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程 做好阅读教学的“大”文章
2019-11-27姜唯婷
姜唯婷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江苏常州 213000)
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程资源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依托。语文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微课程?微课程的教学究竟该在什么时候运用?又该如何运用?这些成为语文教学运用微课程资源的重要议题。微课程具有内容集中、短小精悍、学习自由等特点,便于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灵活机动地在教学环节中穿插微课资源,最终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一、运用微课程,在激趣中做好认知铺垫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的开始环节,对铸造一节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程信息便捷的特点,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所必须的资源材料,帮助学生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形成铺垫性的认知,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障碍,做好认知性的铺垫,唤醒匹配的情感,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价值认知[1]。
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一文时,很多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就出现了这样的困惑: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为什么要邀请外国商人来参加销烟活动?这就显示出学生对当时历史背景认知的匮乏,这对解读文本内容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必备背景知识的浸润,学生就难以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更无从领悟林则徐的爱国情怀。为此,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就利用导入环节播放了专门制作的微课,其内容包括:(1)清朝末期,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背景的介绍;(2)鸦片对人类精神和肉体的双重伤害;(3)清朝末期,外国侵略者向清朝政府销售鸦片的数量;(4)林则徐生平简历的介绍。学生在观看了微课视频后,个个义愤填膺,对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行为敬佩有加。
在微课程的作用下,学生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课文描述的故事、刻画的人物都有了深刻的了解,促进了自己的体验认知,巧妙地激活了内在的认知体验,从而为更加深入地解构文本、体悟人物、明晰意义搭建了支架。
二、运用微课程,在促思中强化难点感知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课堂有三不教,即学生能一下子读懂的不教,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能读懂的不教,即使教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教。”由此不难看出,面对一篇优质的文本,尽管其蕴藏的资源非常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去教,而是需要紧扣文本的特质和学生认知上的障碍,紧扣学生理解的疑难点、困惑点展开教学。而微课程的价值,就是在学生思维处于“愤悱”中、在百思不得其解的亢奋中及时出击,引领学生认知思维形成质的飞跃,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认知素养的高效发展。
例如,在教学剧本《负荆请罪》一文时,很多学生在读到蔺相如对廉颇处处为难时的态度后,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1]张燕.电子白板对数学教学的影响探究[J].成才之路,2015(30):80.
[2]田露玲.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7(12):59-60.蔺相如的地位、官位都比廉颇高,为什么却要处处忍让他呢?这不是典型的胆小怕事吗?这样的人怎么能在赵国担任要职呢?学生这样的疑问显然是对蔺相如缺乏起码的了解,更对“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为此,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认知缺陷,展开这样的教学:首先,利用微课程为学生拓展了“渑池之会”“完璧归赵”的故事;其次,引导学生思考:面对残暴的秦王,蔺相如都毫无惧色、镇定面对,又怎么可能害怕廉将军呢?那么他究竟是处于怎样的考虑,才会躲着廉颇的呢?在微课程的浸润和点拨下,学生不仅明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深刻意识到,蔺相如保持与廉颇的良好关系,其实就是为了稳定赵国文武大臣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对稳定政局和军队的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微课程,在联系中深化情感体验
文本并非无情物。任何一篇文本都是作者内在心境和情感的自然流露。对文本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与文本的情感融通。因此,我们要创设具有鲜明情感经验的路径,建立具有直观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激发学生内在的表达冲动,让语言运用和情感体验巧妙融合,将语文教学引向学生思维的更深处[2]。
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阿炳“双目失明、街头卖艺”的描述虽然非常简单,但却给每位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为了让学生走进阿炳的心理世界,感受其在“双目失明”时“街头卖艺”的艰辛与酸苦,更好地认识阿炳独特的人生经历与其创作的经典二胡曲《二泉映月》之间的内在联系,播放了这样的微课:出示“数九隆冬”“三伏盛夏”“大雨倾盆”“白雪皑皑”四种情境,并分别配置了二胡曲《二泉映月》中的旋律,让乐曲的旋律与人生的经历巧妙融合,渗透到每位学生内在的心理意识中,在情感涟漪的激荡之下,焕发了学生内在的表达冲动,学生分别从“数九隆冬”“三伏盛夏”“大雨倾盆”“白雪皑皑”中选择相应的情境,想象此时双目失明的阿炳“街头卖艺”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更将自己对阿炳的同情表达了出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微课资源的运用就直接作用于文本内在情感活动中,找准了学生认知和文本特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语文学习、文本解构如果没有浓烈的情感体验,学习活动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因而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所运用的微课程资源就扣准了学生内在认知的兴奋点,利用画面和音乐的双重作用,唤醒了学生内在的情感认知,促发了学生内心的言语表达冲动,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微课程,在延伸中拓展升华认知
语文是一门大课程,生活中、大自然,处处都有语文的元素,都可以走进课堂,但语文课堂的时间相对有限,我们无法将所有的资源都融入教学中,而微课的再现效能就可以再现过去的场景,通过动静结合、层次严谨的图片或者视频,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在教材文本教学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内在的认知感受。
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时,教师依托民间故事的特点,将厘清板块、感知人物、讲述故事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在教学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并没有完全陷入教材文本,而是利用微课程资源拓展了其他三个传统的民间故事,分别为《梁祝》《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并对其核心情节、基本人物进行了简单介绍,激发了学生对民间故事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通过微课程资源,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于民间故事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个性、反面人物以及最终结局等不同的维度,探寻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有效地引领学生不能仅仅从文本情节的角度一读而过,而是需要不断地以理性的视角关注文本,更好地引导学生将拓展资源与教材中的文本进行高效统整,形成阅读的整体性合力。
结 语
微课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对当下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我们的阅读教学就需要充分利用微课程的特点和作用,巧妙地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融通,通过激趣、释疑、体验和拓展等不同的路径,彰显微课程的作用,巧妙地推进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