容的结尾,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探究萤火虫发光的能量来源问题。将萤火虫发光这一充满诗意的文学意象与生物学实验探究紧密联系,前后呼应,使本节课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再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可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等耳熟能详的谚语入手,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的概念,进而激发学生对有性生殖过程的学习兴趣。《生长素的发现》中,教师除了以自然界中常见的向日葵等植物向光生长现象引入,还可以引入诗句"春色满园管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导学生分析为何红杏会向着墙外生长,对古诗句进行别出心裁的解读,古为今用。《细胞生活的环境》中以《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观点"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同时了解人体内环境的含义,同时对不同个体含水量进行科普,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2.提升境界,树立生命观念
在对待生命问题上,"仁爱万物"的思想最先由孔子提出。儒家六经之首 《周易》讲"天地之大德曰生",把尊重生命、常养生命、维护生命作为人的大德,荀子主张对自然万物施以"仁",从"爱人"向爱物扩展。道家提出"天人合一"理论,强调人与万物是统一的整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学生科学的生命观念,强化学生珍爱生命,关注自然,爱护自然,树立整体性思想和唯物主义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受精作用和早期胚胎发育》等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入《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等危害,感恩父母,敬畏生命。在学习《群落的演替》时,分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中体现的演替方式,深入理解宇宙万物不断更新变化的观点;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当介绍过生态环境问题和未来发展时,教师可引入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和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进一步明确人类是地球的一部分,并不是万物的主宰,应当珍爱生命,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介绍我国古代"桑基鱼塘"的农业发展模式,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模式的积极意义和未来的发展创新,强调人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解放思想,培养科学态度
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物形态、结构和习性等描述中也存在一些科学性问题,对于一些科学技术应用的原理研究不深。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发散思维,解放思想,对于这些问题加以科学的解读和补充,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例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引导学生思考吐丝的春蚕死了吗? 补充关于昆虫变态发育的相关知识;苏轼在《格物粗谈-果品》中提到的用木瓜给红柿催熟,"得气即发",引导学生思考具体是什么"气"在起作用,以及如何证明,进一步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浓度乙烯对红柿进行催熟的效果等等。
对于广大一线生物教师来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不仅要求教师有着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底蕴,还需要具备高超的生物教学技巧。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和传统文化爱好者,笔者会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探寻生物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身体力行,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