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策略与学生认知
2019-11-27杨亚娟
杨亚娟
(西藏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 西藏 日喀则 857000)
1.融入生活元素,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结合
知识来源于生活,语文更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将生活元素与语文教学进行结合,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感受语文的应用价值,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便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搜集与学生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相关的元素和素材,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以此来还原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就在身边,体验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最终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授《春》这篇课文时,为了优化学生们的学习效果,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一些生活元素。首先,笔者会让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自己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具有哪些特点?然后,再让学生们阅读课文,将课文中的描写与生活中的现实进行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会回顾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情境,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描写。这样一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融入生活元素,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发挥多媒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便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应用现代媒体技术的能力,从而能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语文知识进行动态化、直观化的处理,再以图像、动画或者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带给学生多样的外部感官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构建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间的关联,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动力。
例如,在教授《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为了增强学生们的参与课堂的动力,笔者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创设了直观的学习情境。首先,笔者通过互联网为学生们收集下载了一些相关的图片与视频,并将其制作成课件,上课后,笔者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进行直观的呈现,丰富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这样一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发挥多媒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了课堂。
3.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鉴赏能力
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理解能力,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挖掘诗词的背景意蕴,提升获取信息能力,理解诗词所蕴含的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和感悟,体会作者所传递的强烈情绪,从而更好提升诗词鉴赏能力,增强诗词认知能力。
比如,在《春望》教学中,导致学生理解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有效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战争背景。如今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基本上没有经历过战争,主要通过新闻、书籍、教科书认识战争,很难深入理解作者对于国破家亡的凄苦哀思,也很难深入理解诗人描写的战争场景。为了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感情。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叙利亚战争前后对比图片,将战争前繁荣和平的场景与战后凄惨破败的场景直观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场景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话。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历史素材,激发学生爱国情绪,让学生更好理解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现实的凄苦心情,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4.开展质疑活动,活跃学生思维
开展质疑活动,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树立理性认识,对诗词内容进行综合评判,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学生认知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向学生灌输诗词知识,导致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学习,无法将诗词内容转化为自身理解,此时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质疑活动,通过质疑活动,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表达自身见解,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目标。
5.感悟诗词意境,培养思想情感
诗词拥有丰富的意境,借助语言文字传递情感,展示传统文化精粹,体现人文情怀韵味。在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意境,以诗词为依托,让学生置身其境增强感悟能力,调动思想情感,从而更好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例如,在《天净沙·秋思》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诗词意象,突出诗词的意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诗词画面:老树衰落,进入暮年,昏鸦孤鸣,更添凄凉,小桥孤立,平添一分寂寞,旅人西行,只有瘦马相伴,更添悲苦。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诗词意象,为学生展示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意象的情感。通过诗词意象分析,让学生学习从诗词意象角度出发理解诗词情感的方式,体会诗人的情感。当然,这个过程中,可以分析诗词的字眼。比如,枯藤展示了枯萎的枝蔓,"枯"这个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情中有景,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通过这些凄凉的意象,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思想情感,体会天涯旅人孤独寂寞的心境,掌握诗词寄情于物、情景交融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