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大学生人际信任调查研究
2019-11-27翟孟
翟 孟
(郑州师范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1.前言
1.1 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本研究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郑州师范学院的98名大一聋生的人际信任进行调查研究,从而了解其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的具体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
1.2 调查工具。本研究引用的是Rotter于1967年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urst Scales 即ITS)。该量表用于测量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共有25个项目,其内容涉及各种环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包括父母、推销员、审判员、一般人群、政治人物以及新闻媒体)。该量表分为两个分子,这两个分子分别指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普遍信任)和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特殊信任)。量表采用五分对称评分法,1分为完全同意、5分为完全不同意。该量表的重测信度(间隔7个月)为0.56(P<0.01),折半信度为0.76。
2.结果与分析
2.1 聋人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总体情况。聋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测量总分(M=75.57±5.119),略高于人际信任的理论均值75分,聋人大学生人际信任程度处于中等水平。
2.2 聋人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性别分析。男生在人际信任总分和普遍信任因子上的得分略低于女生;但是经过人际信任的男女性别差异的t检验,发现男女聋人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等方面均不存在差异。
2.3 聋人大学生人际信任的专业分析。从得分上可看出,音乐与舞蹈专业的聋人大学生无论在普遍信任因子、特殊信任因子还是人际信任的总分上都略高于计算机专业和美术专业的聋人大学生,但是经过进一步的F值的检验发现不同专业的聋人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普遍信任因子、特殊信任因子和人际信任总分上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2.4 聋人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生源地分析。在聋人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生源地差异的多重比较中,生源地为地市一级以上城市的聋人大学生和县级城镇的聋人大学生在普遍信任因子和特殊因子上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具体表现为在对社会大众的信任程度上,地市级以上城市的学生明显高于县级城市的学生;而在对亲人的特殊信任程度上,地市级以上城市的学生又不及县级城市的学生;在信任类型和生源地因素上,二者产生了交互效应。
地市级以上的聋人大学生在普遍信任因子上高于县级城镇的聋人大学生,其原因可能是所处环境差异引起的,城市经济文化水平发展相对于县级城镇较好,因此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与县级城镇有所不同,城市的聋人大学生由于受到较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较为先进的理念的影响,对社会上的一些人或事的看法相对县级城镇的聋人大学生较为客观,了解的方面较广,同时也有自己的见解,在人际交往中适应性较强,能够建立较好的普遍信任;县级城镇的聋人大学生在特殊信任因子上高于地市级城市的聋人大学生,原因可能是,特殊信任因子是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县级城镇的聋人大学生从小生活压力较小,学校学习竞争压力也较小,在课后和假期期间有更多的时间和父母家人以及同伴一同度过,从而与家人和同伴的亲密感度高、人际交往频繁,在特殊信任因子上的得分较高;生活在地市一级以上城市的聋人大学生从小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父母亲和老师对其学习有较高的期望,在学校生活中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会无形中产生竞争心理、羡慕或嫉妒某人的心理,同伴交往就没有那么单纯。加上城市里的父母亲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较长,平时较少有时间和孩子相处,聋人学生也因为学校学习紧张自由时间较少,与家人的沟通交流时间较少,人际信任水平自然受到影响。
2.5 聋人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是否独生子女的关系。虽然两类学生在普遍信任因子和特殊信任因子中的得分有所不同,但进一步的t检验显示,两类学生无论在普遍信任还是特殊信任亦或是总体信任程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2.6 聋人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职业的关系。在聋人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亲职业关系的多重比较中,聋人大学生的父亲为农民和父亲处于待业的聋人大学生在普遍信任因子上达到显著性差异,其他几类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父亲职业为农民的聋人大学生父亲由于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知识面较窄,在对待人和事的看法和态度时常常带着狭隘的观念,聋人子女从小会受到感染,在对待人和事的看法和态度时受父亲影响较大,从而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而父亲处于待业的聋人大学生由于父亲对生活的态度相对乐观,可能会感染到子女使其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的人格品质,如善于交际、富于合作、外向等,进而更好的帮助聋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普遍信任。
在聋人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母亲职业的关系多重比较中,母亲职业是企业员工的聋人大学生在普遍信任因子中的均得分最高,与母亲职业为个体户和农民的聋人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里可能的原因是作为企业员工的母亲比农民或个体户的母亲工作相对稳定,不用为工作和生活过于奔波,同时学历也可能相对较高,因而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相对理性和系统,良好的教育方式使子女形成较为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有利于子女人际信任的提高。母亲职业为农民或个体户的母亲由于工作性质和文化水平原因在社会上受骗的几率相对较大,从而使她们对社会的人和事存在一定的警惕性,在教育子女时会加强子女的警惕性教育,从而导致她们子女对社会的信任度不太高,甚至会因为母亲受骗而对社会存在一定的警惕心,在人际交往时出现过于防备、不信赖他人的行为。
3.对策及建议
3.1 聋人大学生本身。影响个体的信任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源地差异就是影响聋人大学生人际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每个人的生源地并不是自己能选择的,所以要想提高人际信任水平就应该从自身做起。聋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培养自己活泼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同时形成良好的“三观”。俗话说,盲隔离的是人和物之间的距离,聋隔离的却是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聋人大学生要想提高人际信任水平更要做到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学会与人交往,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当自己有不良情绪或困扰时,要及时的找家长、老师或同学进行沟通交流,敞开心扉。在平时积极寻找与人交往的机会,比如参加班级活动、社团活动或是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在培养自己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3.2 家庭。家庭因素也是影响聋人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尤其是父母亲的职业会影响聋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在现今的工作环境下,大多数父母以事业为重,工作竞争压力较大,因此常常忽视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甚至有的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职责全权归于学校和老师,这是极其不好的。父母要学会平衡工作与家庭教育的问题。父母亲职业在没有能力改变的前提下,必须为聋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应该是,父母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与子女平等相处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也要一同合作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才有助于子女产生安全感,有助于子女对家有归属感,有助于提高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为了增强子女的人际信任感,父母要经常与子女沟通交流,鼓励子女表达自我情感,帮助其培养对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心态。
3.3 学校。学校对聋人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非同小可。由于聋人大学生是来自不同的生源地,拥有不同职业的父母亲和生活环境,所以他们原本在人际信任水平上就存在差距。学校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上应该多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知识,帮助聋人大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设个别心理健康辅导或心理咨询室,教师与聋人大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同时也要端正一些健听人对聋人大学生的态度,多组织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活动,给予聋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融入学校生活,让他们对学校生活有归属感、信任感,进而提高人际信任水平。
3.4 社会。要想提高聋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少不了社会的参与。制度是信任的基础,应加强对社会信任制度的完善,普及与落实,用制度去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以达到提高人际信任的目的。其次,要建立健全法律体系,通过法律的手段促使人们建立一种有利于社会信任提高的新秩序,使信任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并充斥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中。第三,营造讲信用的社会环境,现今社会上聋人尤其是聋人大学生的犯罪率有增无减,归根到底就是聋人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感低,在社会上没有归属感,由于生理缺陷常常不能被人理解,又没有人疏通引导,日积月累就有可能失去理智犯下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给予聋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