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应用
2019-11-27刘爱琴
⦿刘爱琴
小学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基础体育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完善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但是体育课程通常是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就是要改革体育课程的教育模式,实现常规课程的拓展,积极引入素质拓展训练模式,提高体育教学训练的趣味性和综合性,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平。
一、优化素质拓展训练内容,提高课堂趣味性
兴趣因素是影响学生体育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应该以增加教学趣味性为主。为了更好地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在设置训练内容时应该把趣味性强的训练内容作为首选,提高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素质拓展训练除了具有趣味性之外,同时也会设置有相对严格的规则要求,所以教师在训练活动当中,要让学生发现乐趣,优化训练内容的设计与实施。例如,穿出电网、激流勇进这样的拓展训练项目要想真实的实施有着很大的难度,于是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进,在建立虚拟场景的环境之下用简单器材配合完成这样的训练活动。而改进之后的训练内容难度有所降低,但是趣味性得到了增加,所以能够让学生用愉悦的状态参与活动,从而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二、合理安排拓展训练强度,提高课堂科学性
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提高学生体育知识和技巧,掌握水平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但是所有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拥有优质的身体体能,只有具备了一个健康强健的体魄,才可以真正安静下来认真学习,完成多元化的学习任务。素质拓展训练就是一种兼具体力以及智力锻炼的运动项目,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一味增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强度并不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是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身体伤害。所以教师必须要恰当安排训练的强度,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特征和发展需要,以健康第一为首要理念。例如,在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拓展训练活动中,虽然学生是在预设情境当中完成这样训练项目的,但是对于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的要求很高,在此基础之上增加强度的话以增加体力负担,甚至会引起一些安全事故。
三、适当增加挑战性的内容,提高课堂延伸性
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通常会强调让学生系统性的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通常会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课堂的延伸性,无法达成体育教学提倡两促进学生身心综合素质发展的目的。为了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可以恰当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内容,弥补当前体育教学当中确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拓展训练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特别是针对人心理素质的提高,借助自然或人为设置的场景,把心理挑战作为重点,关注参与者意志素质和良好情感体验的获得。为了发挥素质拓展训练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教师需要增加心理挑战方面的训练内容,延展体育课堂。例如,在空中断桥这样的素质拓展项目实践中,只有当学生具备自信和勇气能够大胆克服自己的弱点,激发个人潜能,才可以顺利的完成挑战。所以学生在完成了这样的项目之后,也会自然而然的收获这样的能力,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
四、科学设置协作训练形式,提高课堂合作性
素质拓展训练更多的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的,因而能够在课堂应用当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之间可以加强理解以及配合度。教师在设置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时要注意设计协作性的训练形式和训练内容,设置很多特定的场景,要求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密切的合作,既让学生表明自己的意见主张,又让学生学会理解与积极接纳他人的意见,最终通过团队协作的力量完成训练任务。比方说,在盲人方阵的拓展训练项目实施当中,要求所有参与的学生蒙上眼睛,并在有限时间内把一根绕乱打结的长绳解开理好,并拉成正方形。要想完成这样的项目,学生必须要保证意见统一,而意见统一的前提是要进行充分的合作沟通以及倾听交流。通过这样的训练活动,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也让学生的社会技能有所提升。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和创新性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增强体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形成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保证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为了确保素质拓展训练的应用效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需要调整这一模式的应用方法,增加素质拓展训练内容,合理安排拓展训练强度,适当增加挑战性内容,有效设置协作性的训练形式,最大化地发挥素质拓展训练在优化体育教学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