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2019-11-27鹿西洋
⦿鹿西洋
提高课堂实效,转变教学方式,能有效的解决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目标、内容、方法、活动及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一、从“被动式”向“互动式”有效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落实立德树人,深化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辅相成,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友善沟通、彼此启发、共同补充,一起分享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学生的主体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与应用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展开观察、分析、交流、回顾、反思等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自主探究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少,对于学生而言,互动式教学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提高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可以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使主体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尊重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思考,有效调控教学。学生合作交流应该在个人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
(三)因势利导,分层次的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互动式教学,优化课堂,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亲身体验探究过程,自发感知,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二、由“一刀切”的教育转变为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培养核心素养。新课程理念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教育方法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传播民主思想,与学生共学习、同做事、齐修养,和学生建立起了相亲相爱的和谐师生关系。
(二)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小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掘学生潜力,让每位孩子都能获得更优秀的数学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
(三)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应及时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转变自身的态度,转变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学生具有差异性,面对这些差异,任何一刀切的教学方法都是注定徒劳无功的。教师应关注个体存在的差异,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三、教学空间从“课堂里”向“立体式”有效转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的教学中去。然而目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数学实践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满堂灌的陈旧方法,革故鼎新,不再墨守成规,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理解并掌握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一)数学实践活动内容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课内容的构建是广大教育专家在理论研究、探讨的基础上,按知识生长体系,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精心选择优化组合的。而对于实践活动,它基于学生的生活,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生活经验,充分体现其价值。
(二)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应多样化。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数学活动时间应合理安排。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时间不易把握,要基于课堂,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实践。
因此,教师应适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关注生活,走进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收集资料,自主探究。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重要性。
落实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每一位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中转变教学方式,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学习。