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成人感恩品质培养路径

2019-11-27喻艳王慧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教书育人 2019年24期
关键词:恩惠积极情绪幸福感

喻艳 王慧 ( 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积极心理学旨在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对其潜在的力量进行挖掘,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提高个人幸福感。当前,积极心理学主要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支撑展开研究。

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赛利格曼(Seligman)提出的24 种积极的人格特质之一。有学者把感恩定义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的认可,并且产生想要真诚给予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也有学者认为感恩是一种品质。

一 成人感恩品质培养的意义

成人感恩品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提高成人个体感恩品质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成人感恩品质越高,个体幸福感越强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更容易体会到快乐和幸福,同样有的人则更容易感受到悲伤和不幸,这与个体本身的生理状况相关,但与之更为紧密的是个体的心理状况。McCullough Emmons和Tsang 的研究结果显示感恩倾向越高,积极情感和主观幸福感更强。首先,高感恩倾向的人有更高的积极认知,他们认为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是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关爱,而不是理所当然的,这会让他们感觉快乐和幸福;其次,高感恩倾向的人,更容易关注到自身和生活的积极面,体验到积极情绪和幸福感;再次,高感恩倾向的人,更乐于施惠于人,容易拥有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个体幸福感。

(二)成人感恩品质越高,社会和谐度越高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智育开发的过度关注,对个体人文教育的忽视造成部分国民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唯利是图,与主流价值观严重偏离,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国民感恩教育亟待加强,感恩品质亟待提高。一方面,高感恩倾向的人容易认识到自身、家庭和社会责任,更加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共同成长,更加关注彼此的相互影响,尤其是成人对下一代的影响;另一方面,感恩能使人处于友爱、温馨的社会环境中,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信任、理解和宽容,如果人人常思回报、少索取,整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和稳定。

二 成人感恩品质现状

“一个怎样的孩子背后就有一对怎样的父母”这既是一种共识,又折射出成人自身品质的亟待提高。一直以来,德育的落脚点都在幼儿到大学生的孩子身上,对成人的关注少之又少。感恩品质的塑造离不开个体接受的教育,包括理论的学习即学校系统的教育,也包括个体所处的环境即成年人的言传身教。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人们的逐利心理,甚至是见利忘义的心理。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激励着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主体唯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评价利己化等倾向正在蔓延。“好人无好报、明哲保身、忘恩负义”等现象屡见不鲜,成年人感恩意识缺失、感恩行为失范是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感恩意识的缺失

感恩意识包括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里,一直不曾缺少过关于“感恩”的重要内容:从“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投我以木桃,报之于琼瑶”到“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表达了对知恩图报的美好愿景;乌鸦反哺、羔羊跪乳、陆绩怀橘遗亲是感念父母之恩,诸葛亮鞠躬尽瘁是感念知遇之恩,衔环结草感念的是救命之恩……但是,现在部分成人感恩意识缺失,具体表现为淡漠父母的养育之恩,淡化学校及老师的教育之恩,冷落社会的关爱之恩、践踏自然的馈赠之恩等。感恩认知的缺失体现的是对受到的恩惠和报恩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对受惠和受恩不报且理所当然的心态。成人感恩情感的缺失则折射出成人对馈赠者和馈赠行为的漠视,无法从内心深处真诚感激自己获取的恩惠,更加无法激发报恩信念和行为。成人感恩意识缺失问题的存在和加剧给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感恩行为的失范

个体感恩行为是培养感恩品质的落脚点。成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职员、父母、子女、师长等等,个体扮演的角色不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就不同,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也不一样:爱国、诚信、敬业、友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救死扶伤、赡养父母……成人是规范的制定者,也应该是遵守规范的典范。感恩是社会公认的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知恩图报”理应是感恩的规范,然而,在我国,存在感恩行为失范现象,尤其大部分是出现在成人身上。王向清、杨真真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在我国农村地区进行调研后发现很多子辈违背孝道,拒绝赡养父母,更谈不上对父辈“敬养”;南京“彭宇案”、郑州“李凯强案”和天津“许云鹤案”反映的都是搀扶跌倒老人不被感激反被“讹诈”;丛飞的资助对象,一名大学教师在丛飞病重时拒绝探望并谴责其影响了自己的生活……一方面,这些感恩失范行为具有很强的扩散力,在社会上不断催生仿效、传染效应和负能量;另一方面,严重冲击和影响未成年人的感恩认知和行为,他们以成人感恩教育为典范,又目睹成人感恩言行的不一致,容易在内心产生冲突,从而形成错误认知,产生不良行为。

三 成人感恩品质的培养路径

培养感恩品质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人发现生活中人、事和物的美好和价值,唤起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感激,形成和提高感恩认知、情感和行为,并将其内化为个人品质的过程。这个过程复杂而系统,需要各方合力,需要从积极的感恩认知出发,强化感恩情感,激发感恩行为。

(一)知恩于心:塑造积极的感恩认知

“一个人对世界、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只有个体从内心真正意识到并且认可自己所受到的恩惠时才有可能唤起他的感恩意识。塑造积极的感恩认知是培养感恩品质的起点。成人都是已经具有自己初步形成的认知体系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感恩认知水平不一致,成人感恩品质的塑造需要根据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开展。从个人层面来说,个体应该主动加强感恩学习,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感恩传统文化、向榜样学习和自我反思教育不断修正和提高感恩的认知水平;从社会层面来说,应该做好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一方面,社会可以以宣传、表彰、批评等形式对感恩认知积极向上的个体进行肯定和强化,对感恩认知存在消极和错误认知的个体进行修正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应该通过树立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播撒塑造积极感恩认知的种子。

(二)体恩于情:培养积极的感恩情感

感恩情感是个体在受到恩惠,形成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温暖、愉悦和幸福的情绪体验。感恩情感是个体感恩行为发生的推动力。成人积极感恩情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倡导成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感恩活动,如支教、献血、养老院行、保护地球等志愿者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增加感恩体验,培养感恩情感;二是可以创设积极的感恩环境,如举办感恩日活动、捐赠活动、父母亲节活动等,再通过媒体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使成人在良好的氛围中产生感恩情怀,进而产生积极的感恩情感。

(三)践恩于行:激发积极的感恩行为

感恩行为是感恩认知和情感的归宿,是检验个体感恩品质的关键。美国密歇根大学的Fredrickson(1998)的“拓延—建构”理论认为,各种积极的情绪,如快乐、愉悦、满足感、自豪感和爱等,都能激发并拓延人们瞬间知行的能力。由此可知,激发积极的感恩行为首先可以从培育积极情绪着手,让积极情绪激发、拓宽受恩者的利己、利他和亲社会行为。心理学在国内的兴起为成人积极情绪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如通过体验正念教育,参与沙盘活动和团体辅导等都可以以专业的形式让成人的负面情绪得到疏解,积极情绪得到肯定和培养。同时,接受终身教育也有利于激发个体感恩行为。终身教育相较于传统正式教育具有形式更广,内容更多,时间更长等优点,不断接受教育,将使个体的感恩意识更强,感恩素养更高,更能自觉地践行感恩,因为终身教育是养育国民素质的阳光。最后,成人感恩行为的激发也离不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既包括不断革新感恩教育制度,使得感恩教育的形式、内容等符合新时代的特点,也包括完善感恩文化制度和道德奖惩机制。

总之,关注全体社会成员的感恩道德修养,尤其是成人的个体感恩素质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之一。(通讯作者:王慧)

猜你喜欢

恩惠积极情绪幸福感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浅析中日两语言中的授受关系
爱你本来的样子
《恩惠》中女性人物的成长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