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猜想 扬起科学教学的风帆
2019-11-27郭玉定
郭玉定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中心小学,江苏扬州 225117)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猜想成了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多的还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很少有机会自主展开猜想。即便有,学生也很少关注猜想的理由和依据,其猜想趋于盲目化,有走过场的感觉。笔者在引导学生展开科学猜想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猜想方式,让学生在猜想后展开实证探究,促使学生更理性地展开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活心理涟漪
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猜想,教师首先要创设猜想的情境。笔者在教学中会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小实验,并让学生分析该实验体现了怎样的科学原理。这样就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实验情境中。此后,笔者又组织学生展开自主猜想,如尝试将原实验中的某些材料替换成其他的材料,并猜想是否会发生变化;或者可以改变实验的条件,如改变压力、温度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合理的情境中展开猜想,其猜想也会更为有效。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的秘密》一内容时,首先,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小实验,将一块砖放在一面粗糙的木板上,然后用测力计拉一下,让学生记录数值,之后又在光滑的木板上拉一下,让学生再次记录数值;其次,引导学生展开比较,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能得到哪些信息。通过这个实验,笔者将摩擦力这个概念引入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了相关的情境,并鼓励学生展开猜想,让其思考是否能更换其中的某些信息,促使摩擦力发生变化。学生首先将注意力放在了木板的粗糙度上,通过实验可以证明木板的粗糙程度影响着摩擦力,于是有学生提出了猜想:“如果木板更为粗糙,如像楼梯一样一格一格,是否需要的拉力就更大呢?”还有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猜想:“现在的板都是放平的,如果板本身就有一个坡度的话,结果是否一样呢?”笔者鼓励学生围绕自己的猜想展开实验,尝试验证猜想。
创设情境的方式一方面能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引发其思考;另一方面则能让学生的猜想有一定的依据,避免毫无边际地胡乱猜想[1]。这样的猜想显然更为有效,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实验验证,让学生亲手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投入。
二、比较归纳,建构解释模型
在引导学生猜想的过程中,不能只猜想而不思考,猜想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从周围的事物或现象中获得已有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迁移。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比较和归纳的过程中尝试自主建构解释模型,并学会理性思考,以解决各种猜想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光的行进》一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参与“小孔成像”的实验。在该实验中,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为什么这个实验叫作小孔成像呢?难道孔大就不能成像了吗?”此时另有学生提出了建议:“我们是不是应该验证一下,看看孔到底要小到怎样的程度才能成像?”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看法,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实验,并要求学生将实验收获的数据整理起来,进行归纳,尝试自主建构解释模型。有学生在分别计算了小孔的大小和距离后提出了自己总结的观点:“孔越是小的话,出现的像就越是清晰,相反,孔如果变大的话,就会不清晰。”还有学生补充了该解释模型,提出:“我发现距离在其中也十分重要,如果距离够大的话,即使孔大一些,还是能够成像。”笔者组织学生将总结出的数据整理成图表,更清晰地展现实验数据。
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研究者[2]。在指导学生展开猜想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展开完整的探究活动,不仅要学生尝试猜想,还要其尝试发现和研究,并尝试自主解释其中的某些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
三、动手操作,自主实验验证
在学生提出了科学猜想后,笔者还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验证的方式来获得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尝试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展开科学的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某些猜想其实是错误的,笔者鼓励学生不要因此而感到泄气,因为科学猜想的真正目的不是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而是形成科学思考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收获。
例如,在学习怎样运动重物《斜坡的启示》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利用斜面搬运重物真的能够省力吗?斜面省力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呢?”也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斜坡如果大的话,需要拉的距离就会减少,这样是不是就能更加省力了呢?”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学生答案,而是指导学生展开自主验证。学生尝试组成实验小组,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展开活动,一个学生尝试按照顺序搭建不同坡度的斜坡,另一个学生尝试记录下小车上坡所需的拉力。笔者提醒学生思考:“每组实验是不是只做一次就能得到准确的答案呢?”“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呢?”在学生完成实验后,笔者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学生发现:“和之前的猜想相反,斜面越平缓越省力。”这样,学生就推翻了自己的猜想,笔者又鼓励学生尝试提出新的猜想,并再次展开验证。
笔者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活动,学生不仅要商讨自己猜想的内容,还要思考如何合理设计实验才能更好地展开验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矛盾,这时,笔者就会组织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分析、验证,看谁的看法更为准确。这样的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理性反思,深化探究精神
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笔者还鼓励学生展开理性反思,尤其是当科学实验的结果和自己的猜想出现较大差异时。这样学生就能重组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尝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深化探究精神,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参与让鸡蛋漂浮在水面上的实验活动。笔者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死海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能否借鉴死海让物体漂浮的方法,让鸡蛋漂浮在水面上。学生提出可以在水中加盐,让鸡蛋漂浮。笔者组织学生展开实验,但是实验失败了,鸡蛋无法漂浮。这时,笔者组织学生展开理性反思,思考鸡蛋没有漂浮的原因。例如,有学生提出:“死海里的盐分很大,是不是我们在水中放的盐不够多,所以才漂不起来呢?”笔者鼓励学生继续实验,尝试再次探索。学生发现,增加盐的量后,鸡蛋果然漂浮起来了。之后,笔者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总结,如有学生提出了总结信息:“加盐之后,水的密度就会变大,如果盐水的浓度够大的话,密度就会更大,这样就能让鸡蛋漂起来,如果密度不够大的话,那么鸡蛋就漂不起来。”在理性反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更强了。
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猜想会逐步变得深入,变得更为理性。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猜想时要考虑周全,有时候猜想可能是错误的,但他们逐步会懂得如何辩证地思考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结 语
笔者在指导学生展开小学科学的学习时,鼓励学生积极展开科学实验,让学生在猜想、验证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知识,让学生的经验变得更为丰富,这样,学生的猜想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进而其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