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初中物理错题原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9-11-27刘俊岩
刘俊岩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遂城中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潮流,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他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就是育人。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教学生,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教师在思考的问题。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学生对错题进行反思,议错、纠错、改错,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能力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对学生错题进行分析、归纳错误原因,使其成为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近期对学生错题原因进行整理,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物理概念的理解不准确造成的错误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物理的计算题最难,对学生的错题分析后才发现,概念题的错误率最高。物理概念反映的是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物理事实的抽象。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不仅要清楚的知道概念的内容,还要了解概念的提出、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而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学习,只是死记硬背,停留在概念的表面,并没有对概念进行深入的挖掘、学习,这就造成了物理概念的模糊。学生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对物理基础知识真正掌握。
例1.某人用10N的力去推一张桌子,没有推动,由此可知桌子受到的摩擦力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N。
例2.对公式R=U/I的理解,正确是
A.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则电阻越大
B.导体中的电流越小,则电阻越大
C.通过导体的电流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
D.导体的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与电流、电压的大小无关
从这两道例题可以看出,学习概念不能停留在概念的字词表面,一定要清楚概念的来龙去脉,全面的理解物理概念,除了用正面的典型例子加强概念的理解,还要采用反面的针对性例子来辨析概念,加强加深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2.由于公式的应用不明确导致的错误
学生在运用公式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错误,有的由于记不准公式,有的不明确公式的应用条件,有的不注意单位及换算出错;有的数学功底不扎实,计算马虎、遗忘数学计算法则;有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等等。
物理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通俗易懂,但物理题目具有其特殊性、变通性、多样性等特点,学生往往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导致公式、定理的运用出现了偏差,解题时出现了错误。例一台电风扇正常工作时,电机两端的电压为220V,线圈电阻为1.5Ω,通过线圈的电流为0.2A,这台电扇正常工作1min消耗多少J的电能?产生多少J的热量?
学生在解这道题目时,解法五花八门,凸显出了对公式的条件限制不明确。一些同学使用了W=(U2/R)t=I2Rt来计算电动机消耗的电能,使用Q=(U2/R)t=UIt计算电流产生的热量。其实在电功和电热的计算中,W=(U2/R)t=I2Rt,Q=(U2/R)t=UIt这些公式是有它的应用条件的,只适用于I=U/R的用电器,也就是纯电阻,对于电动机由于I≠U/R,因此这些公式并不适用,只能应用W=UI、Q=I2Rt计算。因此,在学习物理公式时,明确物理公式的适用条件,从多角度加强公式的理解,养成严密的思维习惯非常重要。
3.由于探究能力不强,语言表述不规范造成的错误
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是考试的重点,也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实验总体来说分为两大类,一是探究性的实验,如探究动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等,二是测量性的实验,如密度的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测量等。针对性的探究实验操作,注重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纠错练习,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加工和整合能力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实验探究题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考试题目往往从以下几方面考查:作图、操作、故障、结论或计算。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准确把握实验原理、具体的操作、实验方法及语言表达上的规范。如对于结论的考查,没有与探究的问题一致,不注意控制变量,探究两个量是否有关时,没有具体写出两个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有具体数值的没有用定量回答,还有的用实验现象代替实验结论等。
总之,学生出现错误必可避免,将错误整理分类,我们要化“错误”为“美丽”,挖掘它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利用错误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