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示错情境”的设计及教学功能
2019-11-27谢兰萍
谢兰萍
(四川省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四川 成都 610225)
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一堂课中,如果能够在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代表着具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其中“示错教学”就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情境。示错教学就是教师首先介绍一种错误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一般是在学生思考时常遇到的误区,然后通过与学生的讨论,质疑和推翻这种错误的思想。通过示错的方式,学生能充分理解自己为什么做错了。这种方式相比于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为什么错误更加的生动,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接下来我就介绍几种“示错情境”的教学设计。
1.示错情境在导入时的应用
在新课导入时利用示错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
案例(1) 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教师:“改变反应条件时平衡状态的变化趋势,可以用正逆反应的消长来表述。如果有利于增大产物的比率,可以说成平衡向右移动。"这就是书上关于化学平衡移动的描述,同学们好好理解一下。
学生:好的,我懂了。可以通过看正逆反应哪个的转换率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师:接下来我向大家提一个问题:"H2(g)+ I2(g) = = 2HI(g)达到平衡时,只向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2, 平衡怎么移动?若再向容器中充入1mol的H2和1mol的I2, 平衡如何移动?
学生:只向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2, l2的转化率增大,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H2和I2的转化率均不变,平衡不移动。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发现这个解释忽略了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是化学反应整体的发展方向,忽略了平衡移动是一个过程,忽略了过程后用新旧平衡状态的参数物质的转化率作为平衡移动判断依据,没有抓住平衡移动的本质。因此,用物质的转化率的变化作为平衡移动的判断方向是不合理的。学生通过这个示错过程认识到利用物质转化率的变化作为判断平衡移动方向是不可靠的。
2.分析错误,巩固知识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在学习了新的知识或者是概念、定理等以后,利用“示错情境”来加强学生对新学习知识的理解。通过质疑错误,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学到的知识。
案例(2) 弱电解质的电离
在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的相关内容后向学生提出下面一个问题。
仅能在水溶液中导电的有?
A.NaoH B.Na2SO4C.NaHCO3D.H2SO4
学生选择D选项,因为酸、碱、盐是电解质,在溶于水或者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碱和盐大多数是离子化合物,在溶于水或者熔融状态下都可以导电。但是酸是共价化合物,处于液态时不存在离子,所以仅在溶于水的时候导电。所以选择D.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C选项是否正确,发现有一类物质在溶于水或者是熔融状态下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而选项中的C正是这样的物质,在受热分解后生成Na2CO3和H2O和CO2,在熔融状态时Na2CO3电离导电,所以NaHCO3仅能在水溶液中导电,所以正确选项是C和D。
通过示错的方法,学生从上面的题中可以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这样使得学生深刻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注意这个问题。
3.总结错误进行反思
在一节课结束之前,通常教师会对本节课的所学内容进行总结。通过这个总结学生可以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并且进行总结归纳,对所学内容进行升华。而如果把“示错情境”应用到课堂小结上去,那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质疑来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探究,最终能够达到小结的目的即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升华。
通过一系列的“示错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可以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误区或者易错点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质疑以及不断的思考探究的过程可以清晰的认识到错误所在,不仅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发现,教师的“示错”其实就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方法。相当于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圈套”,当学生走进来再提出错误,学生就开始进行自我怀疑。这样学生就不再是被动的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走,而是有了自己思考的空间。所以在课堂上如果可以设置合适的“示错情境”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示错”学生能充分认识到易错点要远远比教师的讲解更加生动,从而就会提高课堂效率。所以说,“示错情境”法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