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2019-11-27韦慧英
韦慧英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第六小学 广西 河池 547000)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网络社会的时期,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正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也呼唤着教育的改革。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传统上单一语言讲述的方式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达到化抽象为直观生动的效果,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1.创设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参与学习的最直接动力,是引导他们学习知识、探索问题的精神支持。传统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的学习感觉枯燥乏味,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知识学习的情境中去,这样才能让他们从“厌学、苦学”变为“想学、乐学”,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充满兴趣的参与到数学探究学习中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1]。例如在讲解“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先为学生提出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我们都知识车轮的形状是圆形的,但如果把车轮做成正方形、三角形的话,会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我们坐在车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小狗、小猪和小猴子分别用不同形状的车轮行进,这样学生对这个动画视频很感兴趣,激发出了学习动机,通过观察发现其他形状的车轮会使车里的人感觉颠簸,甚至是根本无法行进,也就明白了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对于圆的性质产生了初步认识。通过这个教学实例可以发现,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减轻了学生学习压力,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助于活跃教学氛围,取得了高效的教学效果。
2.动静结合,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比较抽象,逻辑特征很强,教材中的内容设计也为了帮助更好地理解知识形成过程,但是课本上的内容是枯燥、静止的,很难让小学生去理解,导致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的优势,借助图片、视频等形式能够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产生极大冲击,能够将知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知,达到了动静结合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快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2]。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将知识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生的,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就能对知识的本质真正的掌握,逐渐提高数学学习水平。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借助计算机三维动画,将圆柱体切割成为多个小份,之后再有序的拼凑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图形,整个动画过程都清晰动态地展现了出来,学生也就能直观地理解割补法这个数学思想方法,这要比学生动手进行模具操作更有效,因为学生在切开模具之后就很难再进行准确的拼凑。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从建立从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认识,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3.课堂小结,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小结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所学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直接通过黑板为学生总结,教学模式很单一,学生也不愿意集中注意力听讲,教学效果比较有限,但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延伸,这样学生也能更好的掌握[3]。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个多彩的圆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归纳将圆的特征,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都表示出来,出示半径和直接的数量关系,演示用圆规画出圆形的步骤。之后在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圆,列举生活中的哪些事情都运用了圆的知识。通过这样的课堂小结,学生就逐渐建立起了知识体系,课下完成作业也会更有动力。
结语
总之,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将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到教学之中,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充满兴趣的参与知识的学习探究,整个教学会显得生动有趣且高效,促进新课程改革获得更大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